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精粹:從中藥鋪走出的「龍骨」一甲骨文
剛一見這個標題,大 家不禁要問:「什麼是龍骨?龍骨就是龍的骨頭嗎?」 對於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少年朋友來說,極少聽說過, 更沒有見過「龍骨」了,所以不知道「龍骨」是什麼東西。可是,它在我國古代,卻與人們的生活有密切關係。相傳,「龍骨」是山野之間龍蛻變後留下的骨頭,或者是遠古.種爬 蟲動物的化石,具有養精補氣、清熱解毒的功用,於是被載入藥典,稱之為「龍骨」。因此,它成了各個中藥鋪裡常設的一味中藥,為人們醫治疾病,解除痛苦發揮著應有的作用。然而,有誰想到,除此之外,它還有 另外一種更為巨大的特殊作用和價值,遠不是藥材價值所能 相比的。它決不是普普通通的味中藥,有著極不平凡的身世。
那麼,它到底是做什麼用的?是誰?又是怎樣發現它的與眾不同、非同尋常之處,使它走出中藥鋪那光線暗談的藥匣,重見天日的呢?
那是清代光緒二十五年,即1899年的夏天。是一位城北京,有一位50多歲名叫王懿榮的老先生,有一天他做學問的金石學家,當時在國子監做官。突然惠上了傳染性疾病,經中醫大夫診斷後,給開了一張藥方,其中有「龍骨」一味藥。家人很快將藥買了回來,打開藥包後,王懿榮隨手拿出一片「龍骨」,在手中翻轉來回地看,看著看著,突然,他眼睛一亮:這「龍骨」上怎麼還帶有一種刻痕?好像是一種破裂的痕跡,可又像某種花紋。 他的思維 立即快速活動起來,馬上又取了幾片仔細觀察,發現每塊骨片上都有類似的刻痕,一筆-^畫非常精細工整,端正有序,顯然不是自然形成的痕跡,而是人有意識地用某種刀一類的鋒利工具刻上去的。老先生憑著他淵博的學識和深厚的金石學古文字功底,一下便敏感地意識到:這決不是普普通通的某種紋飾,極可能是一種尚不可知的文字符號。他不禁為之感到十分驚奇,同時興奮 不已。他立即叫來買藥的家人,帶足銀兩,到買藥地點達仁堂中藥鋪問明來歷,選了一些文字比較鮮明的「龍骨」全部買下,又派人到北京城其他幾家大的中藥鋪,將類似有刻劃痕跡的「龍骨」也都全買了,並且還結識了從河南陝西等地來的專門做「龍骨」買實生意的商販,出很高的價錢全部收購,不到一年,就已經得到「龍骨」1500多片。經過反覆考證研究,王懿榮斷定這些刻畫符號是商代的文字,距今已有3000多年, 年代比篆字和金文(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的銘文)還要早。那些「龍骨」,實際上是鳥龜腹、背的甲殼。以及牛、羊等動物的肩胛骨,這些刻在上面的文字因此被稱為「甲骨文」。就這樣,「龍骨」__味普通的中藥,經過王懿榮先生的慧眼發現, 才 被人們重新認識它的作用和價值終於從狹小的中藥鋪走出,邁進了寬闊高大而又明亮的科學文化殿堂。
甲骨文的發現,如同一聲春雷,在學術界、 文化界引起強烈震動。它古老而又神秘,立即引起了當時學者文人的極大興趣,搜集和研究甲骨,頓時成為一股巨大的熱潮。甲骨文逐漸成為了一門專門的學問。後又經過劉鐵雲、羅振玉、王國維等著名學者的研究,初步揭開 了甲骨文的奧秘,找到了甲骨的出土地點是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確認那裡是商朝國都的廢墟股墟(商朝又稱作殷朝),並在以後對殷墟進行了科學發掘。從1928年開始,直到今天,發掘一直沒有中斷,出土大量甲骨,據1987年 做的統計,已發現甲骨共有15萬片,其中國內(包括臺灣和香港)收藏127904片,國外收藏26700片。
如今,在小屯村已經建起了一座殷墟博物館,在明亮的玻璃展櫃裡,陳 列著一片片灰白色的龜殼和牛羊肩胛骨。有的像一本書那麼大,有的則像小孩手掌那麼大。上面刻有 各種各樣的像形文字,有的像一個人扶著一件東西,有的像一 根樹枝,沒有註解是一點也看不懂的,可 是一經指點就越看越像。
這些用銅刀、石刀刻上去的文字,從內容上看,大多 是商代帝王利用龜甲獸骨進行迷信佔 卜時刻寫的記錄,即「卜辭」。通過對 卜辭的研究,使人們最初對商代的認識發生了徹底的變化。由於 年代久遠,在我國古代文獻中,有關商代的記載很少,就連距今2500多年前的孔子也感到自己對商代的歷史知道得很少。近代些學者, 乾脆把商代歸入傳說時代,主張我國的歷史 從西周開始。但甲骨文的記載,則糾正了這種錯誤認識,還證明了以前曾被懷疑的古文獻如《史記》、《尚書》 等對商代的記載是可信的,我們對商代各方面的情況也才有了比較詳細和全面的了解和認識。
商代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甲骨?商代人為什麼要把大量的文字刻在這些甲骨上呢?歷史學家經過考證分析,認為:由於商代人在大自然面前還處於軟弱無力的地位,因此十分相信鬼神,特別是死去的先人在他們心裡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商王和貴族不論事情大小,都要 向祖先和神求告,連做夢也以為是神和祖先在與他們進行思想聯繫。他們認為龜甲獸骨可以溝通人和神、祖先的思想,顯示出上帝的好惡和命令。所以從各地採集了大量甲骨,各地也向首都進貢,數量巨大,如在小屯發掘的一個編號為YH127號的灰坑內,發現甲骨多達17000多片。他們便用這些甲骨來進行佔卜,並把文字刻在上面,作為記錄, 以預測吉兇禍福。
從甲骨文字本身來看,它已是比較成熟的文字。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它已脫離簡單的圖形文字階段向線形文字發展,漢字的象形、會意、假借、形聲四種基本要素已形成,詞類 與語句也具備了今天漢語語法的基本形式。舉例來說:羊、牛等字是把羊、牛頭部的特徵加以描繪, 使人一 -看就知道是什麼意思,這就是象形文字。在日 常生活中,還有一些無形的意念,動物的活動等, 畫起來很不容易,就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圖象組合起來,如畫一隻手拿著肉在神案桌前,便成「祭」字, 畫一人彎腰伸著舌頭在一器皿上,就成「 飲」字,這就是會意字。另外,有些事物,用象形或 會意都很難表達出來,怎麼辦呢?只有採取小孩子寫錯別字的辦法,用同音的字代表,如鳳鳥的「鳳」與颳風的「風」音相近,因而甲骨文裡多用「鳳」字來代替「風」字,還用羽毛的「羽」來代表「翌」字(「翌」是「明天」的意思),這就是假借字。但在遇到象形、 會意、假借都無法表現的事物時,又怎麼辦呢?便發明了一邊形一邊音的形聲字,如「洋」字,左邊是形, 表示是水的意思,右邊為「羊」,在這裡沒有意義, 只具有「羊」的讀音。這種形聲字的方法一發明,新字的種類和數量就可以根據需要而創造無窮了。
甲骨文字已具備了以上四種要素,尤其是形聲字的出現,表明甲骨文在文字發展的道路上已經走到較進步的高級階段。這表明它決 不是最早的文字,在它之前,一 定還有一個較長時間的文字形成和發展階段。有幸的是,隨著考古事業的飛速發展, 已有兩批比殷墟甲骨文更早的文字出土,它們是:1985年和11986年在陝西長安縣出土一批骨笄、骨錐和骨片,上面有筆劃清晰的文字符號,距今已有4000多年,有的專家已認出「萬」「退」等字,它與殷墟甲骨文有淵源關係。1987年,河南舞陽縣出土了有刻劃符號的龜甲,距今已有8000多年,這些刻劃符號據考證與殷墟甲骨文的某些字相似。這兩批珍貴的甲骨文字符號的發現,為探索我國文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從甲骨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許多歷史情況,如甲骨文中有「眾」、「眾人」、 「工」等 各種奴隸的名稱,所以證實,商代使用奴隸從事生產勞動,是奴隸制社會;甲骨文中還有「戈」 的字形,經甲骨文專家考證,這就是「國」字,意思是用武力保衛人口。說明商代的國家機構已初步形成。這些大量 的甲骨文材料,就好像一~座規模巨 大的商代王室檔案庫,為我們研究商代歷史提供了珍貴的重要資料。
古老的甲骨文,在世界 文化的寶庫中,也有它重要的一席之地,它與古代兩河流城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及腓尼基字母,並稱人類三大古文字, 這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史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