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考古文物的朋友或許知道,圈內大抵分為「銅玉金瓷」四大類,即為先秦青銅器、漢唐玉金器、元明瓷器和木器,當然這只是大體概括;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更為珍貴的文物,它的形制則比較特殊,非銅非金,而且本身還是一味中藥材,名字叫做「龍骨」。說到這或許有朋友已經猜到了,珍貴的並非是這種藥材,而是「骨頭」上的文字,即俗稱的「甲骨文」,今天還成立了專門的「甲骨學」;可誰能想到,如此珍貴的「甲骨文」最初會是一位剃頭匠發現的,而且土夫子拿它當藥材賣,專家卻視為「寶貝」高價收。
說這話還要回到清末光緒年間,當時中西方正在進行激烈碰撞,無論是軍事還是文化都處於白熱化的狀態,結果搞的烽煙四起,民不聊生;時有北京一位手藝人,祖傳以理髮剃頭為生,可光景不濟,剃髮扎辮的人越來越少,無奈只能一邊耕種,一邊街頭擺攤。也不知怎的,剃頭匠生了疥瘡,渾身疼癢難耐,卻又無錢醫治;這天他正在田裡耕種,偶然在地裡刨出不少「骨頭」,或許也是湊巧,身上疼癢又起。也是無處使力,剃頭匠竟拿著土裡刨出來的「骨頭」往身上蹭,沒想到這麼一來竟真的緩解了疼癢之症;不僅如此,後經「研究」發現,這種骨頭居然還有止血的功效,於是剃頭匠就將這些骨頭磨成粉常伴身邊,每當給人剃頭時,操作不慎劃破了客人頭皮,敷上一點這種藥末就能立即止血。
古有「兵災伴瘟年」之說,或是古代醫療不發達,一旦打仗死人就會發生瘟疫之類的疾病,因此清末百業蕭條,「藥鋪」卻是少有的興旺行業;剃頭匠發現「骨頭能治病」後也引起了藥材商人的注意,於是通過各種手段打聽來歷,並開始大量收購這種「骨頭」。後來這種「骨頭」就成了藥鋪中的緊俏貨,時人還給它起了個響亮的名字「龍骨」,而且掀起了一股「刨龍骨」的熱潮;熟悉中醫藥的朋友或許知道,所謂「龍骨」指的是遠古時期脊椎動物的骨骼化石,據說有「安神消炎,生肌止血」的功效,不過目前醫藥界對此仍有爭議。
這裡插上一句,當時除了藥鋪相對興旺外,還有一個職業同樣盛行,那就是名聲不怎麼好的「土夫子」;據史料記載「謂某年某姓犁田,忽有數骨片隨地翻起。視之上有刻畫,且有作殷色,每耕耘或見稍奇之物,隨即其處掘之,常得銅器、古泉、古鏡等」。這段文字相對容易理解,大抵是說,挖到「龍骨」時地下多會出現古墓,再向下挖掘就會有青銅器等意外收穫;就當時來說,百業蕭條,民困病飢,無論是「刨龍骨」還是盜墓都是維持生計的一條出路,因此土夫子在當時頗為流行也就不奇怪。但是,真正的「龍骨」數量很少,而古墓中出土的也不具備藥效,因此藥鋪收購「龍骨」就有一個規矩:帶有刻畫得不要。
說明一下,藥材中的「龍骨」指的是遠古時期脊椎動物的遺骨化石,至少也有數萬年之久;但古墓中出土的卻是龜殼或其他動物的骨頭,出土時和「龍骨」頗為相似,較為明顯的區別就是古墓中出土的骨頭,上面多帶有各種奇形怪狀的「符號」。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骨頭上的「符號」就是甲骨文,僅是單純的當成是一味中藥;因此就有投機者用刀將「骨頭」上的符號剃掉後仍舊賣給藥鋪,這就是「人吞殷商」的典故,今天看來這也是考古史上的重大損失。直到清末「國子監祭酒」王懿榮身染疥疾,抓藥時才發現這種帶有「符號」的龍骨;今天來看,這或許能證明當時藥鋪中充斥著大量假龍骨,同時也能想像有多少「甲骨文」被人吞進了肚子裡。
王懿榮不僅是當時的「朝廷命官」,而且是一位著名的金石專家,他對龍骨上的「符號」頗感興趣,初步判斷應是上古時期的一種文字,但形狀非籀(大篆)非篆(小篆);為進一步研究,王懿榮以每塊「符號龍骨」二兩銀子的高價收購,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共得1508片,同時他也帶動了當時一大批人研究和收購,由此民間再次掀起「刨龍骨」熱潮。幾乎與此同時,八國聯軍攻佔北京,王懿榮自殺殉國,關於「甲骨文」的研究也由此停滯,但今天的專家依然尊稱其為「甲骨文之父」;王懿榮殉難,他所藏「符號甲骨」由好友,同樣是著名專家的劉鶚繼承,並在其基礎上繼續對「甲骨文」進行研究。
劉鶚為獲得更多「符號甲骨」,通過各種渠道搜集帶有文字的甲骨五千餘片,並拓印了《鐵雲藏龜》一書,這也是甲骨文相關資料第一次公諸於世;甲骨文被發現後引起學術界轟動,同時也引起了龍骨供應者的注意,他們為壟斷財源,對甲骨來源秘而不宣,以後又謊稱出自河南湯陰、衛輝等地。直到1908年,學者羅振玉才首先訪知甲骨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1910年羅振玉釋讀出10位殷王的名諡,證明這些有字甲骨確為殷王室之遺物,並進一步推斷安陽小屯村就是古文殷墟遺址,並於1913年編成《殷墟書契》,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簡單的說,繼羅振玉之後,如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唐蘭、陳夢家、容庚、於省吾、胡厚宣等都進行了考釋和研究,並形成了系統的「甲骨學」;同時形成了「甲骨四堂」,即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董作賓(號彥堂)、郭沫若(號鼎堂),由於羅振玉年齡最長,接觸甲骨文也最早,因此後世又稱其為「四堂」之首。以今天的研究成果來看,「甲骨文」是華夏民族的一種古老文字,也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殷商時期一種成熟文字;由於文字形狀,它又被稱為「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等,內容主要為盤庚遷殷至紂王二百七十年之卜辭,這也是現存時間最早的先秦書跡。
以今天的考古統計來看,目前共出土甲骨154600多片,上刻單字約 4500個,迄今釋讀約2000個;當然,這裡對甲骨文的內容介紹過於簡單了,由於殷商歷史和卜卦的複雜性,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通過更多文獻深入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