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曲延科
我們常吃的大餑餑,大家都很熟悉,花餑餑則是餑餑的一種,因做出了許多栩栩如生的花樣,就像工藝品一樣,美極了,所以稱之為花餑餑。牟平花餑餑既是一種美食,又是一種藝術品,具有食用和觀賞兩種價值,獨具地方特色,所以也叫牟平麵塑。
牟平花餑餑是絢爛的鄉土文化
牟平花餑餑的前身,是家庭婦女在各種傳統節日間,用麵團做的七棗大餑餑,再往前就追溯到原始的白面饅頭了。
關於饅頭的來歷,宋朝高承《事物計原》云:「始於諸葛亮渡瀘水,以面畫人頭而祭,故稱饅頭。」說是三國時期,諸葛亮降服孟獲,收服南蠻,班師回朝,途經瀘水河,正準備渡江時,突然陰雲密布,狂風大作,浪激千尺,鬼哭神嚎,大軍無法渡江。此時孔明招來孟獲查問原因,孟獲回報:「兩軍交戰,陣亡將卒無法返回故裡與父母妻兒團聚,故在此興風作浪,阻撓回程,軍師若要渡江,須要四十九顆人頭祭江,方可風平浪靜。」孔明暗想:雙方交戰,死傷難免,吾今事已平定,安可妄殺一人。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遂即命廚子用米麵為皮,內包黑牛白馬之肉,捏塑出四十九顆人頭模樣,算準時辰,陳設香案,親往灑酒祭江,剎那雲收霧散,風靜浪平,第二天,大軍順利渡江。後來,每逢歲末,人們就根據諸葛亮祭奠亡靈的故事,蒸製許多圓形的饅頭,上面挑起七孔,代表人臉的七竅,孔裡鑲入大棗,以備祭祖、上供和食用。當然,這只是傳說故事。現實中,農家蒸製的大棗餑餑大都是九個棗。有些人家沒有大棗,就用紅靛把白面染紅,搓成長條,切成小段,代替大棗,為的是增加喜慶氣氛。
牟平花餑餑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它雖然屬於麵塑藝術,但與流行於黃河流域的麵塑藝人「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挑起提盒,走鄉串鎮,做於街頭,成於瞬間所做的麵塑不同。它是大眾藝術,是膠東地區特有的一種民間傳統美食,作為膠東的民俗之一,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等時候,人們都要蒸製花餑餑,捏做出各種動物、植物和有關物品形像。這些花餑餑外型整潔,內涵豐富,或喜慶豐收,祈福長壽,寓意來年的日子「蒸蒸日上」紅紅火火;或託物寄情,表達哀思和紀念,蘊含求吉納福的願望。牟平花餑餑是廣大婦女根據煙臺地域特色、節日和生活習俗而創造的一種藝術樣式,它源自民間,植根於人民生活,生存於勞動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生活情趣,已成為民俗風情獨特的表現方式。經過長期的發展與創新,牟平花餑餑以其審美觀賞價值越來越得到加強,人們透過這些花餑餑,仿佛看到膠東莊戶人家濃濃的鄉情,同時也能感悟到膠東地域民間老百姓絢爛質樸的鄉土文化。
牟平花餑餑獨樹一幟的製作技巧
牟平花餑餑市級非遺傳承人、牟平區王格莊鎮集口山村人王志香,自幼跟隨母親王淑敏學習製作花餑餑,練就一手精湛的花餑餑製作技藝,她以手工揉面技藝為基礎,結合現代實用工具和自配顏料,採取印、捏、鑲、滾等手工加工製作技巧,不僅能製作出石榴、荷花、蝙蝠、蝴蝶、蟾蜍、刺蝟、龍、鳳、虎、羊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各種動植物形象,還博採眾長,勇於創新,在傳統花餑餑技藝的基礎上,追求形意結合,內涵豐富,創造出一些適應時代潮流的優秀作品,把牟平花餑餑的製作水平推了一個新的層次。
王志香介紹說,花餑餑的用料,主要是我們平常食用的麵粉,可塑性強,有很好的表現力,可以顯示出許多特殊的藝術效果。其製作工具有菜刀、刻刀、剪子、毛筆、刷子、竹條以及一些自己順手、習慣使用的自製工具。例如:製作花瓣、葉子的工具,雕刻紋理的工具等等。麵粉經過和面———發麵———揉面———捏型———雕刻———鍋蒸———上色等製作流程,就可以製作成活靈活現的各種動物、鮮豔美麗的花草樹木等具有很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藝術形象。
在膠東地區,花餑餑的功用分為食用和收藏兩類。王志香說,食用花餑餑要想口感好,在選料上,要選擇優質小麥磨成麵粉,和面時加適量牛奶、雞蛋和白糖,從和面、發麵、揉面、製作,再到蒸製,各個環節都十分重要,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做出來的花餑餑就會口感不佳。和面的程度要達到手光、面光、盆光。揉面不僅是力氣活兒,也是個技術活兒,需要肩膀、手臂和手腕協調用力,均勻地揉。面揉得越好,蒸出來的花餑餑就越筋道、越好吃。近些年來,走親訪友的禮品漸漸的被各種便攜的禮盒所替代,但膠東人招待賓朋的餐桌上,大餑餑的主角地位依舊不可撼動。
對於專用於收藏的觀賞性較強的的麵塑,通常用精麵粉、鹽、防腐劑及蜂蜜為原料。王志香介紹說,其製作工藝流程,跟純食用的花餑餑大同小異,也是和面———發麵———揉面———做型———雕刻———鍋蒸———上色等步驟,對於一些特殊的藝術造型,在做型之後,要黏合,風乾。做這類麵塑,關鍵的技巧是作型和雕刻,這就看你做麵塑的熟練程度和對藝術造型的想像力了。有專家觀看了王志香製作的麵塑作品,評價說,王志香不僅心靈手巧,而且觀察事物細緻入微,她對藝術是自然而然的理解,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作品質樸、純真、淳厚、自然,看似隨心所欲,任意取捨,卻蘊含神韻,具有豐富的想像空間,保留了傳統的寫實風格,附帶了一些比喻象徵功能,將現實以藝術的形式再現,具有自己獨立的風格。
專家們說,我們從王志香賞心悅目的麵塑作品中,看到了牟平花餑餑特有的製作技巧和很高的藝術造詣。
牟平花餑餑的百變花樣
牟平花餑餑,不同地域,風俗、信仰不同,風格各異,各有絕招。但在人生的各個節點和重大節日、重大事件上,花餑餑式樣基本大同小異,大多是以物象構圖,組成諧音雙關的吉祥語,寓意某方面的吉慶祝福或哀悼思念。
小孩從出生到過第一個生日,一般要蒸三次花餑餑。小孩剪頭花餑餑:小孩來到世上,第一次剪頭比較隆重,一般選在雙月的上半月剪頭,大都是奶奶做一對雞,姥姥做一對鴨,寓意「奶奶送對雞,姥姥還對鴨,小孩活到九十八」;「百歲」花餑餑:是為慶祝小孩來到世上一百天而做,所做數量為99樣,式樣為雞、鴨、蝙蝠、刺蝟等動物以及蘋果、鳳凰、長歲,葫蘆等。過生日花餑餑:小孩過第一個生日更為隆重,親戚朋友都要來賀歲,因小孩抓周所用的物品很多,花餑餑不需太多花樣,但寓意小孩健康好養的「聚聚」是少不了的。
結婚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對花餑餑的要求自然更高,做法更考究,常做的有「富貴牡丹」、「龍鳳呈祥」「喜鵲登梅」、「寶玉葫蘆」、「榴花似火」等,寓意大富大貴、喜上眉梢、多子多福、招財進寶、生活紅紅火火等。還有給新娘手中捧著的臉盆所做的盆底花餑餑,一般是蓮花底,上面是桃或者魚。新娘的箱子裡的花餑餑則是4個大桃,一個箱子角上一對魚。
給老人做壽的花餑餑上面不做花,一般是做4個壽桃,1對長壽,寓意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祭祀花餑餑只做白色的大桃,如果是祭奠老人,也有講究,還有一位老人健在就做5個大桃,如果兩位老人都去世了就做10個大桃。
人生活中遇到大事要蒸製花餑餑以示慶祝,如蓋新房要做「上梁」花餑餑,一般是八個大桃,還有豬頭等花餑餑,寓意生活富裕,家業興旺富足;喬遷新居有「喬遷之喜」花餑餑:八個大桃,蒸糕(糕的大小與鍋一樣大),還要做支鍋餅,一般是做2個、6個或8個等雙數。
重大節日更要蒸製花餑餑。春節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每逢臘月二十三至二十八,家家戶戶都會蒸餑餑、包包子,做麵塑。「聖蟲」、「元寶」放在存放餑餑的缸裡,可保當年豐收,不會斷糧缺錢;大棗餑餑用來供奉先人,表達思念之情;花餑餑做「團圓餑餑」、「神蟲」、「五福臨門」、「連年有餘」等,表示全家團圓、日子興旺、年年有餘。陰曆六月六俗稱兔生日,所做花餑餑為兔子,做兩種模樣,一種是蹲兔,一種是臥兔,都是做一對。陰曆七月七是我國傳統的「情人節」,所做花餑餑是各式各樣的小果,還有烙火燒。
有專家評論說,牟平麵塑花樣繁多,蘊涵豐富,亦莊亦諧,美輪美奐,是研究膠東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