有趣的甲骨文字「屮」,生僻的文字,但是在甲骨文中卻很有意味!

2020-12-03 水生
甲骨示例

說起漢字中的生僻字,肯定都是讓大家很頭疼的文字。有的生僻字的筆畫數多達三十幾畫,但是也有的生僻字,只有寥寥幾筆,卻沒有多少人認識。當然,生僻字的存在,肯定是因為使用頻率的過低,而成為了生僻字!但是上溯到這個生僻字剛剛出現的時代,這個生僻字的意思往往都非常地有趣味!比如今天要討論地這個生僻字「屮」。

很簡單地一個漢字「屮」,只要看一眼,就會記住她的寫法。而不像其它的生僻字,筆畫繁複的讓人難以記住!「屮」在現在漢語中,發音che(音同徹),當然漢語字典還有兩外一個讀音cao(音同草)。作為一個現在漢語中的生僻字,去追尋一下她的原初本字,比如在甲骨文中的寫法,還是非常有趣的!

先看看甲骨文中「屮」字的寫法,嗯,就如同這個漢字的字形一樣,實際上,從甲骨文開始,歷經金文、大篆、小篆、隸書到草書、楷書,這個文字的字形幾乎沒有任何的變化。這種字形的脈絡也讓我們非常明確的直到:甲骨文中的「屮」字就是對應後世文字中的「屮」字。

甲骨文中屮字的寫法

簡簡單單的寥寥兩筆,什麼都不用多說,走在春天的田野裡,剛剛發芽的小草,舒展開兩片柔弱的淺黃色的嫩芽,可不就是這樣嘛!所以甲骨文字「屮」的意思:小草發芽的樣子。形象生動,有趣天真的一個甲骨文字。當然到了甲骨文字的後期,還有一個文字和甲骨文字的「屮」很象,是兩個甲骨文字「屮」並在一起,表示很多小草發芽,於是就指代了草地的意思。

現在,再看看現在漢語字典中給出的解釋:小草剛剛生長出來的樣子。嗯,從甲骨文開始,歷經幾千年的傳承風雨,文化變遷,這個文字「屮」的意思竟然沒有絲毫的變遷,也沒有絲毫的額外延伸!在一些古文中,「屮」字出現的頻率還算可以,比如《漢書·晁錯傳》中就有:屮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只是有些難以理解,為什麼簡簡單單、天真有趣的文字「屮」在現在漢語中竟然變成了一個生僻字呢!

有趣的甲骨文字「屮」,小草兒擦了擦自己朦朧的眼睛,伸了伸懶腰,探出腦袋,小草發芽了!

小草發芽

相關焦點

  • 有趣的甲骨文字「宋」,字形從未變過,但原初本意已經消失不見!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很多姓氏在甲骨文中都有對應的甲骨文字。想一想,甲骨文可是殷商時期(距今不會少於3600年)的先祖們使用的最早的成熟文字,嗯,對我們來說是姓氏的文字,在那個時期可能意義截然不同,比如今天要討論的這個姓氏漢字「宋」。
  • 有趣的甲骨文字「嘉」,有佳婦在側,還真是一件嘉美的事情!
    今天要說地甲骨文字是「嘉」,一個極其美好地漢字,即使是在現在,這個「嘉」字也足以和「喜、好、福、樂」等表達美好意思的漢字相媲美。但是大家能想一下在先祖們使用甲骨文字地時候,這個「嘉」字是怎麼樣地嗎?先看看,甲骨文中「嘉」字地寫法,一個非常有趣地文字,如下。
  • 有趣的甲骨文字「既」,原初的意思還真是不可思議地讓人驚訝!
    昨天寫過一篇短文討論甲骨文字「即」,今天來討論一個和「即」字非常相近的文字「既」。當然,相信大家在上小學的時候,「即」和「既」在考試中出錯的概率還是非常高的,但是在簡化漢字中,「即」和「既」的意思不同,卻很難找到內在關聯的地方。但是,在甲骨文中「即」和「既」意義明確,但是確實非常有趣的兩個甲骨文字。
  • 有趣的甲骨文字「牧」,自古以來牛在家畜中的地位都是最重要的!
    當然也要深切的感謝那些工作在甲骨文字考古和解讀第一線的工作者們的辛勤勞動和汗水,能夠讓我們悠閒自得的拜讀和欣賞這些魅力無窮的甲骨文字!儘管,甲骨文字的樹木還非常的稀少,到目前為止,只有不到1600個明確的甲骨文字被解讀出來,但是每個甲骨文字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強烈的畫面感,卻不是現在的漢字所能夠媲美的!比如,今天我們要討論的這個甲骨文字「牧」。
  • 有趣的甲骨文字「辰」,先祖們創造出的本意已經完全消失不見了!
    有時候簡直難以想像,這麼美妙的文字,是怎麼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直到清末民初才被重新考古挖掘出來的!?當然,到了現在,經過很多甲骨文大家的解讀和探索,我們對甲骨文的認識已經基本上不如了門檻,儘管到現在為止,也僅僅有不到1600個的甲骨文字被明確的解讀出來。但就是從這千百個甲骨文字中,我們已經可以費力地撥開一絲厚重的歷史迷霧,可以稍微的一窺殷商時期的先祖們的生活狀態。
  • 「萌」版甲骨文 高冷文字變可愛
    除了表情包,這些古董級漢字還擔綱動畫片主角,在《甲骨也嘻哈》中,古董漢字配上了充滿感染力的說唱:「這不是你想的古老文化高高在上,甲骨文也可以時時刻刻就在你身旁……」看完此片後,有網友興奮地表示:「天哪,甲骨文也會即興說唱!」陳楠曾為中國郵政設計了一組卡通風格與甲骨文元素相結合的明信片《甲骨文·吉祥成語》。
  • 藥材「龍骨」變為國寶「甲骨」?近代甲骨的發現傳奇
    序 言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時出現的文字,記錄商朝人的佔卜活動,距今已有三千餘年。由於它被刻於龜甲或獸骨上,因此被命名為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具有完備體系的文字,殷墟甲骨刻辭是現今發現中國最早的時王記實文辭。
  • 有趣的甲骨文,發現了「雞」,但是「鴨」和「鵝」哪裡去了?
    甲骨國慶期間,翻閱一些甲骨文的作品,真是越看越覺得有趣,越是不能罷手!很多甲骨文的字讓人看起來是那麼的一目了然,那麼的清新脫俗!甚至有些甲骨文,即使第一次見到,也能馬上就猜測出她的意思!象形和表意的融合,讓甲骨文成為了我國成熟文字的鼻祖!即使到了現代的簡化漢字時代,仍然能從中找到一些甲骨文書寫特徵的影子!欣賞拜讀甲骨文字的時候,突然發現,在已經解讀的大約1500到1600個甲骨文字中,能找到甲骨文的「雞」字,但是卻怎麼也找不到「鴨」和「鵝」這兩個字對應的甲骨文字。按說到了夏商時期,家畜和家禽應該很普遍的被蓄養了!
  • 國寶精粹:從中藥鋪走出的「龍骨」一甲骨文
    但甲骨文的記載,則糾正了這種錯誤認識,還證明了以前曾被懷疑的古文獻如《史記》、《尚書》 等對商代的記載是可信的,我們對商代各方面的情況也才有了比較詳細和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商代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甲骨?商代人為什麼要把大量的文字刻在這些甲骨上呢?歷史學家經過考證分析,認為:由於商代人在大自然面前還處於軟弱無力的地位,因此十分相信鬼神,特別是死去的先人在他們心裡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 中國文字載體的發展|從甲骨到「蝴蝶裝」,再到偉大的印刷術
    >早在商代就有了文字的雛形,商人在佔卜時,用燒紅的木棍灼燒獸骨和甲殼,依照開裂的紋路卜筮吉兇,將這些佔卜的結果就刻在這些骨殼上。考古學家發現的甲骨片上已經有了大約3500個不同的漢字,甲骨的放置方式各有不同,有的是單個放在一起,有的則是幾個捆在要一起擺放的。
  • 河南安陽殷墟:茅茨土階裡的甲骨青銅驚天下
    世人都說「一片甲骨驚天下」,自1928年殷墟科學發掘以來,大量的甲骨遺存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也奠定了殷墟作為中國古代第一個有文字可靠的古代都城地位。   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佔卜的記錄,是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稱為中國古代最早的「檔案庫」。
  • 炮轟「甲骨簡牘」第八彈|鳥鼠同穴慎辨羽 窮獸聚群假古文
    雎鳩,這兩個字是車文,是軒轅黃帝建立車國(或叫車朝)時候使用地文字。秦朝焚書坑儒之後,先秦宗伯古儒學門人隱世,漢朝學者不通上古文字,把「雎鳩「解釋為水鳥王鴡,注意這種解釋並不正確。 甲骨文的最大破綻就是不懂古文。
  • 「大愚書論」書體發展簡史,從甲骨文到小篆
    書法包含有各種不同的書體,本文從書法的角度簡要介紹漢字書體的發展過程,現在我們一般會籠統的將漢字歸為象形文字,其實人類早期產生的象形文字埃及文字、蘇美爾文都已失傳,唯有漢字流傳使用至今,是有其獨特性在裡面的,可以說漢字雖源於象形卻又是遠高於象形的,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上說「依類象形故謂之文,
  • 從中藥裡發現的中國最早文字!一服中藥引發了重大歷史發現
    投稿微信:FHzhongyi 甲骨文:從中藥裡發現的中國最早文字 2020年是甲骨文最早的發現者王懿榮殉難120周年。在河南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裡,設有王懿榮先生銅塑雕像,在放置銅像的長桌上還有兩包中藥,一包是打開的,另一包仍呈包裝形狀。這其中就有一段從中藥「龍骨」中發現甲骨文的故事。
  • 「甲骨學堂」走進日照校園 唱響現實版《生僻字》
    古琴演奏祭孔大典學生們書寫甲骨文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陳平平 實習生 王燕雪 日照報導「我們中國的漢字,落筆成畫留下五千年的歷史……」曲阜師範大學附屬實驗學校自去年開始籌備並成立的「甲骨學堂11月27日,曲阜師範大學附屬實驗學校舉辦「甲骨大集」校園文化展示活動。甲骨文背後一撇一捺都是故事,「甲骨學堂」「甲骨大集」等校園文化活動,正是以創意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聆聽傳統文化背後的漢字故事。「我們學校老師自己編寫的甲骨文校本課程,學生們也很感興趣。」
  • 甲骨易譯事|長毛話癆皮卡丘的「養成法則
    作為本片的翻譯服務供應商,甲骨易自有一套「養成法則」。經過多年的影視翻譯行業沉澱,甲骨易譯製團隊悟出這樣一條道理——精品,必出自真愛。近年來甲骨易擔綱翻譯的《柯南》、《龍貓》、《海王》等一系列改編作品的成功印證了這一點。
  • 先秦時期各國文字都不相同,民眾能看得懂別國的文字嗎?
    漢字的發展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從甲骨文到金文,漢字的書寫方法基本都是統一的。但是到了東周時期,諸侯割據,各國的文字開始出現差異,但除了個別漢字以外,大多數文字的差別並不是很大。不過雖然差別不大,但使用起來卻是非常麻煩,否則秦始皇也犯不著急於統一文字。
  • 別裁新說:散文產生於文字發明以後嗎(作者 徐景洲)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中國文學史綱要》認定「散文產生於文字發明以後,是最具有實用性的一種文學形式」,同時又說:「文學的產生和起源並不是在人類有了文字以後,而是早在文字發明以前文學就已經產生了
  • 3400個簡帛文字被「找回」 介於篆隸源於商周
    「現在我只能想到的是我跟這門藝術接觸已經有三十多年了,準備編字典也得有個二十多年了,但是具體讓我說出是哪個月突然想到要編字典,從什麼時候開始愛上簡帛書法,那是沒法說得清楚的。很多事情都是水到渠成。」  幾十年的簡帛歲月裡,吳巍也有堅持不下去的時候。「身邊的人說,我在以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做應該集一個國家的力量做的事情。可是這項工作是很挑人的,需要既懂古文字又懂書法。
  • 秦王掃六合,統一六國文字之後,漢字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
    有趣的是,甲骨文雖然歷史悠久,但其發現卻是近100餘年的事情,而且極具偶然性:1899年,清末金石學家王懿榮在藥材中,無意發現了刻有符號的龍骨,至此人們才開始發掘並研究這些古老文字。甲骨文的主要用途是記錄佔卜,因此也被稱為「甲骨卜辭」,殷商時期的先民信奉鬼神,上到國家大事,下到百姓生活,事無大小,均要先通過佔卜,得出兇吉禍福再做決策,所以現今出土的甲骨文字,大多是有關佔卜的記錄。佔卜的時候,人們將所卜之事刻在龜甲或獸骨上,再用火烤,之後根據其上的裂紋來判斷兇吉,最後還要將佔卜結果刻在上面,事後是否應驗,也會補刻記錄,這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