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洋的作品好看又實用。記者陳曉青攝
宋海洋種的葫蘆過段時間就可以摘下晾曬了。記者陳曉青攝
宋海洋在葫蘆上臨摹《前出師表》。 記者陳曉青攝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 記者 陳曉青)老舊的木頭門板、有些生鏽的煤油燈、自己釀的酒……在翔安內厝鎮黃厝村蓮塘邊,有個名叫宋海洋的「懷舊農村人」,他今年40歲,喜歡收藏一些老物件。在他的農場辦公室裡,有個特別的展示櫃,裡面擺放了他精心製作的文創藝術品———葫蘆;辦公室外,還擺放了兩個用廢棄輪胎做成的黑色雕塑,這是他今年的新作品。
「葫蘆是我作品的原材料,它們都是我自己種的。廢棄輪胎則是朋友送的,我將它們變廢為寶。」宋海洋曾學過油畫,他憑著美術功底,結合國畫等技巧,再加上自身創意,將葫蘆和廢棄輪胎變成藝術品。
為父母轉型
理髮師開起果蔬合作社
2000年,從學校畢業的宋海洋在深圳打工,從事工業藝術設計。那一年,他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
有了攜手相伴的人之後,宋海洋和妻子都想結束在外漂泊的生活。於是,宋海洋帶著妻子回到廈門翔安。2003年,他們在馬巷鎮開了一家理髮店,開啟創業之路。
「我妻子此前從事過理髮行業,所以我跟著她學習,從學徒成長為師傅。」3年後,宋海洋與妻子還開了家美容店,並且生意越來越好。然而,看到父母頭髮日漸斑白,家裡承包的五六十畝果園漸漸照顧不來,宋海洋萌生了回家幹農業的想法。
2013年3月,宋海洋註冊登記了一家果蔬專業合作社。一次機緣巧合,他了解到葫蘆曬乾後可以做藝術品,覺得很興奮。
無數次嘗試
摸出「幹葫蘆」製作流程
「買別人晾曬後品相好的葫蘆,要好幾百元。我是初次嘗試做葫蘆藝術品,所以決定自己種葫蘆。」宋海洋在自家農場做了個葫蘆架,在圍欄等地方都種上了葫蘆。葫蘆成熟後,要先去皮,然後晾曬。因為晾曬時間和溫度都有講究,一開始宋海洋曬壞了不少葫蘆。
「曬乾後就『盤』它!『盤』得越來越有光澤就對了。」採訪中,宋海洋不時順手拿過桌邊的幾個小葫蘆,用乾淨的手對它來回做撫摸和擦拭動作。盤葫蘆的時候,宋海洋會觀察各個葫蘆的形狀和大小,構思創作內容和手法。其以葫蘆為紙,以丙烯顏料和電刀等代筆,雕刻出山水、花鳥、動物等題材作品。
說話間,宋海洋隨手拿起一個半成品繼續刻葫蘆。他介紹,刻葫蘆要將全身的勁集中到手上,掌握好力道。在宋海洋眼中,刻葫蘆面臨的最大挑戰來自脆弱的葫蘆壁。由於曬乾後的葫蘆很輕,本身屬於易碎品,所以雕刻過程中一定要小心。
為了讓自己的葫蘆成色特別,宋海洋還用滾燙的油炸起葫蘆。「這一過程存在危險性,大家不要輕易模仿。」宋海洋說,若對油溫掌握不當,薄薄的葫蘆壁就會直接崩裂,他也是嘗試了多次才成功。
古法加創作
他的葫蘆作品堪稱工藝品
風乾、盤亮、刻畫、打孔、上色……如今,宋海洋已經探索出一套完整的創作流程。他創作的星空酒葫蘆、飲茶過濾葫蘆等工藝品,顏值高又實用,頗受人們歡迎。
「酒葫蘆要挑選品相好的葫蘆來做,難點在殺菌和防漏這兩關。」宋海洋介紹,為讓酒葫蘆經久耐用,他將葫蘆內的籽掏空後,要將其入水泡煮;之後,要進鍋煮,把葫蘆灌滿水壓下水面,煮到水開,再調成小火煮一兩個小時。
撈出葫蘆後,要將它曬乾,再做蜂蠟防漏。據悉,這是一種古代防漏方法,比較可靠且實用。蜂蠟是蜜蜂身體分泌出來的一種蠟質,宋海洋會將其塗抹於葫蘆內部,一共要塗上三遍。
用丙烯在葫蘆上畫色彩斑斕的星空;在黃「宣紙」般的球面葫蘆上寫意山水,臨摹大家之作《前出師表》;用100度以上的高溫點刺出牡丹花的脈絡和波濤洶湧的明暗對比……目前,宋海洋的葫蘆作品已達上百個,送出去好幾個葫蘆,都成為朋友們的心頭好。
創意天馬行空
廢棄輪胎變精緻雕塑
靠著人們的口耳相傳,越來越多的人都知道了宋海洋和他的葫蘆作品。今年6月,宋海洋加入內厝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在那裡,他結識了尋補黃交通志願服務隊隊長黃匯明。從事輪胎生意的黃匯明,手上有不少舊輪胎。他和宋海洋有了一個新想法———用廢棄輪胎做造型精緻的雕塑。
宋海洋說,他一開始一頭霧水,不知如何搭建骨架,後來請教了電焊工、木工等,才學會以木頭、鐵件做模型基礎。宋海洋的第一件成型輪胎雕塑是一隻長1.5米、寬70釐米的哮天犬,那花了他一周多的時間,由6個廢棄輪胎做成。
這兩天,宋海洋又創作出新的作品———一隻用舊輪胎做成的黑鷺。「我用鐵件搭出了它的骨架,然後一點點焊接起來,最後將輪胎條一圈圈地纏在鐵件上。」宋海洋介紹,由於鷺的造型更細長,其頭部、腿部等都用到了質地更軟的摩託車內胎和手扶車輪胎。
談及將環保和藝術結合,宋海洋想到了用自然掉落的孔雀羽毛來創作。他養了兩隻藍孔雀,每年入冬前都會掉毛。宋海洋隨手拿來幾根孔雀羽毛,擺弄出了一件創意作品。
「接下去,我想用舊輪胎做三到五米高的黑天鵝,還有『葫蘆民宿』等。」忠厚老實的宋海洋,聊起這些天馬行空的創意,儼然是個接地氣的農村藝術家。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