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小編今天和大家講講貨幣的統一和文字的演化。統一貨幣戰國時代,最大的經濟亂象之一,就是貨幣多樣。在戰國七國各自的官方貨幣之外,許多中小諸侯與邊遠地區的部族政權,也有自己多樣化的貨幣。這種現象,對華夏世界的經濟流通構成了實質性障礙。到戰國末期,除了秦國的貨幣制度氣象整肅之外,戰國七國與殘餘諸侯、部族政權的貨幣,都是亂象紛紜當此之時,秦帝國大力推行貨幣統一制度,是非常具有歷史必要性的積極政策。
統一貨幣具有相對的複雜性,所以,這一政策延遲到統一帝國建立的十年之後,也就是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才實際推行。「《史記·六國表》的正面記載是:始皇「三十七年,復行錢。」所謂「復行錢」,是西漢史學家以戰國史的目光,將秦帝國的統一貨幣政策,與秦惠王時期的「初行錢」連接起來的說法,並不是秦帝國的第二次貨幣改制。《秦會要訂補·食貨》正確地闡釋了復行錢的實際意義:「三十七年之行錢,實非復也,特統一錢之制度耳……於是,貝鍰屬、錢屬、刀屬等形制之幣皆廢;圓周方孔,遂成中國制錢之定式焉!秦帝國統一貨幣的實際內容,有三大基本方面:其一,禁止一切形式的私人鑄錢,貨幣發行權統一歸於中央政府。雲夢秦簡中,就有「盜鑄錢」——私自鑄錢而被捕拿的案例記載。
其二,將貨幣形式統一規範為三種。幹首先是金幣,也就是黃金。金幣的正式名稱是溢。這個字本當為「鎰」,秦帝國以水德為國運,所以官方寫法變成了水邊「溢」。金幣的法定地位,是上幣。其次是銅錢半兩。銅錢形制為圓周方孔,有半兩文字,實重半兩(十二鐵),直徑一寸二分。這種半兩錢,被後世稱為「秦半兩」,是當時通行天下的最主要幣種。再次是布幣。布幣的法定形制,是八尺長、二尺五寸寬。不合形制者,不得作為布幣使用;一幅布幣,與十一個半兩錢等值。其三,帝國法令明確規定:黃金、銅錢、布幣三種形式的貨幣,都是法定貨幣,都具有同等的貨幣地位,不得拒收任何一種貨幣,否則,依法治罪。這就是,「不得擇行錢、布」的法令。雲夢秦簡有法條記載:「賈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擇行錢、布;擇行錢、布者,列伍長弗告,吏循之不謹,皆有罪。可以看出,秦帝國的統一貨幣制度,是行之有效的。
創建統一文字秦帝國統一中國文明的最大功績之一,是創造性地統一了文字對秦統一文字的記載,散見於種種史料之中,已經是中國與世界公認的歷史事實了,我們不需要去考證落實什麼。我們需要了解的,是這項偉大的文明創造工程,是如何完成的?讓們濾去漫漶神秘的傳說,對華夏文字的形成演變做一個粗線條的回顧。戰國之前的文字演變遠古之世,人們基於種種需求,首先出現了最簡單的線條刻畫符號。後來,又開始出現畫出與某物相似的形狀,以供人辨識的圖像。這種相似圖像與簡單記事符號結合,就可以傳達某種相對明確的信息。應該說,這是最原初的象形辨識階段。日月輪轉,畫法漸漸豐富,符號漸漸多樣,一些共同的刻畫規則,也漸漸地約定俗成了。
隨著規則的漸漸普及,圖像畫法與線條刻畫,也越來越趨於簡單便捷了。這時候,大體具有抽象特質的早期象形文字,也就漸漸地零散出現了。傳說到了黃帝時代,這種早期象形文字已經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亂了。於是,黃帝時期一個叫做倉頡的記事官員,便將這些眾多散亂的象形文字收集起來,再加以整理,形成了一個最早的文字系統。黃帝知道了,便下令將倉頡整理出的這套文字在竹板或木板上刻出來,再傳送到各個部族,並就此約定:以倉頡之字作為日後記事與消息傳遞的共同文字。這就是「倉頡造字」這一歷史傳說背後的真實背景。應該說,黃帝時期的文字整理,是華夏族群文明史上的第一次文字統,具有極其重大的文明意義。如果說,火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第一個歷史階梯,那麼,文字的創造與統一,就是人類文明的第二個歷史階梯。
自從有了「倉頡文字」,華夏文字便以書寫刻畫材料的不同,在其後近三千年中呈現出不同的流變風貌。黃帝時代之後的文字,有陶文、甲骨文、金文、史籀文(石鼓文)四大階段。這種書寫刻畫材料的不同,也恰好體現了文字本身流變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故此,以書寫刻畫材料為依據,所呈現的四大階段,同時也是秦帝國之前中國文字本身發展的四大階段。陶文,是刻寫在陶器上的文字,也就是黃帝時代到夏王國末期一千餘年的文字形態。雖然,這一時期也有刻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大禹鑄九鼎,鐫刻九州之圖並記物產貢賦的青銅文字。但是,由於這種青銅文字不是普遍的書寫形態,故此,這一階段的文字被史學界認定為「陶文」時代。
甲骨文,是殷商初中期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後世稱為甲骨文。這一文字系統,是已經被地下發掘證實了的第一個有實物遺存的中國文字系統,其已知總量大約有三千餘字,今人能辨識者有一千餘字。甲骨文的最大缺陷,一是只見於王室佔ト,而不見於普遍書寫;二是沒有統一書寫形式,字隨材料、技法等因素隨時而變。甲骨文的普遍意義,在於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就是甲骨文的文字形制,是當時社會的權威字形。也就是說,其他社會階層在其餘材料上書寫刻畫的文字,一定是以王室甲骨文為範本的。金文,是殷商後期與西周時期數百年所使用的文字,因鐫刻於青銅器之上,被後世稱為金文。
與此前文字相比,金文有三個歷史變化:其一,文字數量有很大增加,一件銅鼎往往可以鐫刻數百個文字。後世發現之毛公鼎,其銘文長達497字。其二,因銅器不易損毀,故其在傳播方面優於甲骨文。其三,金文之書寫形式已經相對簡單,有了初期相對一致的書寫風格,比甲骨文容易學習。史籀文,是西周晚期與春秋早中期的文字。因為這一文字體系,是周宣王時期一個叫做籀的史官奉命整理出來的,是大約九千餘字的官方制式文字,所以稱為「史籀文」。
根據小編了解到這一文字體系,當時被銘刻在一系列石鼓之上。後世的唐代發現了十面石鼓,每面石鼓上都刻著一首《詩經》風格的四言詩,被確證正是這種文字。故此,史籀文又被後世稱為「石鼓文」。上述各個階段,是戰國之前的文字發展概況。各位讀者朋友,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討論。
以上素材來自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