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載人飛船自述:人類的「終極三問」難不倒我

2020-11-23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

  5月8日,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返回,未來這款航天員的新「座駕」,將成為中國航天大家庭的重要成員。那麼,這款新飛船以及這次試驗,到底有啥意義?今天讓它自己告訴你——


  大家好,我是新一代載人飛船,天地往返運輸飛行器家族的一名新成員。


  5月5日傍晚,我的「試驗版」,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已先行一步進入太空,開展高速再入返回、控制、回收等關鍵技術試驗驗證,為未來我的到來打了個前站。


  你們或許聽過神舟飛船、天舟飛船,和他們相比,我確實是個新面孔,但相信以後我們還會有更多機會見面的。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這是人類的「終極三問」,卻難不倒我,因為有一群聰明的設計人員已經替我想得明明白白了——


  新一代載人飛船,顧名思義,就是全面升級的天地往返交通工具。這次亮相的是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就是我的「試驗版」,還不是最終的「定型版」,主要是對高速再入返回防熱、控制和群傘回收等關鍵技術進行飛行驗證。後續飛船會不斷改進,所以未來的我一定更完美。


  提起中國的載人飛船,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我的老大哥神舟飛船了。自1992年立項研製以來,神舟飛船已經成功完成了15次飛行試驗,先後將11名航天員順利送入太空並安全返回,可謂功勳卓著,是我學習的榜樣。


  你可能要問,既然有成熟的神舟飛船,為什麼還需要我呢?


  這是因為,當中國航天人將目光投向月球和更遙遠的深空後,神舟飛船和天舟貨運飛船這兩款載人太空飛行器,已經無法滿足他們更宏大的夢想了。


  相比神舟飛船,我可以飛得更遠——近,可送航天員往返離地球近400公裡的中國空間站;遠,能完成38萬公裡外的載人登月,甚至去更遙遠的星球探險。


  相比天舟飛船,我能夠從近地空間站下行運輸貨物,有著二者兼具的「載人+載物」的強大本領。


  當然,我們之間不是替代關係,而是互補關係,就像馬路上既有貨車,又有客車,還有客貨兩用車一樣,我們的存在豐富了天地往返運輸工具的選擇,可以根據任務需求個性化選擇。同時,我有著重複使用的優點,可以降低成本,大大提高我國載人天地往返運輸能力。


  所以,如果說「老大哥」神舟飛船,解決的是航天員順利進入太空並安全返回地面的難題,那麼我解決的是如何更安全、更舒適、更智能、更經濟地進入太空,開展更遠的深空探測的難題。


  對我們飛船家族來說,顏值就意味著實力。我有著流暢的倒錐型鈍頭體氣動外形。相比神舟飛船的鐘型,倒錐型空氣升阻比更大,能讓我在以第二宇宙速度高速返回時,依靠空氣阻力減速,更加平穩、精準地落地。


  從個頭來看,我身高近9米,腰圍約4.5米,體重超過20噸。跟「三座」的神舟飛船相比,我在執行近地軌道任務時可以一次運送六七名航天員。


  和神舟飛船三艙結構不同,我是兩艙構成的:返回艙,是整船的指令中心,也是航天員生活居住的地方;服務艙提供我的動力和能源。


  以前,航天員的生活工作需要在兩個小艙之間往返,而我的返回艙空間更大,未來裡面可以根據任務需求做「隔間」,打造工作區、娛樂區、餐飲區,以及衛生區,為航天員提供更舒適的生活居住環境。


  對了,我的返回艙可是穿了兩件「衣服」:「內衣」用新型金屬材料做成,相當於牆壁的作用,圍出了航天員的駕駛室,密封性好、艙內視野遮擋少;「外套」則是由耐燒蝕的新型輕質防熱材料打造而成,與神舟飛船的「外套」相比,重量降低了30%,防熱效率更高,而且首次採用可拆卸更換設計,將有效提高可重複使用率。


  另外,我的頭上還有一頂漂亮的「帽子」,可以保護脆弱而嬌貴的對接機構,這是航天工程師們用防熱材料為我設計的。和其他飛行器對接時,可以把「帽子」摘掉露出對接機構,等返回地球時再把「帽子」戴上,保護裡面的設備不被燒壞,實現重複使用。


  5月5日傍晚,我的「試驗版」搭乘同樣是第一次亮相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順利來到了預先設定好的軌道。在和火箭兄弟不舍告別後,試驗船依靠自己的力量繼續旅行,完成了後續的使命。


  在太空的兩天多,試驗船進行了7次自主軌道控制,把自己抬升到遠地點8000公裡左右的大橢圓軌道,時間緊、動作密集,全靠「大腦」GNC系統(飛船的制導、導航與控制分系統簡稱)應對。


  前面已經介紹過我的新「衣服」,這是它的第一次亮相,它能夠承受住再入返回過程中最高2000多度的高溫燒蝕,守護了返回艙的安全。最重要的是,在返回階段,試驗船的群傘氣動減速和氣囊著陸緩衝技術,提供了最後的安全保障。


  在整個過程中,寶貴的數據都保存在試驗船的「黑匣子」中,為後繼型號研製優化提供重要參考。這也是我的「試驗款」此次飛行的最大收穫。


  其實,早在2016年,「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已經利用長徵七號首飛的機會,成功驗證返回艙的氣動外形等關鍵技術。這次我的「試驗版」更進一步,對高速再入返回防熱、控制和群傘回收等更多關鍵技術進行飛行驗證。


  有專家評價說:「這次飛行試驗的成功可實現我國載人天地往返運輸技術由跟跑到並跑的跨越,為我國載人登月飛船奠定堅實的基礎,開啟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新篇章。」


  這讓我覺得使命重大。我也將不負眾望,在這次試驗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接過接力棒,讓中國人探索深空的腳步走得更穩健。


  聽我嘮叨了這麼多,會不會有一種「我遙不可及、高高在上」的錯覺?


  設計人員有過一段描述非常打動我,他們說:「未來的航天是平民大眾的航天,未來也許每個人都有機會進行太空旅行。」


  他們甚至想過,要讓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能夠直接在飛船上充電、上網,用起來就像在地面上的家裡一樣便捷舒適。聽起來就讓人激動,期待那一天早日到來!

相關焦點

  • 新探測器、新飛船、新火箭……你方唱罷我登場
    221經過了不平凡的2020年,2021年的世界航天可謂是繁花似錦。各種新探測器、新飛船、新火箭在經歷漫長的研發製造測試後,即將你方唱罷我登場。現在讓我們一起列數今年將會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航天熱點。憑藉長徵五號「豪橫」的運力,「天問一號」選擇「畢其功於一役」,有望成為人類航天史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即實現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和表面巡視的探測器。如果成功,將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有能力進行火表巡視的國家。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除了火星表面之外,月表今年將繼續迎來一批新「客人」。
  • 天宮日常&神舟載人飛船返回後的那些事兒
    我們的神舟飛船就要飛回祖國的懷抱啦。今天,我們來談一談天宮日常以及神舟載人飛船返回後的那些事兒,一起見證這即將到來的又一歷史時刻。在談飛船返回之前,我們先來對航天員在組合體這段時間的生活和工作做一個梳理。
  • 早安·世界|俄載人飛船復飛在即,牧師舉行祈福儀式
    當地時間2018年12月2日,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一名東正教牧師為即將發射的「聯盟MS-11」飛船主持祈福儀式。「聯盟MS-11」飛船將於12月3日發射。這將是今年10月11日,「聯盟MS-10」載人飛船發射失敗後,俄羅斯的載人飛船首次復飛。
  • 今年首個超級月亮將到來,NASA:獵戶座飛船將繞月飛行
    這一次超級月亮出現的時間大致是在2020年3月10日凌晨1時48分,屆時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看起來就像排除一條直線,這個時候我們所看到的月亮也是最圓的。而在2020年3月10日14時30分,月亮離我們地球的距離將會達到最近,大約僅有357231千米。月圓的情況,其實不罕見,畢竟平均月亮每個月都會出現一次圓缺的變化。
  • 《銀河補習班》中的「曙光號」,致敬中國首個秘密載人航天工程
    現實中「曙光號」是我國在二十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第一次載人航天項目,這個項目的名稱是714工程。但是我國在那個年代物質匱乏,政治不穩定,載人航天的先例是蘇聯與美國,要想攻克載人航天飛船的技術也是一大難題,最後計劃被遺憾取消。籌備戰爭消耗了中國大量的人力物力,那時候,新中國是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成立的。
  • 國新辦就天宮神九載人交會對接任務舉行發布會(實錄)
    幾個小時前神舟九號飛船返回艙安全返回了地面,三位航天員健康出艙,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2012-06-29 12:46:39郭衛民:現在我們很高興請來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王兆耀主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袁潔副總經理、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陳善廣主任出席發布會。向大家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們感興趣的問題。
  • 國新辦就天宮與神九載人交會對接任務舉行發布會(實錄)
    受天宮一號和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總指揮部委託,下面我向大家通報神舟九號飛船成功返回的消息和任務實施的主要情況。王兆耀: 今天上午10時03分,神舟九號飛船返回艙順利降落在內蒙古中部主著陸場預定區域,3名航天員健康出艙。至此,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全面實現了「準確進入軌道、精準操控對接、穩定組合運行、安全健康返回」的預定目標。
  • 」藍色起源「擬使用」新謝潑德」火箭發射飛船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美國CNBC電視臺援引藍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飛行計劃知情消息人士的話,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領導的私人太空公司藍色起源計劃4月首次執行載人超高空飛行,使用」新謝潑德」(New Shepard)亞軌道火箭將搭載有乘客的可重複使用飛船送入太空邊緣。
  • 揭秘飛船降落傘:能覆蓋三個籃球場 收攏後可塞進冰箱
    其中,主傘是1200平方米的特大型降落傘,全部展開後能覆蓋三個籃球場;主傘拉直長度超過70米,可橫跨足球場。  考慮到航天員的舒適度,載人飛船降落傘不僅對可靠性要求極高,還對穩定性、下降速度等都有著嚴格的要求,降落傘的體積和重量方面也受到嚴格限制,因此,該降落傘系統的設計難度非常大。20多年來,飛船降落傘系統接受了多次改進,自神舟八號起,增加了傘衣保護布和牽頂傘,降落傘更加可靠。
  • 明天(10月17日)上午7點30分,一起見證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上天!
    首先當然是咱們最關注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的時間和飛行乘組人員:隨後,兩名航天員也與記者見面,聊了聊出徵之前的心情:2016年6月,入選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此次載人航天任務的主要目的有三個:一是為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考核驗證空間站運行軌道的交會對接和載人飛船返回技術。
  • SpaceX 18年裡程碑,全球首次商業載人發射的前世今生
    美國東部時間5月30日15時23分(北京時間5月31日凌晨3時23分),佛羅裡達甘迺迪航天發射中心39A發射臺,人類首次實現了商業載人發射!這一次,創造歷史的又是馬斯克。他成立的商業航天公司SpaceX旗下的第二代載人「龍」飛船(下文龍飛船,均指二代載人龍飛船)剛剛搭載著兩位太空人,道格拉斯·赫爾利和羅伯特·本肯順利進入太空。
  • 馬斯克:星際飛船將在2026年之前把人類送上火星
    【CNMO新聞】據外媒TESILARATI消息,SpaceX執行長埃隴馬斯克(Elon Musk)近日表示,星際飛船將在2026年之前將人類送到火星上去。SpaceX如果能夠實現極低的發射成本,SpaceX將能夠承擔在軌星際飛船加油,使其具有向月球和火星發射和降落100公噸貨物或更多的必要性能。通過常規的軌道加油,Starship將能夠向太陽系中的其他衛星和行星運送更多的貨物。
  • 每日一詞∣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 three-step manned...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表示,此次發射成功驗證了新型火箭的總體設計和技術,正式拉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的序幕。該階段的目標是將載人空間站送入軌道。2020年5月5日,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飛成功,正式拉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的序幕。(圖片來源:新華社)【知識點】1992年9月,中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 馬斯克旗下SpaceX獲NASA批准,可用「二手」火箭和飛船載人航天
    魚羊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今後,馬斯克旗下的SpaceX,可以用「二手」火箭和飛船運載太空人了。 SpaceX的龍飛船,已經成功將兩名美國太空人送入太空。
  • 國新辦召開新聞發布會 介紹神九飛船任務實施情況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介紹情況中國網 董德    中國網6月29日訊  今日下午1時,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潔、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陳善廣介紹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有關情況
  • 神七飛船技術狀態負責人:眉清目秀 書卷氣襲人
    於是很難想像這樣一個長著白淨的娃娃臉、靦腆柔和中透著執著堅毅的年輕人竟是一個純理工科出身的整天與衛星、飛船打交道的工學博士。  於瀟,1977年出生,1995年從黑龍江省考入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宇航學院,2004年博士畢業後來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四年間,一直在院總體部載人航天總體室工作,從神舟七號飛船開始研製以來,於瀟就一直參與其中。
  • 航天日︱「東方紅一號」之前曾有個「曙光號」飛船計劃
    前蘇聯不僅於1957年10月4日率先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伴侶一號」,掀開人類邁向太空的新篇章,而且於1961年4月12日成功發射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將人類歷史上第一位航天員加加林送入了太空,開創了人類進入太空飛行的新紀元。
  • 終極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柏拉圖的終極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三個問題從一千多年前一直到現在,還沒有人真正能夠給出一個定論。因為每個人都會從這三個問題中思考出不同的答案。很難有一種答案能夠說服所有的人。所以一直沒有定論。我一個月前,在悟空問答上問了這麼一個問題:「怎樣才能做真正的自己」。這個問題與「我是誰?」很像。
  • 王兆耀: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後續任務仍十分艱巨 - 中國三門峽網...
    國新辦29日下午就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其間回顧了此次任務的簡要情況。  王兆耀指出,今日上午10時03分,神舟九號飛船返回艙順利降落在內蒙古中部主著陸場預定區域,3名航天員健康出艙。
  • 人類探索可生存的星球,怎麼才能到達,生活在一艘飛船上嗎?
    如果住在一代飛船上,它是人類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快的物體,太空梭卻是緩慢的,它們的力量不足以真正探索宇宙甚至太陽系。但殘酷的現實是,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建造出,真正讓人們去探索其他星球的機器。因此,如果速度不是星際旅行的答案,那麼它將被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