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諧音「福祿」,在我國算得上是植物界的吉祥物了。葫蘆不僅本身具有討人喜愛的造型,而且還是我國民間傳說中神仙的伴身法器。由於大家對葫蘆的廣泛喜愛,昨天筆者和大家分享了文玩葫蘆的採摘和加工,也大概介紹了一下葫蘆的晾制方法,但由於篇幅限制沒有對晾制進行詳細的介紹。今天,彌補一下昨天的內容缺失,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青葫蘆加工後的晾制。
脫水很重要
青葫蘆採摘加工後,其表皮和內部尚含有大量的水分,如果不及時進行晾制脫水,這些水分將會集中在葫蘆的木質層果殼上和葫蘆內部的果瓤裡。由於在加工過程中,我們人為對青葫蘆的表皮進行了破壞,所以青葫蘆失去了表皮和吸收皮的保護,如果水分不及時蒸發,很容易發生黴變。
晾曬是為了脫水,所以我們在晾曬過程中要時刻提防天氣的變化。陰潮的天氣會讓果瓤的水分無法拍出,一旦果瓤變質,木質層也會隨之黴變,輕則導致葫蘆出現黴點,重則導致葫蘆從內部黴變,且黴點會迅速擴大。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這個葫蘆就基本宣布報廢了。
晾曬析水期
析水期就是青葫蘆的水分蒸發期。在通風的環境下,通過晾曬將葫蘆中飽含的水分,從內部的果瓤均衡的慢慢析出。這個過程的適宜時間大概在一周到兩周的時間,需要依據天氣狀況而定。晾曬的環境要避光、乾燥、通風,保證青葫蘆的水分是均衡的慢析出狀態。因為如果水分析出過程太快,果殼內部會因為內應力作用產生負壓,從而導致青葫蘆的開裂和變形。如果通風不佳,又會因為水分析出太慢,青葫蘆內部水分存留時間過長,導致果殼和果瓤變質。
晾曬色化期
嚴格來說,葫蘆的晾制過程是從色化期開始的。因為析水期主要目的是脫水,而葫蘆乾燥後隨著時間的增長,顏色也在逐漸加深,這個期間才算是真正進入晾制。通過晾制讓青葫蘆表皮顏色加深,是為以後盤玩漿化做準備,所以這個過程千萬急躁不得,一般需要持續一年以上時間。這個過程要注意的是葫蘆的均勻通風,要不定時的勤轉動葫蘆,保證葫蘆與周圍空氣的均勻接觸。避免因通風受力不均,導致葫蘆表面出現色差。
晾曬漿化期
青葫蘆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色化期,顏色已經逐步的均勻變黃。青葫蘆經過析水晾制,已經便的十分乾燥,但是其內部的油脂卻並沒有被析出。這個時候便需要在春、秋、冬三季,將葫蘆轉移到通風向陽處,通過輕微的陽光照射,將葫蘆木質層的油脂析出,從而避免葫蘆太過乾燥。漿化期一定注意不要陽光直曬,這也是避免在夏天漿化的原因。這期間,除了陽光的輕微照射,還要不定期的經常轉動葫蘆,並用手揉搓幾下,確保漿化的均勻程度。
我們都知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山水之間的愜意;我們還知道釣魚之樂不在魚,在於享受垂釣之樂。文玩也是一樣,重要的不是「物」的價值,而是「玩」的樂趣。葫蘆更是契合這一宗旨,從它的播種到採摘,再到後期的加工和晾制,我們需要花費兩年的時間才能得到文玩葫蘆的成品。雖然時間漫長,但是還是有很多人願意親手打造自己的葫蘆,這恐怕就是文玩真正的樂趣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