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名稱:龍骨
採收加工:挖出後,除去泥土及雜質。五花龍骨質酥脆,出土後,露置空氣中極易破碎,常用毛邊紙粘貼。
藥用部位:骨骼化石
產地: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等
科:古代哺乳動物
原植物: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
龍骨藥材性狀:
(1)龍骨 又稱白龍骨(《別錄》)。呈骨骼狀或不規則塊狀。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黃白色至淡棕色,多較平滑,有的具縱紋裂隙或具棕色條紋與斑點。質硬,砸碎後,斷面不平坦,色白或黃白,有的中空。關節處膨大,斷面有蜂窩狀小孔。吸溼力強。無臭,無味。
以質硬、色白、吸溼力強者為佳。
(2)五花龍骨 又稱五色龍骨(《廣利方》)。呈圓筒狀或不規則塊狀。直徑5-25cm。淡灰白色、淡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夾有藍灰色及紅棕色深淺粗紅不同的花紋,偶有不具花紋者。一般
龍骨藥性:
【本經上品 龍骨 味甘平。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洩痢膿血, 女子漏下,症瘕堅結,小兒熱氣驚癇。齒,主小兒 大人驚癇癲疾狂走,心下結氣,不能喘息,諸痙。殺精物。久服輕身通神明延年。】
味鹹,微寒,性澀,入手少陰心、足少陰腎、足厥陰肝、足少陽膽經。斂神魂而定驚悸,保精血而收滑脫。
龍骨蟄藏閉澀之性,保攝精神,安驚悸而斂疏洩,凡帶濁遺洩、崩漏吐衄,一切失精亡血之證皆醫。斷鬼交,止盜汗,除多夢,斂瘡口,澀腸滑,收肛脫。
白者佳,煅,研細用。
【產地】多產於我國山西四川等處山巖中,為一種化石。
【性味】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龍骨為固斂正氣,鎮納浮陽要藥,主安心神闢驚煩,治洩痢膿血,崩帶遺精,鎮喘逆,斂虛汗,收瘡口,療脫肛。
【別錄】心腹煩滿,恚怒,氣伏在心下不得喘息,腸癰內疽,陰蝕,四肢痿枯,夜臥自驚汗出,止汗,縮小便,溺血,養精神,定魂魄,安五臟。白龍骨主多寐洩精,小便洩精。
【禁忌】收攝太過,若非久痢虛脫者,切勿妄投,火盛失精者誤用,多致溺赤澀痛,得人參牛黃良,畏石膏川椒,忌魚及鐵器。
龍骨今所用者皆石質也,過去有人誤解為龍之骨化石,實則為化石之一種,質細而性純,如同禹餘糧亦為石之一種,故二者功能相近,常與牡蠣合用。系土中石類,潛藏於土中,是天水之陽,以歸地下,故能潛納腎氣.收斂心神.因其潛納之性也
【炮製】
1.龍骨:刷淨泥土,打碎。
2.煅龍骨:取刷淨的龍骨,在無煙的爐火上或坩堝內煅紅透,取出,放涼,碾碎。
3.《綱目》:近世方法,但煅赤為粉,亦有生用者。《事林廣記》云:用酒浸一宿,焙乾研粉,水飛三度用,如急用,以酒煮焙乾。或雲,凡入藥須水飛過曬乾,每斤用黑豆一鬥,蒸一伏時,曬乾用,否則著人腸胃,晚年作熱也。
【性味】 甘澀;平;無毒
【歸經】 心;肝;腎;大腸經
【功能主治】 鎮驚安神;平肝潛陽;固澀;收斂。主驚癇癲狂;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頭暈目眩;自汗盜汗;遺精遺尿;崩漏帶下;久瀉久痢;潰瘍久不收口及溼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 有溼熱、實邪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