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擼貓吸狗」已經成為一種日常生活潮流,據《2018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目前我國寵物市場規模已達1708億元。比2012年擴張了近5倍,其中貓和狗兩者數量加起來超過寵物總量的一半,表現出我國養寵人群對貓、狗偏愛有加。然而,寵物經濟迅速擴張的背後,也存在一些令人觸目驚心的黑幕。
(交易市場等待交易的狗 來源:視頻截圖)
近日,央視經濟頻道曝光了山東濟寧的無證寵物繁殖場、江蘇如皋的地下寵物交易市場的現狀。大量實拍畫面,讓很多愛貓愛狗黨深感不適,在這裡,可愛的小動物不是被當成寵物善待,而是淪為賺錢的工具,生存環境十分惡劣,飼養和經營者更是無證照、無防疫,監管部門對這些非法生意互相推脫責任,這不僅讓寵物們走向悲慘命運,也讓整個貓狗市場失了控。
那些把「喵星人」和「汪星人」從寵物店帶回家當成情感寄託的主人們,大概做夢都沒想到,自己當成寶貝的貓貓狗狗,可能來自「地獄」。從記者暗訪的現場情況來看,一些靠近交易黑市的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大量飼養貓狗,少的幾十隻,多的上百隻,為了節約成本,動物們吃的是屠宰場低價收購來的雞腸拌些稻糠,每天每條狗的夥食成本只要1、2毛錢。養殖場內跳蚤、蒼蠅橫飛,汙垢和糞便也無人清理,瀰漫著惡臭腐敗的氣味。這些動物的生存狀況甚至比從出生便風餐露宿、無家可歸的流浪貓還要慘。
一位現場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於食物太差,貓狗抵抗力十分弱,死亡率高達50%,賣家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讓它們不斷繁殖,多生多賣,本著一半的存活率出貨。交易時,即便飼養場、寵物店這對買賣雙方明知狗體內有大量寄生蟲也並不影響這樁生意的談成。反正300元的病狗回去經過美容打扮,搖身一變就可變成名貴狗出售,大賺幾千元。
如此狼狽為奸的交易正是消費者被侵權的源頭。寵物圈的人都知道有個名詞叫「星期狗」,顧名思義,就是說買家從寵物店買回家的狗最多只能活一個星期就會死去。除去極少極少數是飼養不當,這種狗大多是因為已經感染病毒,通常在買主買下之後一周就會由於犬瘟等烈性疾病死去。感染原因,多半是與狗販子養狗的環境差有關。
(寵物繁育基地的飲食和患有炎症的貓 )
一晚上一個寵物商販能賣出7、8百條狗,這樣令人髮指的交易每周都在地下市場上演著,而買賣病貓病狗並不是寵物黑市的全貌,還有很多不為人知內幕。這些被當做掙錢載體的貓貓狗狗從來都沒有打過疫苗,把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商販,賣價二三百元的貓狗,如果正常打疫苗的話根本賺不到錢。動物的健康在他們眼中是最大的風險卻又最不被重視,只要快些出手將風險轉移給下家便萬事大吉了。
隨著消費者對市場的深入了解,對寵物的血統、來源、健康情況等要求越來越高,買家在交易時越來越謹慎,有人會注意手續是否齊全。但是對於當地早已成熟運作多年的產業鏈,想要辦個合格證並不是什麼難事。在當地的寵物醫院,無論是不是病貓病狗,只要花100元就可以立即辦理一張寵物健康免疫證。
(動物健康證件 來源:視頻截圖)
針對寵物黑市交易的種種亂象,記者採訪當地有關部門,卻遭到了「踢皮球」式回應。當地市場監督管理局強調這個市場沒有營業執照和經營主體,市場監管部門無法實施監管。至於交易、買賣,這是農委獸醫站管的事。
管理局負責人這個說法明顯有推脫責任之嫌,但是也符合我國法律規定。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規定,無論是屠宰、出售還是運輸動物,都需要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實施現場檢疫。而負責檢疫部門的獸醫站卻表示,市裡已經有至少5年不允許開檢疫證明了,只要沒人舉報就不會去查。
如當地商販所說,正是由於無人監管,也不需要任何手續,所以販賣貓狗的人才越來越多。當地市場監督管理局的負責人把貓狗黑市交易比喻成農村的集貿市場,農民自產自銷的交易,無需辦證,買賣自由。當然,如果能夠良性發展,這樣的自由交易市場,也符合市場經濟發展需求,但動物買賣不同於其他物品,如皋的非法寵物交易黑市上,市場無人監管、防疫無人檢查、病貓病狗肆意販賣,很有可能造成狂犬病或其他傳染病的傳播。
(商販講述監管情況 來源:視頻截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五條明確規定,與人畜共患傳染病有關的野生動物、家畜家禽,經檢疫合格後,方可出售、運輸。當地的商販每天都在和這些貓狗打交道,摸來摸去,交叉感染的風險極高,大批的動物飼養,人員往來,如果不對疾病進行檢疫檢測,很有可能給社會造成安全隱患。
作為最終環節的銷售端,買了「星期狗」的消費者往往由於證據不足,很難維權成功,作為生產端,商家為了謀取暴利,不僅坑害消費者,最重要的是,病害嚴重的動物可能會互相傳染,爆發集體性病患。無人監管、互相推脫的狀態已經造成了市場秩序的惡化,隨著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監管部門如此縱容只會讓黑市更加猖獗的擴張。
國家對動物買賣、檢疫防疫已經有明確的法律規定,無論是依法監管還是因地制宜進行整治,當地監管部門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有權利也有義務讓這個深藏地下骯髒運營的寵物黑市交易市場回歸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