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舉行兩場發布會,公布了此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諸多細節。首先當然是咱們最關注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的時間和飛行乘組人員:
隨後,兩名航天員也與記者見面,聊了聊出徵之前的心情:
此次載人航天任務的主要目的有三個:
一是為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考核驗證空間站運行軌道的交會對接和載人飛船返回技術。
二是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形成組合體,進行航天員中期駐留,考核組合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員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
三是開展有人參與的航天醫學實驗、空間科學實驗、在軌維修等技術試驗,以及科普活動。
神舟飛船上攜帶的實驗培養皿 記者張棉棉攝
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後,神舟十一號飛船和天宮二號組合體將在軌飛行30天。期間2名航天員將按照飛行手冊、操作指南和地面指令進行工作和生活,按計劃開展有關科學實驗。完成組合體飛行後,神舟十一號撤離天宮二號,並於1天內返回至著陸場,天宮二號轉入獨立運行模式。
這將是中國航天員在太空中執行任務最長的一次,太空生活對航天員的身體將有哪些影響?航天員如何應對這些挑戰?30天的生活將是怎樣的呢?
首先,在航天員見面會上,有一個細節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我們看到,航天員是坐在弧形玻璃幕牆後面與記者對話。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從航天員此前進入公寓開始,就要進行三級醫學隔離。這主要是因為擔心有汙染問題,如果航天員帶病菌上太空,後果不可預料。這樣的措施是為了保障航天員能夠在太空工作生活安全,身體更加健康,因此見面會隔著玻璃。
你看,在見面會開始前,工作人員還得對隔離間內的物品進行殺菌消毒處理。
新華社記者曾濤攝
是的,保證航天員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內,給航天員檢查身體的專用設備 記者張棉棉攝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說,隨著空間飛行時間的增加,太空失重環境對人體帶來的不利影響會越來越大。此外,飛行時間大幅延長後,航天員返回地面時的重力再適應反應症狀會較為明顯,再適應時間也會相應延長。這對我們保障航天員生理和心理健康提出了新的挑戰。所以這次任務採取了多項措施來保障航天員的身心健康:
在醫監醫保方面,飛行期間將綜合利用醫學詢問、基本生理指標檢查、尿常規檢測,以及心肺功能檢查等手段,定期實施健康狀態評估。同時,注重加強艙內微生物控制,並配置了預防治療藥品和有關醫療器械,來確保飛行期間航天員健康。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內,模擬航天員在飛船中的中醫保健 記者張棉棉攝
此外,本次任務首次建立起天地遠程醫療支持系統,通過天地協同會診,解決航天員在軌「看病」問題。
失重生理效應防護方面,配備了防護裝備和鍛鍊設備,儘可能降低失重帶來的不利影響。比如:使用套帶,防護飛行初期出現的頭脹、鼻塞等不適反應;通過使用拉力器和自行車功量計鍛鍊、穿著企鵝服工作,對心肺功能下降、肌肉萎縮和骨丟失等進行綜合防護。
太空跑步機 記者張棉棉攝
在營養健康保障方面,此次任務進一步豐富了航天食品的種類,配置了近百種航天食品,有主食、副食、即食、飲料等,食譜周期達到5天,膳食結構更加科學;同時還考慮了個性化需求,這些食品兩名航天員都已經試吃過了,還選出了自己愛吃的品種。
而在心理支持方面,針對本次任務在軌飛行時間長的特點,將加大飛行期間對航天員的心理支持力度。比如,研製了基於虛擬實境技術的心理舒緩系統,改進了天地交流系統,讓航天員與親人和團隊的交流更加便利。
針對本次任務要求和特點,飛行期間航天員將實行每周6天、每天8小時的工作制,以及天地同步作息制度;飛行中他們可以通過騎自行車、太空跑臺跑步等方式進行在軌鍛鍊;通過視頻、語音和郵件等方式進行親情溝通。
當被問到如何「過周末」時,航天員陳冬回答:「這是我第一次執行航天飛行任務,我會珍惜在太空中的每一刻,一定會多看看窗外的美景、美麗的地球和我的祖國,還會嘗試做一些地面做不到的事情,有空的話會看看家人和戰友的照片、看看電影、聽聽音樂、寫寫日記,真是非常期待啊!」
航天員乘組的選拔是經初選和定選兩個階段。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新聞發言人武平說,執行這次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是由景海鵬和陳冬組成的。這個組合是一老一新的搭配。航天員乘組的選拔是經初選和定選兩個階段。
在初選階段,對所有現役航天員從思想政治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及知識技能等方面進行全面考核。在經過嚴格考核基礎上,初選選出四名航天員。經過初選四名航天員在定選階段是針對這次任務又進行了心理訓練、操作技能等方面訓練。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內,模擬太空失重環境的水池 記者張棉棉攝
定選階段也是按照考核標準和評定流程進行綜合考評。最終經選評委員會確定是由景海鵬和陳冬來組成這個任務乘組。另外兩名備份的航天員裡,他們也同時參加了定選階段的訓練及後面的強化訓練。應該說他們都具備執行任務的條件。
已經兩次執行任務的景海鵬今年已經50歲了,和他同批的航天員有些已經停訓停航,而他為什麼還要冒著風險,繼續迎接挑戰呢?
梳理景海鵬的飛天履歷,或許是巧合,他的每次出徵年,都是奧運年。景海鵬把中國射擊隊總教練王義夫當成榜樣,他說,「王義夫先後以運動員和總教練的身份參加了9次奧運會,我才『參加』了3次,和他比差遠了。」
景海鵬希望像榜樣王義夫那樣一直戰鬥下去。「運動員的舞臺在奧運賽場,航天員的舞臺在太空,這輩子我就想幹好這一件事。」沉思片刻,他接著說:「只有幹好了這一件事,才不辜負傳到我們手中的接力棒。」
兩名航天員非常淡定,不時有眼神交流 記者王亮攝
而首次出徵的「小將」陳冬則說,這次任務來的不早也不晚、不快也不慢,時機剛剛好。「自從我們加入航天員隊伍以來,就一直在做各項準備,在思想、身體、心理、專業技能和團隊協作等方面接受全面訓練,為每次任務打牢基礎。此外,針對每次任務,還要進行專項訓練。我感到,只有把地面訓練當做太空實戰,才能在太空實戰中自信從容,就像在進行地面訓練一樣。」
明天(10月17日)上午7點30分,
調好鬧鐘,打開電視!
一起見證這激動人心的一刻!
來源:中國之聲
長按二維碼 一鍵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