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臘月,就開始有了「年味」。年俗民謠中的第一句就是「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月既是除夕倒計時的開始,也是企盼新年的開始。臘月裡要為新年做的準備很多,收拾屋子、購置年貨,還要根據節點準備很多吃食,比如臘八粥、臘八蒜,還有的人家專門做一些臘肉、臘腸等腊味。
問題來了:臘月的這個「臘」和吃食裡的「臘」是一個意思嗎?今天咱就咬文嚼字,聊聊臘月裡這些「臘」味。
新華社資料圖
臘字漢代才有,臘月卻起源秦漢
年終的十二月被叫做臘月,此風俗起源於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下令制定曆法,將冬末初春新舊交替的十二月稱為「臘月」,十二月初八日叫「臘日」。
但是,「臘」這一字到漢代才正式出現。為什麼把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呢?
農曆十二月已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閒的人們無事可幹,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百神稱為「蠟」。「臘」與「蠟」都是一種祭祀活動,而多在農曆十二月進行,且「臘」與「蠟」相似,人們便把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了。
正如《祀記》記載:「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
臘月有哪些美食?其中臘字什麼意思?
提起臘月裡的美食,臘八粥和臘八蒜首當其中。一個是臘八時熬粥,一個是臘八時醃製,兩種美食中的「臘」都是源自臘八,與臘月中的臘是一個來源一個意思。
那臘肉、臘腸、臘雞、臘鴨等腊味裡的臘,也是臘月的意思嗎?
先從臘字的釋義分析——
臘 [là]〈名〉
1. 農曆十二月
2.佛教戒律規定比丘受戒後每年夏季(兩期)三個月安居一處,修習教義,完畢,稱一臘 。如:戒臘、夏臘、法臘
3.人出生後七天
4.冬季醃製、煙燻而成的食品 。如:臘肉、臘雞
5.另見 xī(是的,臘是多音字,也念xī)
臘 [xī]
〈名〉(形聲。從肉,昔聲。本義:幹肉) 同本義。如:臘肉、魚臘(即乾魚)
〈動〉曬乾;製成幹肉。如: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也就是說,「臘」既有農曆十二月這種時間上的意思,也有幹肉或做腊味的意思。那腊味的「臘」,到底是哪種意思呢?
抽絲剝繭,我們再從腊味的傳說和做法入手分析一下。
關於臘肉有個很古老的傳說,古老到與「三皇五帝」中的舜帝有關。
話說有一年堯帝南巡時,在湖南境內吃了當地居民燻烤幹的野豬肉,極為贊嘗。多年後一直念念不忘,直命手下再尋惜日吃過的那種野豬肉,其手下將其命名為惜(xī)肉。
之後,漢武帝元朔五年,朝廷封長沙定王子劉義為夫夷侯。劉義開始巡遊三湘,正值臘月,劉義來到湘西一帶,吃了土家人燻烤的惜(xī)肉後,興然作詩,並將其改名為臘(là)肉。
跳出傳說,回到現實。
傳統做法中,腊味一般兩種做法。一種是在冬天做,甚至只在臘月做,因為低溫下鮮肉更不易壞是名副其實的臘肉。另一種是將肉類鹽漬後,進行燻制或風乾,這也是腊味的一種典型做法。
說到這裡,謎底似乎已經解開,那就是腊味的「臘」既有時間上農曆十二月的意思,也有幹肉的意思,但是,「臘」一定是幹了的肉,是否在臘月製作均可。
所以,臘月的「臘」與腊味的「臘」是「同異共存」的。
二者都有農曆十二月的意思,但臘月的「臘」還有祭祀的意思,腊味的「臘」還有「風乾」的意思。你猜對了嗎?
關於年,您有什麼溫馨甜蜜的回憶呢?歡迎發送郵件至bjwbsyzk@163.com投稿,與我們一起分享你的新年故事。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作者 李曉雨
流程編輯:u01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