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春秋戰國的文字演化,到秦始皇統一全國貨幣

2021-01-10 斜陽講歷史

哈嘍大家好,小編今天和大家講講貨幣的統一和文字的演化。統一貨幣戰國時代,最大的經濟亂象之一,就是貨幣多樣。在戰國七國各自的官方貨幣之外,許多中小諸侯與邊遠地區的部族政權,也有自己多樣化的貨幣。這種現象,對華夏世界的經濟流通構成了實質性障礙。到戰國末期,除了秦國的貨幣制度氣象整肅之外,戰國七國與殘餘諸侯、部族政權的貨幣,都是亂象紛紜當此之時,秦帝國大力推行貨幣統一制度,是非常具有歷史必要性的積極政策。

統一貨幣具有相對的複雜性,所以,這一政策延遲到統一帝國建立的十年之後,也就是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才實際推行。「《史記·六國表》的正面記載是:始皇「三十七年,復行錢。」所謂「復行錢」,是西漢史學家以戰國史的目光,將秦帝國的統一貨幣政策,與秦惠王時期的「初行錢」連接起來的說法,並不是秦帝國的第二次貨幣改制。《秦會要訂補·食貨》正確地闡釋了復行錢的實際意義:「三十七年之行錢,實非復也,特統一錢之制度耳……於是,貝鍰屬、錢屬、刀屬等形制之幣皆廢;圓周方孔,遂成中國制錢之定式焉!秦帝國統一貨幣的實際內容,有三大基本方面:其一,禁止一切形式的私人鑄錢,貨幣發行權統一歸於中央政府。雲夢秦簡中,就有「盜鑄錢」——私自鑄錢而被捕拿的案例記載。

其二,將貨幣形式統一規範為三種。幹首先是金幣,也就是黃金。金幣的正式名稱是溢。這個字本當為「鎰」,秦帝國以水德為國運,所以官方寫法變成了水邊「溢」。金幣的法定地位,是上幣。其次是銅錢半兩。銅錢形制為圓周方孔,有半兩文字,實重半兩(十二鐵),直徑一寸二分。這種半兩錢,被後世稱為「秦半兩」,是當時通行天下的最主要幣種。再次是布幣。布幣的法定形制,是八尺長、二尺五寸寬。不合形制者,不得作為布幣使用;一幅布幣,與十一個半兩錢等值。其三,帝國法令明確規定:黃金、銅錢、布幣三種形式的貨幣,都是法定貨幣,都具有同等的貨幣地位,不得拒收任何一種貨幣,否則,依法治罪。這就是,「不得擇行錢、布」的法令。雲夢秦簡有法條記載:「賈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擇行錢、布;擇行錢、布者,列伍長弗告,吏循之不謹,皆有罪。可以看出,秦帝國的統一貨幣制度,是行之有效的。

創建統一文字秦帝國統一中國文明的最大功績之一,是創造性地統一了文字對秦統一文字的記載,散見於種種史料之中,已經是中國與世界公認的歷史事實了,我們不需要去考證落實什麼。我們需要了解的,是這項偉大的文明創造工程,是如何完成的?讓們濾去漫漶神秘的傳說,對華夏文字的形成演變做一個粗線條的回顧。戰國之前的文字演變遠古之世,人們基於種種需求,首先出現了最簡單的線條刻畫符號。後來,又開始出現畫出與某物相似的形狀,以供人辨識的圖像。這種相似圖像與簡單記事符號結合,就可以傳達某種相對明確的信息。應該說,這是最原初的象形辨識階段。日月輪轉,畫法漸漸豐富,符號漸漸多樣,一些共同的刻畫規則,也漸漸地約定俗成了。

隨著規則的漸漸普及,圖像畫法與線條刻畫,也越來越趨於簡單便捷了。這時候,大體具有抽象特質的早期象形文字,也就漸漸地零散出現了。傳說到了黃帝時代,這種早期象形文字已經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亂了。於是,黃帝時期一個叫做倉頡的記事官員,便將這些眾多散亂的象形文字收集起來,再加以整理,形成了一個最早的文字系統。黃帝知道了,便下令將倉頡整理出的這套文字在竹板或木板上刻出來,再傳送到各個部族,並就此約定:以倉頡之字作為日後記事與消息傳遞的共同文字。這就是「倉頡造字」這一歷史傳說背後的真實背景。應該說,黃帝時期的文字整理,是華夏族群文明史上的第一次文字統,具有極其重大的文明意義。如果說,火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第一個歷史階梯,那麼,文字的創造與統一,就是人類文明的第二個歷史階梯。

自從有了「倉頡文字」,華夏文字便以書寫刻畫材料的不同,在其後近三千年中呈現出不同的流變風貌。黃帝時代之後的文字,有陶文、甲骨文、金文、史籀文(石鼓文)四大階段。這種書寫刻畫材料的不同,也恰好體現了文字本身流變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故此,以書寫刻畫材料為依據,所呈現的四大階段,同時也是秦帝國之前中國文字本身發展的四大階段。陶文,是刻寫在陶器上的文字,也就是黃帝時代到夏王國末期一千餘年的文字形態。雖然,這一時期也有刻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大禹鑄九鼎,鐫刻九州之圖並記物產貢賦的青銅文字。但是,由於這種青銅文字不是普遍的書寫形態,故此,這一階段的文字被史學界認定為「陶文」時代。

甲骨文,是殷商初中期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後世稱為甲骨文。這一文字系統,是已經被地下發掘證實了的第一個有實物遺存的中國文字系統,其已知總量大約有三千餘字,今人能辨識者有一千餘字。甲骨文的最大缺陷,一是只見於王室佔ト,而不見於普遍書寫;二是沒有統一書寫形式,字隨材料、技法等因素隨時而變。甲骨文的普遍意義,在於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就是甲骨文的文字形制,是當時社會的權威字形。也就是說,其他社會階層在其餘材料上書寫刻畫的文字,一定是以王室甲骨文為範本的。金文,是殷商後期與西周時期數百年所使用的文字,因鐫刻於青銅器之上,被後世稱為金文。

與此前文字相比,金文有三個歷史變化:其一,文字數量有很大增加,一件銅鼎往往可以鐫刻數百個文字。後世發現之毛公鼎,其銘文長達497字。其二,因銅器不易損毀,故其在傳播方面優於甲骨文。其三,金文之書寫形式已經相對簡單,有了初期相對一致的書寫風格,比甲骨文容易學習。史籀文,是西周晚期與春秋早中期的文字。因為這一文字體系,是周宣王時期一個叫做籀的史官奉命整理出來的,是大約九千餘字的官方制式文字,所以稱為「史籀文」。

根據小編了解到這一文字體系,當時被銘刻在一系列石鼓之上。後世的唐代發現了十面石鼓,每面石鼓上都刻著一首《詩經》風格的四言詩,被確證正是這種文字。故此,史籀文又被後世稱為「石鼓文」。上述各個階段,是戰國之前的文字發展概況。各位讀者朋友,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討論。

以上素材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秦始皇的五個統一: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還有兩個統一是啥?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創造了歷史上不少第一,使中國在許多方面得到了統一。下面就說說秦始皇的五個統一,一個沿用兩千年,兩個一直沿用至今。統一六國。戰國時期,中原有七個大國,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秦始皇統一六國,使中國基本上實現大統。
  • 中國古代史:春秋戰國兩大時代文字不斷演變,到秦始皇實現統一
    哈嘍大家好,小編今天給大家講講春秋戰國兩大時代的文字演變到統一。自春秋中後期開始,華夏世界的文字體系開始了多元化發展。當時的兩個基本事實,決定並推動了這樣的發展。到秦統一中國,以七大國分別而論,其文字形態基本分為兩種情況。一方面,秦國文字直接繼承了西周的史籀文,為華夏文字正統,但是字形最複雜。後世王國維在其《史籀篇疏正序》中,有考證云:「《史籀》一書,殆出宗周文盛之後。春秋戰國之間,秦人作之,以教學童……秦人作字書,乃獨取其文字,用其體例,是《史籀篇》獨行於秦之一證。」
  • 秦朝時才統一了文字,那麼春秋戰國人們是如何交流呢?帶翻譯嗎?
    大家都知道,是秦朝橫掃六合,最早統一了中國,那麼在統一之前,春秋時期有140多個諸侯國,以及戰國時期的七雄都沒有統一的語言文字,他們是如何交流的呢,出門的時候需要準備好幾個翻譯嗎?春秋前期的文字在遠古時代,首先出現的是結繩記事法,就是在繩子上面打結,這結打著打著就發現,在好的腦袋也記不住這麼多的繩結啊。於是就有個叫「倉頡」的人開始創造出了甲骨文,也是中華最早的文字了。到了商朝時期是也是基本上沿用甲骨文的,直到西周有了些變化,從用於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演化到大篆。
  • 從秦始皇統一文字到今天時隔兩千年,才發現當時統一的並非小篆!
    中國兩千年來一直認為秦始皇以小篆統一六國,是來源於後續各種史料上的記載。  而在2002年出土的裡耶秦簡,已經證明了秦始皇當時統一的文字正是古隸書,而不是篆書或者小篆,在三萬七千枚裡耶秦簡中,絕大多數內容都是古隸書文字,而小篆在其中則佔據極少的一部分,完全否定了之前秦始皇以小篆統一六國文字的說法。
  • 秦始皇統一之前,戰國七雄的文字有多大差別?真的互不認識嗎
    秦始皇統一之前是禮崩樂壞的戰國時期,在這個時期裡,各國之間的文字差別還是有的,但到不了互不認識的程度。一、文字差別由來中國文字在經歷了殷商甲骨文、西周和春秋金文之後,到了戰國時期,文字的發展有了很大的變化。
  • 秦始皇以小篆統一六國文字,為何出土秦朝文物上文字以隸書居多?
    對於隸書出現在秦朝的文物中,我們之所以感到意外,這是因為,歷史資料給我們的常識是,第一,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實行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制度,那按理,不應該在秦朝的文獻上有隸書而是小篆啊?第二,隸書起源於什麼時代。我們古代的文獻資料,對隸書的起源記載是比較模糊的,也是不太可靠的。比較權威和大家都知道的是,秦始皇時期的下層官吏程邈發明了隸書。
  •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六國之間的文字差異大,他們之間如何交流
    簡化漢字是中國文字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古代漢字也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秦朝統一六國時,秦始皇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六國之間的文字差異大,他們之間怎麼交流?文字體系秦國文字沿襲於周朝,在諸侯割據混戰時期,秦襄公曾親自帶兵幫助周平王東遷。
  • 秦始皇統一文字,僅僅是因為六國文字不同嗎?這個原因不容忽視
    秦始皇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君主,他的做大之處並不在於後世對其「賢」與「暴」,而引發的喋喋不休的爭論,而在於其重大變革對於中華文明發展所帶來的重大意義。秦始皇是中國古代第一個建立大一統王朝的皇帝,他對於歷史的貢獻,在於結束了數百年紛爭的諸侯之亂。
  •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前, 七國文字差異有多大?
    而西周滅亡後,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中國文字才得以統一。而從西周滅亡,到秦統一中國,前後歷經六個世紀,在這六個世紀中,中國的文字似乎發生了分裂,否則,不至於存在秦始皇需要統一文字的現象——因為統一的前提是需要存在分裂情況。那麼,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七國文字差異多大?這一切,要先搞清楚七國文字的差異從何而來。
  •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前,七國文字差異有多大?
    對於中國文字的嚴格表述,一般認為是這樣的:商朝的甲骨文算是有據可查的漢字根源(按:雖然考古發現圖畫文字,但是這種圖畫文字是否和甲骨文有沿革存在爭議),西周的文字是金鼎文。而西周滅亡後,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中國文字才得以統一。
  •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的幾項大工程
    東周列國經過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500年的變遷,才合成了一個大國,秦王政改變了國家制度,廢分封行郡縣。當初六國諸侯都稱為王,如今王沒有了,那麼自己又叫什麼呢?他覺得自己的功勞威望比古時候的三皇五帝還要大,他就採用了皇帝這個稱謂,自己是中國第一個皇帝就叫始皇帝,人們就稱他為秦始皇,他想以後就用數字來計算第二個皇帝叫二世,再下去叫三世,這麼下去,一直到萬世,他又叫玉器工將和氏璧做成一顆大印,稱為玉璽。秦始皇把天下分為36郡,由朝廷直接任命三個重要的長官:郡守。就是一郡當中最主要的長官;郡尉,在郡守底下管理治安、統領軍隊;郡監,執行監察的事情。
  •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前 國與國之間文字差距到底有多大
    在秦始皇統一之前,六國的文字差別有多大?真的互相不認識嗎?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
  • 最初統一的全國文字是什麼字體?誰的功勞最大
    在春秋戰國時,各國都有各自的文字。齊、楚、燕、韓、趙、魏、秦,一個國家一個樣子。溝通起來非常不方便。所以秦始皇決定第一先統一七國文字。「書同文」,奠定了漢字統一書寫的基礎。可見在秦朝之前,中國的文字是非常難認的,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大課題。現在懸賞,誰認識一個甲骨文,懸賞十萬元。
  •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各國文字語言都不同,他們如何交流?需翻譯?
    如今我們去國外旅遊,如果不懂他國語言的話,在國外很難交流,做任何事情都不方便,因此,很多人往往會請一些翻譯,導遊之類人,那麼在中國古代,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還沒有統一六國之前,這一段時間中國是處於四分五裂狀態的。
  • 秦始皇為什麼被稱為千古一帝?和他所做的這四大貢獻密不可分!
    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歷經無數朝代,也出現過許多君王,其中一些君王名留青史,有些君王卻遺臭萬年,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始皇功不可沒。這裡所說的大一統並不單單指地域上的統一,其中還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統一,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因為在春秋戰國之前,還有夏商周三個王朝也都實現了地域上的統一,但是國家制度卻依然處在分裂狀態,不能算大一統。
  • 就憑這一條功績,秦始皇就是千古一帝
    在我們湖南,由於山多水多,所以方言眾多,湖南的方言多到一個鄉鎮都可以有幾種方言。所以從來沒有統一的「湖南話」這麼一說,最後大家不得不用塑料普通話交流。在21世紀都是這樣的情況,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語言上的溝通多不方便就可想而知了。
  • 兩次被滅國兩次又復國,春秋戰國中的「豬堅強」,「感動」秦始皇
    2021-01-02 10:55:56 來源: 一點史事匯 舉報
  • 大秦帝國之秦統一六國到二世而亡歷史大事,一篇文章給你概括!
    始皇帝嬴政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用了10年時間,相繼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結束了春秋以來長達500餘年的諸侯割據混戰局面,並建立起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君主制朝代——秦朝。
  • 秦滅六國後,從這幾個方面實現了真正的統一!確實了不起
    秦始皇畫像 為了政令的統一,必須統一文字,統一文字在中國是件了不起的事。因為文字的統一。就決定了文化的統一;文化的統一,就帶來了民族的認同,中華民族之所以幾千年文明能夠延續下來,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書面文字始終是統一的。這個對於國家、民族的鞏固穩定,文明的延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第二點,統一貨幣。文字統一以後那麼文化也就統一了。但是緊跟著來的第二個大問題就是貨幣。
  • 在秦始皇統一文字以前,六國間的文字差異大嗎?有沒有相同之處?
    文字大一統乃始於秦朝之時,秦始皇統治時期,曾多次推行改革。「統一文字」便是其中之策,這一舉措無疑是正確的,推進了中華文明進一步跨越與融合,加深了各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 文字沒有統一之前,不僅是南北差異較大,連鄰國之間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也因此阻礙著文化的發展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