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12月15日電 題:「速凍」模式來襲,戶外勞動者享受到「低溫津貼」了嗎?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王建、哈麗娜
連日來,哈爾濱市最低氣溫已降到零下20多攝氏度。在哈爾濱市香坊區民生路,早上七點多,環衛工人丁佔文正在掃垃圾。他把自己包裹嚴實,只露出眼睛,睫毛上有一層霜。
被問及冬季室外工作有沒有領過低溫津貼,他回答:「聽說過高溫津貼,沒聽說過低溫津貼,你不說我都不知道。」
近日,伴隨著寒潮的到來,多地出現入冬以來最寒冷天氣。「速凍」模式下,仍有一些勞動者在凜冽寒風中堅守崗位,如環衛工人、快遞小哥等。國家相關規定提到了低溫津貼,但「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很多勞動者對此了解不多,也很少有人領到。
很多人沒聽說過,更沒領過
丁佔文做環衛工人6年了,每天室外工作8個小時,每月工資2160元。在東北工作這麼多年,他從未領取過低溫津貼。
黑龍江省黑河市冬季平均氣溫可達零下20多攝氏度。黑河市一家快遞公司的快遞員李平說:「低溫津貼聽別人說起過,但沒領過。」
記者查閱相關法律規章發現,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定、2004年3月1日起施行的《最低工資規定》明確提到低溫津貼:在勞動者提供正常勞動的情況下,用人單位應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在剔除中班、夜班、高溫、低溫等特殊工作環境、條件下的津貼後,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2015年原國家衛計委、人社部等部門公布修訂後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將「低溫」列為職業病危害之一。
2013年,內蒙古自治區出臺發放高寒崗位低溫津貼的相關規定。儘管內蒙古出臺低溫津貼規定已有7年多,但記者採訪了十多位環衛工人、快遞員、保安等室外勞動者,他們都表示對低溫津貼不了解。
「我們這裡每年12月下旬到1月上旬,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最高氣溫在零下30攝氏度以下,在室外工作有時手腳凍得像冰棍一樣,但從來沒有享受過低溫津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環衛工人王力新說。
有關規定緣何多淪為空文?
近年來,高溫津貼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一些地方不但明確了最高氣溫35攝氏度以上的天氣為高溫天氣,還對高溫天氣勞動者的津貼、休息等制度進行了規範。
與高溫津貼相比,低溫津貼依然鮮為人知。
黑河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黑河市沒有關於低溫津貼的相關規定,至於室外勞動者,像環衛工人、快遞員等是否有低溫津貼,由企業自行決定。
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城管局環衛所工作人員表示,環衛所主要對企業和環衛工人作業進行監管,其他事項不屬於該單位的監管範圍。記者就內蒙古低溫津貼落實情況向內蒙古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發採訪函,但該單位勞動關係處負責人表示,不願意就此問題接受採訪。
專家表示,對於低溫津貼的發放,儘管有的地方出臺相關規定或通知,但缺乏強制力;如果用人單位不主動,規定形同虛設。僅靠企業自覺,執行起來比較困難。
黑龍江大學社會學教授曲文勇說,低溫津貼受重視程度不如高溫津貼,也與冬季室外勞動者人數相對較少有關。比如,很多建築工人在夏季高溫天氣下仍堅持作業,但在冬季氣溫比較低的地方,多數工程停工了。
加強對戶外勞動者保障,細化措施落實責任
據了解,長時間在低溫環境下作業,可能對人的心血管系統、免疫系統、骨關節等產生危害,誘發多種職業病。
黑龍江省社科院研究員趙瑞政說,極寒天氣下的勞動者堅守崗位,為保障社會正常運轉和人們日常生活作出了重要貢獻。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高,全社會應當更加關心他們的冷暖,將低溫津貼落到實處。
近年來,極端天氣日益增多,戶外艱苦條件下勞動者的保障問題益發值得關注。趙瑞政建議,在頂層設計方面,可制定低溫天氣下勞動保護專項政策法規,比如出臺低溫作業防護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低溫天氣作業範圍、企業拖欠低溫津貼的法律責任等,並建立責任追究制度。
內蒙古自治區社科院公共管理研究所副所長張敏建議,可參照高溫津貼的做法,就低溫津貼執行制度的主體,津貼發放對象、條件、數額、月份、形式等作出原則要求,由各地因地制宜進行細化。
業內人士還建議,對由政府採購的公共服務項目,可將低溫津貼列入,通過政府引導,帶動相關行業和企業積極落實低溫津貼規定。此外,還應進一步發揮各級工會的作用,督促用人企業嚴格執行低溫作業防護措施和低溫津貼發放,依法支持勞動者維權。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有關部門表示,國家沒有低溫津貼制度,但我們鼓勵企業以人為本、因地制宜,在工資分配中體現極寒惡劣天氣等因素,向一線、艱苦崗位傾斜,更好地關愛勞動者,構建和諧勞動關係。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網所轉載稿件、圖片、視頻等內容僅出於向公眾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公司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jnxww@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