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龍骨是化石

2021-01-10 環球網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龍骨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味甘、澀、平,無毒,入心、肝、腎、大腸經。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瀉痢膿血,女子漏下,癥瘕堅結,小兒熱氣驚癇。澀可以去脫,龍骨入肝斂魂,收斂浮越之氣。其治咳逆,瀉痢膿血,女子漏下,取澀以固上下氣血也。其性雖澀,而能入肝破結。

處方中寫龍骨指生龍骨,為原藥材洗淨踏幹,粉碎入藥者。偏於平肝潛陽,鎮驚安神。煅龍骨為淨龍骨放無煙火上煅燒紅透,取下待涼,粉碎入藥者。偏於收澀。龍骨常被人用來治療失眠多夢,遺精滑洩、鎮神安心等。

古人認為龍骨是龍的骨頭,在「龍化解脫之處即有也」。認為龍為鱗蟲之長,龍死後或蛻化的骨頭為龍骨,並將龍骨歸為上品。現代通過對龍骨道地產區的科學研究發現,中藥龍骨其實指的是古代哺乳動物如三趾馬、犀類、鹿類、牛類、象類等的骨骼化石或象類門齒的化石。主要產於距今約2400萬年至520萬年的中新世的第三紀沉積巖如泥質巖、粉砂巖及第四紀沉積物中。

本品質量較重,中醫認為質重則沉降,巔頂之上唯風可到,把風沉降下來則眩暈消失,有很強的平肝潛陽作用,可用來治療頭暈目眩、煩躁易怒、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汗出,這些都屬於體液外出。龍骨屬於孔隙藥物,中醫根據取象比類認為它有吸附作用,有收斂固澀作用,可以通過不同配伍增強作用。龍骨含有大量鈣離子,可以促使血液凝固,並可減輕骨骼肌興奮性,具有抗驚厥作用。

臨床應用中配麻黃根有斂津液、止汗之功,凡營衛不和、氣血失調、臟腑功能紊亂所致的盜汗、自汗,均可用之。也可配牡蠣,龍骨養陰之中能潛上越之浮陽,牡蠣益陰之中能攝下陷之沉陽。二藥常須合用,起養陰潛陽、鎮靜安神、軟堅散結、澀精、止血、止帶之功。還可配桑螵蛸,桑螵蛸功專補腎助陽、固精縮尿;龍骨善於收斂元氣、固澀滑脫。腎虛滑脫之證,單用桑螵蛸,補力雖備而斂力較弱;獨用龍骨,斂性雖有而未能補腎。唯二者配對,相使合用,方能使補腎固澀之力大大增強,適宜於腎陽虛衰、腎氣不固之遺精、早洩、遺尿、白濁、小便頻數等證。配桂枝,取龍骨抑亢陽以下交於陰,取桂枝辛溫之性,啟陰氣以上交於陽,兩者相配,使上下陰陽之氣交通於中土,而補心陽、鎮潛安神。配遠志,龍骨鎮心安神,遠志安神益智、祛痰利竅,兩藥相配,具交通心腎、鎮心安神之效。

龍骨確實是化石,化石蘊藏著大量的古生物信息。我國對古生物化石做出了一系列的保護,藥典在1977年版以後就沒有再收錄龍骨了,只在一些地方的炮製規範中可以見到。現代藥理也在研究何種物質可以替代龍骨。

相關焦點

  • 中藥龍骨與甲骨文
    中藥龍骨與甲骨文 中華民族是崇尚龍的民族。中藥中與「龍」字有關的有龍骨、地龍、龍眼肉等等。甲骨文的發現即與中藥龍骨有關。甲骨文是甲文和骨文的簡稱。王懿榮是個細心的人,煎藥前他打開中藥包對著處方一味味查看,驀然發現其中一塊已經打碎的「龍骨」片有些花紋,他認為這是古代人有意刻畫上去的,應當是一種文字符號即古篆文,就問趙軍:「你在什麼地方抓的藥?」趙軍忙回答:「我在離國子監三裡外的小藥鋪抓的,處方與中藥不對?」王懿榮見趙軍領會錯了,又說:「藥沒有抓錯,你過來看看,這中藥龍骨上有古文字。」
  • 國寶精粹:從中藥鋪走出的「龍骨」一甲骨文
    國寶精粹:從中藥鋪走出的「龍骨」一甲骨文剛一見這個標題,大 家不禁要問:「什麼是龍骨?龍骨就是龍的骨頭嗎?」 對於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少年朋友來說,極少聽說過, 更沒有見過「龍骨」了,所以不知道「龍骨」是什麼東西。
  • 龍骨的功效與作用 龍骨竟然真的是骨頭
    一說到龍骨你是不是最先想到的是建築上面說的龍骨呢?其實中藥裡面也有一種叫做龍骨的東西,當然它並不是龍的骨頭,是大象或者犀牛這些珍稀動物的骨頭化石。肯定有人會問,這些龍骨吃了都有什麼作用呢?不要著急,今天小編就來為你一一解答。龍骨是什麼龍骨是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的骨胳的化石。挖出龍骨後,除去泥土及雜質。
  • 《山海經》中的中藥有哪些類別?其記載的「龍骨」確實存在!
    《山海經》中的中藥有哪些類別?其記載的「龍骨」確實存在!《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說:「有靈山,巫鹹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愛在。」可見此書的興趣之一是醫藥。有礦物類的:如《中山經》記載一種名叫「龍骨」的藥又東二十裡,日金星之山,多天嬰,其狀如龍骨,可以已痤。」《說文》:「痤,小腫也。」可見「痤」即痤瘡,可發生在臉部胸部、背部等地方。「龍骨」是一種藥材,是古代哺乳動物如犀、鹿、牛、象等的化石。從藥用價值看,龍骨內服,是一種鎮潛藥;而煅龍骨研末外用,則有吸溼斂瘡作用,可用於溼瘡痒疹及瘡瘍潰後久不癒合,說明的確可以斂瘡,《山海經》所言不誤。
  • 從中藥裡發現的中國最早文字!一服中藥引發了重大歷史發現
    投稿微信:FHzhongyi 甲骨文:從中藥裡發現的中國最早文字 2020年是甲骨文最早的發現者王懿榮殉難120周年。在河南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裡,設有王懿榮先生銅塑雕像,在放置銅像的長桌上還有兩包中藥,一包是打開的,另一包仍呈包裝形狀。這其中就有一段從中藥「龍骨」中發現甲骨文的故事。
  • 寧夏同心「龍骨」盜採成風 中藥廠變成最大買家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1000多萬年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卻以盜挖「龍骨」——古生物化石維持生計  ■ 貧窮促使同心龍骨在過去的近30年中遭遇嚴重盜採。同心龍骨資源正在走向枯竭。經濟實力更為雄厚的這部分龍骨販子,擁有的龍骨種類及數量,在許多時候都大大超過了文物管理部門的收藏量。本報記者曾在同心縣城一名「大老闆」家中見識過一具犀牛頭骨化石和一截長約30釐米的不知名化石。藏在雜物間一個角落裡的那具犀牛頭骨化石,上下頜合在一起,頭骨整體基本完好,它的珍貴性已經超過了同心文管所收藏的那具只有一半的犀牛化石。  諸如此類令文物管理部門尷尬的現象,早已經不是秘密。
  • 河南安陽挖出3車「龍骨」,小夥以為是中藥,專家:價值數億
    然而,在清朝時期,有一位河南小夥挖出3車「龍骨」,上面刻有奇怪文字,小夥以為是中藥,大肆削字販賣,對文物造成極大損失,有專家稱:至少損失幾個億。時間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緒年間,那時候的河南安陽的小屯村,讀書人並不多。世代以農耕為主的農民們,在這黃土地上耕耘了無數代人。
  • 清朝末年民間食用的龍骨,竟是珍貴文物!它有一種神奇效果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最早發現甲骨文的是清朝末期一位名為王懿榮的國子監,他同時對中藥醫理有所研究,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發現了當時被人們稱為「龍骨」的藥材上存在一些奇怪的刻痕。王懿榮認為這些刻痕應該有其內容含義,於是找到了出售這批龍骨的藥鋪,委託相關的藥材商大量購買龍骨。
  • 中藥材:龍骨
    五花龍骨質酥脆,出土後,露置空氣中極易破碎,常用毛邊紙粘貼。藥用部位:骨骼化石產地: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等科:古代哺乳動物原植物: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龍骨藥材性狀:(1)龍骨 又稱白龍骨(《別錄》)。呈骨骼狀或不規則塊狀。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黃白色至淡棕色,多較平滑,有的具縱紋裂隙或具棕色條紋與斑點。質硬,砸碎後,斷面不平坦,色白或黃白,有的中空。
  • 恐龍骨化石一組
    在由海洋環境形成的地層中,比較容易發現動物化石,特別是珊瑚一類的化石。在含煤的地層中,比較容易得到植物化石,在一些由陸地環境形成的地層中難以找到化石,尤其是哺乳動物的化石。所以現存於世的動物化石數量較少。
  • 剃頭匠發現「龍骨」,土夫子當藥材賣,專家卻視為「寶貝」高價收
    後來這種「骨頭」就成了藥鋪中的緊俏貨,時人還給它起了個響亮的名字「龍骨」,而且掀起了一股「刨龍骨」的熱潮;熟悉中醫藥的朋友或許知道,所謂「龍骨」指的是遠古時期脊椎動物的骨骼化石,據說有「安神消炎,生肌止血」的功效,不過目前醫藥界對此仍有爭議。這裡插上一句,當時除了藥鋪相對興旺外,還有一個職業同樣盛行,那就是名聲不怎麼好的「土夫子」;據史料記載「謂某年某姓犁田,忽有數骨片隨地翻起。
  • 藥材「龍骨」變為國寶「甲骨」?近代甲骨的發現傳奇
    據說,最早將甲骨作為藥材賣給中藥鋪的人名為李成,他是居住在河南安陽小屯一帶的剃頭匠。有一次,李成渾身長滿膿瘡,由於他家境貧寒,沒錢買藥,於是便將自己挖出來的甲骨磨碎成粉後敷在膿瘡上,沒想到,甲骨磨成的粉末竟然可以吸膿止血。從此以後,李成便將甲骨作為「龍骨」賣到中藥鋪。
  • 中藥的龍骨是龍的骨頭嗎?這個世界上存在龍
    其實在神農本草經中就對龍骨有詳細的描述,也有對於龍骨的藥用價值,配合其他的藥物治療心悸,神昏等神經衰弱的症狀。神農本草經中也提到龍骨性平,味甜,小編沒有吃過,也不知道什麼味道,書上介紹龍骨可以滅殺各種來歷不明疾病。長期服用可以使人身體輕巧,神經氣爽,延年益壽。產於大山深處。
  • 《傷寒論》中的常用藥對---龍骨牡蠣
    平日跟師,老師處方常用龍骨牡蠣,言經方用龍骨牡蠣寓意深刻。十五國家規劃教材《中藥學》記載:龍骨又名青化龍骨,花龍骨,是古代哺乳動物如三趾馬,象類,鹿類等骨骼的化石,或者是象類口齒的化石;味甘,澀,平,歸心、肝、腎經;具有鎮驚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生肌斂瘡的功效。牡蠣,在《神農本草經》記載為「蠣蛤」,為牡蠣的異名,列為上品,主「傷寒,寒熱,溫瘧灑灑,驚恚怒氣,除拘,緩鼠瘻,女子帶下赤白,久服強骨節。」
  • 龍骨功效與作用
    【名稱】龍骨【出處】出自1.《本經》。[br]2.《吳普本草》:龍骨,色青白者善。[br]3.《雷公炮炙論》:龍骨,剡州生者、倉州太原者上,其骨細文廣者是雌,骨粗文狹者是雄,骨五色者上,白色者中,黑色者次,黃色者稍得,經落不淨之處不用。[br]4.
  • 龍骨、牡蠣可以治療什麼樣子的咳嗽
    I導讀:龍骨牡蠣之化痰止咳與一般止咳藥有所不同,主要是化痰、鎮咳為主。本文作者分享其使用經驗:夜晚至黎明的咳嗽可用,內傷咳嗽也可以用,外感咳嗽在止嗽散基礎上加用龍骨、牡蠣可以不留邪。 龍骨、牡蠣鎮咳化痰 作者/龔士澄 龍骨乃動物化石,埋藏地中,味淡,微辛,性平,最具翕(合也,斂也)收之力。
  • 中醫藥文化翻譯錯漏多:將"龍骨"譯為"龍的骨頭"
    中醫藥文化翻譯錯漏多:將"龍骨"譯為"龍的骨頭" 由於深受中國傳統哲學及思維方式的影響,中醫術語往往蘊含深厚的中國文化內涵,若片面追求文字的對應,不假思索地直譯,會導致讀者如墜雲端、不知所云,如將「龍骨」譯為「dragon bone」——事實上,「龍骨」只是一種入藥的化石,並非龍的骨頭;將「齒痕舌」譯為「teeth-printed tongue」——其實「齒痕舌」只是一種植物的名稱,並非「牙齒咬過的舌頭」;將「失笑散」譯為「powder for lost
  • 八款「龍」字中藥功效大解析
    龍齒為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牙齒的化石。龍齒性涼,味甘澀,功能鎮驚安神,清熱除煩。主治驚癇,癲狂,心悸怔忡,失眠多夢,身熱心煩。龍骨別名陸虎遺生、那伽骨、五花龍骨、青化龍骨、花龍骨、白龍骨,為古代哺乳動物象類、犀類、三趾馬、牛類、鹿類等的骨骼化石。
  • 中藥煎煮學問大,這幾種特殊煎法要掌握
    「不小心把中藥煎煮糊了,還能不能吃?」很多患者都會有這樣的疑問,首先必須肯定的是,中藥煎煮糊了是不能吃的,應立即倒掉,洗淨煎藥器皿,重新換藥煎煮。有的患者怕浪費,就把煎糊的藥用水洗一遍,再重新煎煮,這種做法也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