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似箭轉眼又一佳節,清明將至,關於清明各地稱呼略差別,有祭祖節、祭祖節等,清明節由來歷史悠久,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在悠久的發展長河中,清明節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故而對於農民來說此節十分的重要,因為除了掃墓祭祀、緬懷祖先之外,清明的到來,意味著農業生產活動有到了關鍵節令。
南方農諺雲「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到了清明節,已是種植早莊稼之時。回想筆者家鄉2019年清明節之時,地上都起「火」了。哪還有地方可種點早瓜早豆!看著缺雨水,冒著地火的天氣,鄉親們心都焦壞了,當時鄰居王大爺,就滿臉愁苦地看著天上說,莊稼作物種植有些糟糕,結果後續的乾旱真是苦壞了人。怕錯過節令的鄉親,冒著烈日種下的玉米種,出一半爛一半,出苗的曬得病怏怏的,好在老天終賞鄉親們一口飯,農曆五月底才下起莊稼雨。雖然丟了許多籽種,但秋天也總算有得收。
後來,鄉親們紛紛議論,王大爺看天真有本領,每每與大爺聊天,大家也很想知道,老人的看天秘訣。老人也不吝嗇,告訴了我們好些關於預測未來天氣,會如何的農諺老話,一起來看看關於清明,王大爺告訴的這三句老話,你有聽過嗎?
清明刮動土,後續四十五
老人說:清明時節颳大風不是啥好事,還有一句話說「清明起塵,黃土埋人」,意思就是如果颳了大風,預示著後續會有不好氣候出現,而這句農諺老話的意思是,如果清明颳大風,把塵土刮的飛揚。那麼,這樣的颳風現象,後面還會出現四十多天。如果頻繁的颳風會不利於農業生產,也存在較高的火災風險。
清明是晴天,不用問神仙
而如是清明這天,風和日麗的話,則預示著,後續的天氣變化很穩定,有規律,這是一年收成好的徵兆。王大爺表示,據他的一些經驗,清明落下,正如老話「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高粱收成會理想,但這並不是好事,高粱不是多數農民的主糧。
對於偏南方的地區,清明天氣「清明宜晴,穀雨宜雨」,特別是如突然冷起來就糟糕了,因為老輩人有言「麥怕清明霜,谷要秋來旱」,意思就是說,清明時節還是要溫暖,麥子的收成才會好。
小時候,還聽說過這樣一句清明農諺「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從多句農諺老話來看,確實先輩農民們,對這清明時刮起來風不看好!不過從農諺老話中也不難發現,清明時節天氣往往容易起風。因此在農村,清明給先人們掃墓等一些活動中,大家一定要小心用火,尤其是上墳祭拜之時,燃燒的香,紙,一不小心很易引發火災發生。而每年因上墳引起的火災,幾乎每年也是各地,均時不時就會發生這樣的火災案例,這十分值得大家去重視。
至於這樣的一些農村老話,隨著時代的發展,對於多數農民來說,也就不再顯得有那麼大的農事實用性了,因為大家如今我們有了更為科學可靠的氣象消息。對於依就對農諺老話有趣的朋友,小單提醒大家,畢竟農諺老話大多數具有地域性,不可一概而論哦!
不知大家對此如何看待的呢?王大爺的說法,大家覺得準不準?歡迎評論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