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臘不定,正不娶」這句話,來源於我們的俗語:「臘月不定親,正月不娶親」。意思簡單明了,就是說臘月不宜定親,正月不宜娶親。雖然說這句話的意思,有一定的迷信成分,實際上和我們傳統的婚嫁,挑選黃道吉日有同樣的道理,無論是定親或者娶親,通常人們都會挑選一個好日子,更多的是圖一個吉利和喜慶。
臘月是一年之中,農曆最後的一個月,通常是指農曆十二月。在民間的婚姻嫁娶觀念裡,有老農認為,在一年之中最後一個月,俗稱為歲尾,在此期間定親被認為不吉利。畢竟臘月期間的傳統民俗活動很多,而主要是以歲時之祭祀有關。一年中農曆最後一個月之所以叫「臘月」,是因為「臘」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臘」與「獵」通假,「獵祭」亦為「臘祭」,所謂「臘」,本為歲終的祭名。因此,古人認為男女在「祭祀之月」定親不吉利,還有人認為在臘月訂婚則敗克婆家,夫妻很難白頭到老;而可以結婚,行天地祭拜,大吉大利,祈求新婚生活幸福安康,家和萬事興。
正月即為「建正」之月,在觀象授時時代,鬥柄回寅為春正,春正所在的月份即正月。曆法建正,原是攝提紀論十二月建的概念。後經演變,亦用來指其它曆法的首月。現通常指農曆的第一個月,是一年的起始月份。在民間有老農認為,一年的「起始月」,舉行婚姻嫁娶,對男方來說有「破財」之意,對女方來說有「離別父母」的意思,在一年的開始就出現這種情況,不吉利。還有更邪乎的說法是——正月娶媳婦主妨公婆,影響婆媳關係。不過這些說法也沒啥科學依據,更多的是地方上的移風易俗,求得一個心理安慰。
人說「臘不定,正不娶」,這種關於婚姻嫁娶的民間習俗——老黃曆選吉日,對於不信的人來說,則是不信者無!如果要遵守當地婚姻嫁娶的民俗,挑選一個諸事皆宜的日子,再進行婚姻嫁娶事宜,讓大家開心快樂為宜。畢竟,所謂的黃道吉日,是古人依據天體星象運行變化對人類影響的規律制定了黃黑道日,從而對國人的用事擇日趨吉避兇,提供了一定的參考與選擇。這種擇吉文化現象,自古以來已深入人們的思想觀念之中,對我們的婚姻嫁娶、乃至日常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逐漸已經形成了一種習俗,融入到生活中,在很多地方上,演變成一種「文化信仰」了。
所以你看,「臘不定,正不娶」的說法,只是一種民間習俗。好比誰家定親或者婚嫁,家人通常會選一個好時段、好日子進行,圖一個生活幸福美滿而已,更多是人們對「愛」的一種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