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這本書按照常理,是應該有嚴謹的邏輯的,可這本書偏偏沒有常理中邏輯聯繫,可以這麼說:「東一棒的,西一棒的,跟平常人說家常話一般,並且還朗朗上口」。同時,該書也沒有像其他史料一樣,一下就是長篇大論,簡單地以數十個字以及百餘字,就記錄完了。
《菜根譚》一書又被稱作《菜根談》,可見其書名都是與諧音相關的。其實,這本書的書名來源,是存在糾紛的,歷來人們的說法都是不一致的。有的人認為是「典出」,而又有人認為是「雅俗清苦歷練中來」,致使這本書的書名由來,不知誰的說法最為公認的。
《菜根譚》內容篇幅短,通俗易懂
品味書中的篇幅,可以得知其文對仗工整,在文辭上幽雅精湛而不失生動,簡單地說:其內容以「駢文」為主。不過,其結文又非似「對仗工整」了,因為結文的語錄是隨筆寫出來的,換句話說就是非「聖賢文」,但是,該語錄卻又有訓誡所不具備的醒豁,在明代末期是典型的「清言體」代表。
然而,《菜根譚》書中的內容,句句是調理,進而,字字都是講到了精髓。其語言非「古文」是大眾通俗易懂的句子,即是大家常用到的「比喻」、「對比」、「擬人」等修辭手法,將一物比喻成令一物,或者對比,將物帶有人格化,表達了人的各種情緒。作者洪應明,是用通俗的語言,闡述了修身養性、為人處世。
《菜根譚》又稱《菜根談》,典出及清苦歷練而來
對於這本的書名來說,眾人的說法是不一的,因此,就有了《菜根譚》與《菜根談》這兩個名字。典出是這樣道出的:「性定菜根香」,靜心沉玩,乃得其旨;如此可知:《菜根譚》的名字當然又可以叫菜根香」了,主要與「夫菜根,棄物也,而其香非性定者莫知」有關。因為,人能夠咬得動菜根,自然其他的事情基本上都可以做,這與《菜根談》的「性定菜根香」典出一致,是談出來的。
而另外一個說法,出自於洪氏友人于孔兼,從「題詞」中道出《菜根譚》其名。是以「譚以菜根名,固自清苦歷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裡得,其顛顛風波、備嘗險阻可想矣。」從這裡可以知其《菜根譚》的菜根名由清苦中來的,猶如種菜一般,栽培走過蟲子啃咬,慢慢成長而來。加以引用作者洪應明,解釋了于氏的菜根之清苦歷練,闡明了一種超逸、通達之品格。所以,這才又加以稱之《菜根談》。
各內容思想,符合作者本意稱《菜根譚》
通過以上的幾種說法,可知這些內在的思想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作者洪應明的本意。乾隆期間的署名三山病夫通理的《重刊菜根譚序》,也說到:「凡種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這也就充分地證明了,與「性定菜根香」思想內容基本一致。進而,這也就說明了心性澹泊沉靜的人,方可領悟其本意。
所以,作者以「菜根」命名,這意味著所有人闡述的,都與「菜根」涉及相關聯。即將菜味比作世味,需要做到養「根」,對於人而言,就是要養「心」,這才能領悟出其中的奧妙。更進一步地說:「嚼出菜根的味道,就是領悟出世間的美妙,更是領悟出為人處世之道」。為此,《菜根譚》一書是因「菜根」而得名,從內容思想看,就得知其中是涉及到了。
總結:
結合全文,《菜根譚》因何得名呢?是由清新雋永、雅俗共賞中而來,就是通過「嚼」出來的,還與栽培有關;從中孕育出的各種思想,均離不開「性定菜根香」,這就闡明了該書是與歷練有關,只不過以「一種植物,作為參照對象」。最終,作者是以與其內容原則相關聯,而制定出《菜根譚》又可稱《菜根談》。
大家又有何看法呢?歡迎屏幕下方留言與探討!
參考文獻:《菜根譚》#狐仙說歷史#
本文為狐仙說歷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的帳號!
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最好的支持!
作者推薦:
假如項羽當上皇帝,他會比劉邦差嗎?不會,性格上各自佔據了優勢
集三教真理、智慧的《菜根譚》有何作用?洗滌心靈,精神上的棲居
明代洪應明的《菜根譚》為何在企業家中如此搶手?書內蘊含大智慧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結局喪命,褒姒是主要原因?誠信才是主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