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3D列印神舟十號航天員坐墊

2021-01-18 中國日報網

崔國起用模具演示賦型坐墊的使用方法

「航天員坐墊的製造技術隨著3D列印技術的發展也在不斷進步。」隨著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天津大學為神舟十號航天員量身設計的「賦型緩衝減振坐墊」,在繼「神五」到「神九」之後,第六次升上太空為神舟飛船保駕護航。

為每個航天員個性定製

船在升空和著陸時,會產生較大的加速度和顛簸,對航天員脊椎和頸椎會產生較大的衝擊。「賦型緩衝減振坐墊」作為航天員大系統中一個重要部件,可有效減輕飛船升空和著落時產生的加速度和顛簸對航天員身體的影響,最大限度地提高航天員升空和著落過程中的舒適性和安全性。

「『賦型緩衝減振坐墊』是根據航天員的身體形狀量身定做的。設計時,需要『量體裁衣』,僅僅有腰圍、胸圍、肩寬等簡單的數據遠遠不夠,設計時,需要用流動式光學測量儀等特殊設備,從航天員身上採集大量的數據點,這些數據會在電腦中形成數位化的身體模型,並按照航天醫學等方面的要求來設計個性化的坐墊。這樣做是為了儘可能合理地增加身體與坐墊的接觸面積,減少衝擊加速度。」天津大學快速成形中心主任崔國起介紹說。

崔國起介紹說:「為了保護航天員的安全,航天員的坐墊設計有點像澡盆的複雜曲面形狀。升空過程中,太空人的腿部和上身是團在一起的,坐墊是用聚安酯等複合材料製造的,平均厚度大體在70毫米左右,它可提高舒適性。」飛船返回時,賦形坐墊可在發生撞擊的瞬間,有效分散人體的應力。

3D技術進步 提高坐墊性能

對航天員量體,將他們的身體數據在電腦上形成三維數字模型,是研製坐墊的第一步。隨後,坐墊便通過快速成形系統,也就是常說的3D技術開始列印出立體的坐墊。

崔國起介紹說:「快速成形中心的RP技術是一項快速直接地製造複雜零件的技術,可以根據零件的形狀,每次製作一個特定形狀的截面,然後把它們逐層粘起來,就得到了立體的零件,整個製造過程是在計算機控制下自動進行的。」

「這次製作神十坐墊時,三維測量的像素從80萬提高至200萬,對航天員量體的數據採集點從幾十萬個增加到上百萬。」崔國起介紹說,由於賦型坐墊從量體、設計、製作模型、模型驗證,再到模具製作,都主要運用了3D技術。與前5代的坐墊相比,神舟十號搭載的坐墊從精度,到舒適度、安全度都有了提高。

同時,在模型驗證環節省略了一個模具的製作過程,而用3D技術代替,也一定程度上縮短了製作時間,提高了設計精度。

劉洋評價說「好」 延續女性研究團隊

「神九返回後,據劉洋反饋,認為天津大學設計製造的坐墊無論是舒適性還是安全性都很好,她的評價也讓我們更加有了自信。」崔國起說,與神舟九號類似,他和研製團隊很早就得知神舟十號飛船仍然將有女航天員的加入。

因為必須「量身設計」,因此,天津大學快速成形中心特別派出了一支全部由女性科研人員組建研發設計團隊,專門為女航天員進行「量身設計」。但出於保密需要,在他們的頭腦中,航天員只是一個一個的編號和編號後的一大串的測量數據。

由於有了為劉洋設計專屬坐墊的經驗,這次為女航天員設計坐墊過程仍然十分順利。量體—設計—製作模型—模型驗證—模具製作,崔國起和同事們用了3個月左右的時間保質保量地按時完成了任務。

15年打造六代飛船坐墊

「從1998年到現在,研究航天員坐墊已經將近15年了。」天津大學快速成形中心主任崔國起回憶說,1998年,負責神舟五號飛船設計製造的相關單位找到天津大學快速成形中心,希望他們能夠承擔太空人專用坐墊的研製任務。

接到任務後,崔國起立即和同事開始探討技術路線,並組織可行性論證。2002年下半年至2003年,該中心終於設計出了符合設計要求的賦形坐墊及其製造模具,並首次在「神五」飛船上得到成功應用。

由於每次飛行都選用了新的航天員,所以每次用的設計模型都不同。由於採用了先進的設計和驗證方法,他們有信心在「神十」上再次驗證「天津設計」的正確性。(通訊員 劉思思)

實習編輯 夏雪

相關焦點

  • 盤點:八大領域助力神十飛天 各顯神通【圖文】
    現場聚集了眾多關注,目睹這次航十的升空。隨著一聲「點火」,神十發出轟隆的巨響,拖著長長的尾焰,載著我國三位宇航向太空出發。  神舟十號的勝利升空,再一次推進了我國航天事業。而在飛天的幕後,各領域也是各顯神通,助力神十飛天。下面我們就一一揭開他們的神秘面紗。
  • 神七坐墊採集航天員身體幾萬數據點量身定做
    航天員個性化賦形坐墊  神舟七號升空在即,由天津市科研團隊為航天員量身設計製造的「賦形緩衝減振坐墊」也將繼續為「神七」航天員保駕護航。天津大學內燃機研究所快速成形中心主任崔國起研究員說,「作為航天員大系統中一個重要部件,『賦形緩衝減振坐墊』是安裝在飛船返回艙中,可在發生撞擊的瞬間有效地分散人體應力,保護航天員免受損傷,它的性能直接影響到航天員的舒適性和安全性。」由天津科研團隊研發,並在天津完成生產的「賦形緩衝減振坐墊」,目前技術水平已達到國際先進行列,並填補了國內空白。而這一成果的取得,津門科研人員花了整整10年時間。
  • 空間站核心艙、神舟十二號、長二F/長七/長五B火箭都來了
    今年春季,我國在海南文昌使用長徵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發射空間站核心艙,隨後發射天舟二號、神州十二號,完成在軌對接和機械臂等關鍵技術驗證,航天員也會出艙活動。神舟十二號飛船已完成回收著陸分系統的總裝工作。神舟十二號飛船正樣飛行減速傘包傘關鍵工序收口繩安裝運載火箭——根據計劃,長徵二號F、長徵七號、長徵五號B三型運載火箭將分別承擔載人飛船、貨運飛船、
  • 宇宙飛船簡筆畫:中國神舟六號
    發射時間: 2005年10月12日9時0分0秒  發射火箭: 神箭--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584秒  返回時間: 10月17日凌晨4時32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四子王草原秋韻  飛行時間/圈數: 115小時32分鐘/飛行77圈
  • 王兆耀回顧介紹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情況
    2012年6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潔、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陳善廣介紹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王兆耀]下面,我和大家共同回顧一下此次任務的簡要情況。
  • 天宮日常&神舟載人飛船返回後的那些事兒
    「神舟十號」航天員張曉光分享其航天經歷圖片來源:香港中學生太空搭載實驗方案設計比賽官方網站神舟十一號升空之前,我寫的文章中預計的返回時間是本月19號,但就目前情況來看,返回的時間比之前預計的要提前一天,也就是本月18號下午返回。根據計劃,組合體運行第30天,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分離,航天員乘返回艙返回四子王旗主著陸場。天宮二號繼續在軌飛行。我們先來看看在航天員撤離天宮二號回到飛船返回艙前後需要做些什麼。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撤離。
  • 神舟六號降落傘-天下第一奇傘
    (作者:孫宏金)  神舟六號飛船返回艙著陸是靠一具巨大的降落傘減速的。這個傘就被譽為航天員的 「保護傘」。神舟飛船上的降落傘是世界上正在使用的降落傘中最大的一種。  當飛船啟動返回程序,3噸重的返回艙下降到距地面15公裡時,它所受到的氣動阻力近似於它所受的重力,下降速度由超音速減到亞音速,並穩定在200米/秒左右,這時再減速就要靠降落傘了。
  •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將帶什麼回地球?生菜、結繭的蠶
    新華社天宮二號11月16日電 題:中國航天員首次接受「天地採訪」——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對話編輯部  新華社全媒報導平臺值班副總監李柯勇:景海鵬指令長、陳冬,你們好!受新華社領導委託,我代表全社同志向你們兩位特別的同事致以特別的敬意和感謝!
  • 滲入自行車行業:3D列印從坐墊起步
    最近,Specialized(閃電)在其「Project Black項目」中,將泡沫塑料填充物從S-Works Power坐墊中取出,代之以3D列印技術;因而創造出了一種比傳統設計更輕便,更舒適的新結構。
  • 坐墊的未來形態:Specialized Mirror 3D列印坐墊評測
    那麼,什麼是DLS,它與標準3D列印有何不同? 一塊坐墊的誕生 Carbon用於製作Mirror坐墊的機器看上去與普通3D列印平臺非常相似,但製作過程卻大不相同
  • 揭秘神舟六號的「保護傘」
    新華社內蒙古四子王旗10月16日電(記者李宣良)如果沒有降落傘,3噸重的神舟六號飛船返回艙將以近200米/秒的速度衝向地面,後果不堪設想。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總設計師侯鷹說,「降落傘是飛船和航天員降落時的『保護傘』。」
  • 神十「飛天女」或是王亞平 曾為神九航天員候選人
    神十「飛天女」或是王亞平  這位煙臺姑娘是當前唯一參加選拔訓練的女航天員  神舟十號飛船3月31日搭乘運輸機出徵,到達酒泉發射場。這意味著神十任務進入準備階段。記者了解到,煙臺姑娘王亞平是當前唯一參加選拔訓練的女航天員,最有可能執行「神十」飛天任務。
  • "黑盒子":打造神七航天員的"生命羅盤"
    一個僅有十幾釐米見方的黑盒子就能幫助神舟七號飛船在宇宙中確定自己的姿態,實現長時間在軌,順利執行各項空間任務並安全返回。這個裝在航天員座椅下、比其他陀螺裝置小巧玲瓏又完全靜音的黑盒子叫手控光纖陀螺慣性測量系統,簡稱手控光纖慣組,它是神舟七號飛船制導導航和控制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神舟七號飛船上,手控系統與自動控制系統互為冗餘,這一「雙保險」用來確保飛船導航控制系統萬無一失。
  • 售價更低 Fizik再推兩款3D列印坐墊
    Fizik在3D列印的Adaptive坐墊中增加了兩個新產品,分別為Fizik Antares Versus Evo R1和Evo R3。新產品具有與Fizik之前的Adaptive 00相同的3D列印技術,外觀上由之前的白色改為黑色。
  • 神十繞飛應對空間站多個對接口 天宮一號完成使命
    交會試驗  「神十」繞飛交會「天宮」  北京時間昨日上午7時05分,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組合體順利分離,神舟十號撤離至距天宮一號相對一定距離處。隨後,神舟十號按照預定程序進行變軌控制,從天宮一號上方繞飛至其後方。在地面科技人員的精確控制下,神舟十號轉為正飛姿態,天宮一號轉為倒飛姿態。
  • 3D列印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快,越來越強
    伊利諾斯州西北大學 Chad Mirkin 實驗室的一臺樹脂印表機可以在數小時內列印出一個人那麼大的結構(圖像序列加速)。 圖片來源: 西北大學當一個金屬平臺從裝滿液體樹脂的大桶中升起時,它從液體中拉出一個複雜的白色形狀,就像一個蠟質的生物從瀉湖中出現。
  • 明天(10月17日)上午7點30分,一起見證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上天!
    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梯隊成員。2008年9月,執行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2012年6月,執行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擔任指令長,同年10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二級航天功勳獎章。
  • 神舟十一號「生命之傘」國內最大:傘縫線長10公裡
    神舟十一號飛船從距離地球393公裡的太空返回地球,所用時間並不長。這期間,除了兩位航天員的身體狀況備受矚目,就屬最後時刻展開的那把巨大的生命之傘了。  所謂生命之傘,是指神舟十一號飛船所攜帶的「主傘」,約1200平方米大,全部展開後可以覆蓋3個籃球場,拉直長度超過70米,能夠橫跨足球場。
  • 神九女航天員劉洋太空聽羅大佑歌曲(組圖)
    昨天,3名航天員的服裝已經從白色的航天員艙內壓力服裝改為藍色的航天員艙內工作服。目前,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  歷經近九個月「相思之苦」,今天,天宮一號終於可以和神舟飛船在太空再度相見。  自升空後,神舟九號飛船歷經五次變軌,悉心調整狀態,與天宮交會對接。3位太空人已在太空遨遊一天多,他們將首次進入在軌運行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中。
  • 航天員在太空將面對哪些挑戰?太空失重是最大挑戰
    昨日7時30分,搭載著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長徵二號F遙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昨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搭載著2名航天員成功發射,開啟了33天的太空之旅。3 智能APP可掌握飛船所有情況在神舟十一號飛船中使用的儀表控制器應用軟體,就是航天員的智能APP。在這款軟體中,匯集了神舟十一號飛船14個分系統的所有數據,而且能夠顯示與飛船和航天員相關的54幅頁面圖,還能夠為飛船的自主應急返回尋找最佳的落點。有了這樣一款智能的太空APP,航天員就可以一目了然地掌握自己和神舟飛船的所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