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號航天員將帶什麼回地球?生菜、結繭的蠶

2021-01-16 閩南網

  新華社天宮二號11月16日電 題:中國航天員首次接受「天地採訪」——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對話編輯部

  新華社全媒報導平臺值班副總監李柯勇:景海鵬指令長、陳冬,你們好!受新華社領導委託,我代表全社同志向你們兩位特別的同事致以特別的敬意和感謝!這些天來,你們發回的「新華社特約記者太空日記」的網絡閱讀量累計已超過1億人次。這也是歷史上航天員首次以新聞記者的身份從太空發回報導。面對全國、全世界的受眾,你們想說點什麼嗎?

  景海鵬:到目前為止,神舟十一號進入太空整整30天(截至11月15日)。這30天期間,在緊張的工作之餘,我們也通過舷窗瞭望,看看世界各地的風景風光,特別是飛船經過祖國上空的時候,我們倆非常激動。說心裡話,在茫茫太空,時刻感受到祖國和親人的牽掛,感受到全球華人對我們的關心鼓勵和支持。藉此機會,我們也向全國人民表示感謝,向全球華人表示最美好的祝福。

  李柯勇:再過幾天,你們就將返回地球了。在即將告別太空的時候,能否描述一下你們的心情?

  景海鵬:這些天來,領導、同事、戰友們都在地面上支持我們,他們連軸轉地值班,為我們加油鼓勁,所有的飛控人、航天人都在為我們提供方方面面的支持。後面還有兩天時間,我們會把各個細節做得細而更細、嚴而更嚴,確保載荷的安全。

  陳冬:現在的心情有一點留戀和不舍,但也有高興和興奮。留戀和不舍主要是因為馬上就要離開天宮二號。在這裡我們生活工作了30天,這裡就像是我們在太空的家,所以還是有些不舍和留戀。高興和興奮是因為我們就要回到我們的「大家」,回到我們的地球,回到我們的祖國。我們也會把後面的工作做好,安全順利圓滿地完成這次任務,返回到我們的祖國、我們的家。

  李柯勇:返回之前,你們要進行哪些工作?

  景海鵬:這幾天各項工作還在如期進行,並要為返回做些準備工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在軌產生的實驗數據的回收,二是艙內環境的整理,三是離開天宮之前進行狀態設置。

  景海鵬、陳冬進入太空的第17天,太空農場長勢很好,已經長出了綠苗。景海鵬、陳冬選拔出9顆生菜。

  關於數據收集、樣本回收,目前大部分實驗都已經做完了,相關的數據基本上有一小部分已經下傳到地面,其他部分數據量太大,只能就存儲到卡上,由航天員帶回地面。另外,在太空栽培的生菜、結繭的蠶都是要帶回來的。還有在太空中採集的尿液、唾液等樣本,還有離軌前採的大氣微生物樣本,也要帶回地面來分析。

  被送上太空的6隻「秋豐白玉」蠶寶寶

  陳冬:艙內環境整理,一項任務是搬東西,就好比打包行李。最開始進入天宮二號的時候,我們搬了很多東西進去,包括生活用品、實驗用的東西等,大大小小的都有。包括鍛鍊用的自行車,也是在軌展開的。那就是在布置太空中的一個家,現在相當於要搬回地球了,回來之前要把帶過去的那些東西再挪回到應該放的位置。有些東西要在天宮綁一下,綁的工作也比較費時。

  航天員中心總體室副主任設計師張建麗解說:有些東西在發射狀態中是安裝好的,在軌打開用了,解開的過程比較複雜,再裝起來過程也比較複雜。實際上,一些實驗項目結束得早,打包工作也比較早就陸續開始了。

  陳冬:在太空打包很費勁,人和繩子都是飄的,系上一邊,另一邊就飄起來。而打包不能馬虎,包綁成什麼樣、放在哪個位置,帶子是斜著打結還是順著打結,都是有明確要求的。

  景海鵬:我們離開之前要把天宮打掃得乾乾淨淨,該收的東西收走,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垃圾放在天宮上是比較危險的,為了保證天宮後續任務,必須帶走。殘餘食品垃圾、衛生用品垃圾,還有在軌實驗產生的一些垃圾,比如電池、電極,都打包後放入軌道艙,然後隨軌道艙墜入大氣層銷毀。

  和地球上把垃圾丟進垃圾箱不一樣,我們需要把廢棄物放入壓縮袋,這有點類似於平時家裡打包被子用的真空袋——中間有個單向閥,把骨條拉上後,再用抽氣筒抽氣。

  張建麗解說:對廢棄物的體積進行簡易壓縮、分類處理,可以保證廢棄物不會佔用航天員太多的活動空間。另外,垃圾如果暴露在空氣中,很快會產生異味。以後空間站會有類似壓縮機這樣的垃圾處理器,也有可能設置大垃圾桶和垃圾區。

  陳冬:臨行狀態設置,有點類似於長期離開一間房子之前要斷水斷電。天宮二號今後還要被長期管理,和貨船對接,我們要保證整個電、水、氣、通信都設置到位。總共大概有四五十項狀態設置。

  張建麗解說:天宮二號在後續執行無人任務的時候,可以通過此前的狀態設置,向地面傳輸有效參數。

  陳冬:這次任務,全國人民、全世界華人都很關心我們,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關心和支持!希望大家能夠繼續關注航天,關注我們載人航天的發展。

相關焦點

  • 天宮日常&神舟載人飛船返回後的那些事兒
    看,之前還沒安裝吧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裡,前兩天還在景海鵬指尖翩翩起舞的蠶寶寶,已經開始抽絲結繭,體驗失重了。在航天員的精心呵護下,包裹在蠶絲裡的6隻蠶寶寶就像甜睡的嬰兒。圖片來源:文匯報實驗一開始她們沒有想到用蠶來做實驗對象,最初的設想是用蝴蝶作為實驗對象。兩種生物的原理其實是一樣的,她們認為吐絲結繭是受重力的影響,蝴蝶和蠶都可以吐絲結繭。但是老師建議她們說,這個是中國的航天實驗,希望能用和中華文明有關的生物,所以最終決定用蠶作為實驗對象。
  • 天宮日記:六隻蠶寶寶太空吐絲結繭
    天宮日記:六隻蠶寶寶太空吐絲結繭 2016-10-27 10:01「太空養蠶」是這次飛行任務中一個有趣的實驗,「蠶寶寶」如何在失重環境下生存?吐出的蠶絲又會有什麼不同?通過昨天從太空回傳的影像一探究竟。  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裡,前兩天還在景海鵬指尖翩翩起舞的蠶寶寶,已經開始抽絲結繭了。在航天員的精心呵護下,包裹在蠶絲裡的蠶寶寶就像甜睡的嬰兒一樣,享受這一段神奇的太空之旅。這六條蠶寶寶是科學家培育改良的品種「秋豐白玉」。
  • 天宮生活第七日 六隻蠶寶寶太空抽絲結繭
    【觀察者網綜合】天宮生活第7日(26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裡,前兩天還在景海鵬指尖翩翩起舞的蠶寶寶,已經開始抽絲結繭,體驗失重了。 在航天員的精心呵護下,包裹在蠶絲裡的6隻蠶寶寶就像甜睡的嬰兒。 從出生到抽絲都在天上,傳說中的「天蠶絲」就要誕生,網友感嘆「真是人不如蠶」……
  • 天宮二號六隻蠶寶寶太空吐絲結繭(圖)
    央視新聞:【六隻蠶寶寶太空吐絲結繭】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裡,前兩天還在景海鵬指尖起舞的蠶寶寶,現在已經開始抽絲結繭了!你知道嗎?這六隻蠶寶寶,也是經過了嚴格的「訓練」,從4000隻蠶寶寶裡脫穎而出的。它們的「太空屋」長什麼樣?據說還有「食堂」和「衛生間」?
  • 神舟十一號「生命之傘」國內最大:傘縫線長10公裡
    神舟十一號飛船從距離地球393公裡的太空返回地球,所用時間並不長。這期間,除了兩位航天員的身體狀況備受矚目,就屬最後時刻展開的那把巨大的生命之傘了。  所謂生命之傘,是指神舟十一號飛船所攜帶的「主傘」,約1200平方米大,全部展開後可以覆蓋3個籃球場,拉直長度超過70米,能夠橫跨足球場。
  • 蠶寶寶吐絲結繭的徵兆、過程及注意事項
    蠶寶寶經過4次蛻皮後,蠶寶寶要開始吐絲結繭了。這個過程很神奇~~1、徵兆:蠶寶寶會變得安靜,不再吃桑葉,身體開始變得發亮,大便比平時的大很多時,頭不停地擺動,頭部的肌肉隨著擺動來回伸縮,大家要開始注意咯,蠶寶寶開始尋找適當的位置開始結繭了。
  • 天津大學3D列印神舟十號航天員坐墊
    隨著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天津大學為神舟十號航天員量身設計的「賦型緩衝減振坐墊」,在繼「神五」到「神九」之後,第六次升上太空為神舟飛船保駕護航。為每個航天員個性定製船在升空和著陸時,會產生較大的加速度和顛簸,對航天員脊椎和頸椎會產生較大的衝擊。
  • 蠶寶寶快結繭了 快來看看怎麼準備吧
    1、徵兆:蠶寶寶會變得安靜,不再吃桑葉,身體開始變得發亮,大便比平時的大很多時,頭不停地擺動,頭部的肌肉隨著擺動來回伸縮,大家要開始注意咯,蠶寶寶開始尋找適當的位置開始結繭了
  • 航天員在太空將面對哪些挑戰?太空失重是最大挑戰
    昨日7時30分,搭載著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長徵二號F遙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昨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搭載著2名航天員成功發射,開啟了33天的太空之旅。那麼,選擇著陸場與選擇發射場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劉竹生介紹,飛船在太空中的飛行軌道與地球赤道間有一個夾角,叫軌道傾角,這個傾角由任務需要而定。由於改變軌道傾角需要消耗大量燃料,飛船從發射到返回,軌道傾角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而飛船繞地球轉一圈的時間跟地球自轉時間比要短得多,在相同傾角下,每一圈又會經過不同的地方。
  • 航天員忙的沒時間吃飯 蠶寶寶卻來搶鏡
    航天員發回首篇太空日記 工作比較忙沒時間吃飯天馬行空的日子,航天員過得怎麼樣?昨天,入住天宮二號的兩位航天員向地面發回了第一篇太空日記。一大早就開始忙碌的航天員早飯和午飯合成了一頓飯,米飯麵條熱了也忘了吃。
  • 直播預告丨桐鄉科學老師帶你看蠶寶寶吐絲結繭
    眼下正是養蠶的時節,不少學校利用地方課、科學課,讓孩子們飼養起了蠶寶寶,同時學習家鄉的蠶桑文化。為了讓大家對蠶寶寶結繭有更加直觀、深刻的認識,浙報集團嘉興分社利用新媒體技術,用直播的形式為大家展示蠶寶寶結繭的全過程。5月22日晚上18:00,我們跟著鏡頭來到桐鄉市高橋街道三村村村委,一起來看蠶寶寶吐絲結繭吧。
  • 濰坊昌樂:呵護一月 蠶寶寶吐絲結繭變成「大元寶」
    原標題:呵護一月,蠶寶寶吐絲結繭變成「大元寶」  中國有著悠久的絲綢文化,絲由蠶吐,說起蠶,大家都不陌生。幾千年的歷史,蠶從古代繁衍到了當下,它們吐絲結繭,用短暫的一生支撐著百姓的生活,那織成的一緞緞精緻的絲綢便是對它們生命最完美的詮釋。5月6日至6月10日,記者走進蠶農生活,和他們一起見證了蠶寶寶的成長。
  • 聚焦 蠶寶寶回家啦
    ,它們中的5隻蠶寶寶已經在太空吐絲結繭。該品種的蠶比較健壯,病害也比較容易控制,能夠經受住嚴苛環境。我們還為蠶的生存操作標準、控制病害、飼料配置等做了大量工作,最大困難就是控制病害,不能把對人有害的病菌帶上太空。
  • [新聞眼]「天」蠶吐絲:健康成長 蠶寶寶太空吐絲結繭
    [新聞眼]「天」蠶吐絲:健康成長 蠶寶寶太空吐絲結繭 「天」蠶吐絲:健康成長,蠶寶寶太空吐絲結繭。
  • 孩子養蠶結繭三千 眼看蠶蛾破繭而出
    記者 周靈芝 孩子養蠶能培養動手和觀察能力,現在不少孩子都會養幾條,家長們也非常支持。可蠶養大結繭,接著又孵化出更多的蠶後,該怎麼辦?近日,市民徐淑君就遇到了這個難題。她家中空盒子、空筐子,只要是閒著能裝東西的物品全用上了,3000多個彩繭眼看又要破繭而出,家裡再也騰不出空處養蠶了。  兒子喜歡養蠶全家支持  徐女士的兒子胡騰今年11歲。去年他上科學課時,老師給了他幾粒蠶繭。他像寶貝一樣放在一個空煙盒內,隔三岔五要拿出煙盒看看。
  • 近60萬隻春蠶成熟不結繭 臨沂23戶蠶農欲哭無淚
    「春蠶到死絲方盡」,說的是蠶在死前一刻還在努力地吐絲,但在臨沂市莒南縣坊前鎮、澇坡鎮等4個鄉鎮、23戶桑農的蠶舍裡,近200張蠶、約60萬隻成熟期的蠶到了結繭期仍遲遲不吐絲,甚至已經出現小面積死亡的現象。眼看春蠶瀕臨死亡,第一季度「顆粒無收」,蠶農們欲哭無淚。蠶舍內滿地的蠶蟲無法結繭,蠶農何宗秀心疼不已。
  • 如皋磨頭:蠶寶寶即將抽絲結繭 開窗通風后竟發黑死亡?
    辛苦了二十多天,眼瞅著就要抽絲結繭了,可沒想到,不少蠶寶寶竟然出現發黑,死亡等現象,這可把他急的夠嗆。張來祥說,西邊鄰居的小作坊是製作家具的,已經存在了兩年,原先不搞噴漆,影響還小一點。可是最近,鄰居新弄了噴漆房,只要噴漆的機器一開動,不要說嬌嫩的蠶寶寶了,人聞著都吃不消。
  • 王兆耀回顧介紹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情況
    2012年6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潔、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陳善廣介紹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王兆耀]下面,我和大家共同回顧一下此次任務的簡要情況。
  • 蠶家辛辛苦養了幾萬隻蠶,眼看就要結繭了,但是價格卻不明朗
    蠶家辛辛苦養了幾萬隻蠶,眼看著再過一個周蠶寶寶就要結繭了,但是價格卻不明朗,很多農戶紛紛擔心賣不出好價錢。1齡蠶農戶餵蠶圖4齡蠶4齡蠶後期蠶吐絲方格上的蠶繭摘下的蠶繭蠶絲片蓬鬆制蠶絲被歡迎留言討論,蠶家也能為農戶們提供消息。
  • 上聯:桑養蠶,蠶結繭,繭抽絲,絲織錦繡,才子巧對下聯流傳千古
    李常給出的上聯是:「桑養蠶,蠶結繭,繭抽絲,絲織錦繡」。李常的上聯是以桑,蠶,絲和錦繡的關係為題的頂針聯。所謂頂針聯,又稱聯珠對、聯錦對和連連對,是對聯的一種特殊格式,是指對聯的前一分句的最後一個字或是詞,也將作為下一分句的開頭。比較經典的這種對聯有很多,比如說「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沒水牛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