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很多俗語是花樣很豐富,內容都比較簡練,並且表達出了跟蹤規矩和注意的事項,經過代代的口語相傳,指導著人們的行為。古代的時候,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常常會獵取一些動物來作為食物,但是在獵取動物的過程中也要遵循著一些注意的事項,告誡著人們事事懷有仁慈之心。
七月不趕鹿:是說七月的時候鹿正式處於即將生產的階段,這個時候如果趕鹿,會造成鹿的流產,導致直接一次傷害了兩個生命。並且如果此時殺了母鹿,那麼剛生下的幼鹿也會因為吃不到母鹿的奶而死掉。人類為了生存捕捉動物維繫生命是大自然的正常循環,但是如果扼殺了還沒出生的鹿胎兒或致使剛出生的幼鹿死亡,就是非常殘酷不道德的事情了。所以總結出來七月不趕鹿的說法。
臘月不趕獐:獐也是鹿科動物的一種,又稱河麂由於人類的惡意捕殺,偷獵幼河麂,獲取名貴的藥材和滋養品-「獐寶」而獲取的來源大多是從死幼獐體內獲得,為此,常常要殺死幼獐。獐這種動物,一年就繁殖一次,並且都在每年的12月,也就是臘月。所以這個人們發現了動物的繁殖規律後,總結出來臘月不趕獐的說法。
其實,不僅是這兩句俗語,還有比如人們常說的「勸君莫打三春鳥,勸君莫食三月鯽,是一個道理,就是教導人們不要再動物繁衍的時候去獵殺捕捉,要給它們就出足夠的繁衍時間,否則這些動物將會被趕盡殺絕!現在這兩種野生動物都是國家的保護動物,不管任何時候,都不能在圍獵和捕殺了。但是俗語卻指導了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
農村俗語:「七月不趕鹿,臘月不趕獐」是什麼意思?大家認為說的有道理嗎?歡迎留言,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