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內蒙古的發展底色,「十三五」期間,內蒙古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加快循環經濟發展,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新路。
在興安盟科右中旗義和塔拉林場果樹經濟林基地,今年最後一批豐收的沙果已經成熟。這1000多畝土地曾因為過度開墾撂荒多年。「十三五」期間,這片林場實施退耕還林,全部栽種生態林木,一百多名務農人員全部轉投到生態林的防火、禁牧、巡護以及栽植等工作中,林場生態功能逐步恢復,林下經濟也快速發展。林場還入選了生態環境部評選的全國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科右中旗義和塔拉林場第一作業區書記段振飛:改革後把所有的土地要退耕還林,注重生態效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嘛。
就在上個月,內蒙古首次對外發布全區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結果,為綠水青山「定價」,對內蒙古生態產品價值進行全面盤點。
核算結果顯示,2019年內蒙古生態產品總值為44760.75億元,是地區生產總值的2.6倍,充分說明內蒙古的生態功能遠遠大於生產功能。
這兩天,烏拉蓋管理區正在對採坑區進行治理,整治廢棄礦山是錫林郭勒盟今年對烏拉蓋管理區立下的一道「軍令狀」,努力探索治理、保護和發展並行的路子。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十三五」期間,自治區大力實施生態修復工程,重點推動天然林保護、自然保護區工礦企業退出等工程,完成營造林1363萬畝,治理水土流失944萬畝。這五年,內蒙古建立完善河長制湖長制,為每一條河、每一個湖明確生態「管家」;10.2億畝草場納入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國土空間規劃中劃定並嚴守「三區三線」,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幹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102個國有林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
2019年,自治區自然保護區內96.7%的工礦企業退出,全區土壤環境質量總體優良,全區空氣品質平均達標天數比例達到89.6%,提前完成「十三五」二氧化硫、氨氮減排任務。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包思勤 :今年是我們「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在建設好我們的生態文明的同時,發展我們綠色產業,生態要產業化,產業要生態化,這樣的話能夠走上真正的綠色發展道路。
「十三五」期間,我國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880萬公頃,其中內蒙古佔到全國總任務的40%。目前,全區沙漠綠洲已經得到了有效保護,全區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44% ,森林覆蓋率22.1%。
沙漠鎖邊林建設進一步鞏固,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和呼倫貝爾四大沙地生態狀況整體改善,庫布齊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十三五」期間,內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15年保持「雙減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 :怎麼來把生態環境的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形成一個有機的一個結合,需要我們內蒙古率先做出探索:第一個是要加快建設綠色環境,第二個是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第三個是要積極培育綠色的主體,全力塑造綠色的品牌。
(騰格里新聞微信公眾號)
來源:興安日報官方微信
編輯:張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