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匠心傳承,陳威讓葫蘆「講故事」

2020-12-01 騰訊網

1

一雙手、一把刻刀、一支畫筆

栩栩如生的畫面被雕刻在葫蘆上

變成一個個精美的工藝品

這就是開原市葫蘆雕刻藝人陳威

孜孜不倦下的美好成果

一次意外「賣呆」與葫蘆雕刻結緣

說起與葫蘆結緣

說起與葫蘆結緣

還要從1997年說起

陳威在瀋陽故宮遊玩時

偶然在故宮門前發現一家葫蘆雕刻店

店門口一位老者雕刻著手裡的葫蘆

那些被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葫蘆

讓陳威產生了濃厚興趣

萌生了學習葫蘆雕刻的念頭

「當時孩子和愛人都進入景區了

遲遲沒有等到我,等我找到愛人

和孩子的時候天都已經黑了

趕不上車還在瀋陽住了一宿」

陳威笑著說

到家後

他就收集葫蘆、購買書籍工具

一邊照著別人的作品練習

一邊向從事木雕的師傅們請教

儘管沒有美術基礎

但他總是堅持不懈的練習

一把雕刻刀、一個工作檯

無數個葫蘆幾乎佔據了陳威全部生活

方寸間雕刻美好人生

「我起初是拿小葫蘆練手,失敗是常有的事。從畫花草到人物,葫蘆也越畫越大,各種技藝技巧都是一點一點摸索出來的。」陳威對記者說。

「我起初是拿小葫蘆練手,失敗是常有的事

從畫花草到人物,葫蘆也越畫越大

各種技藝技巧都是一點一點摸索出來的」

陳威對記者說

剛開始學習葫蘆雕刻

最發愁的就是原材料

那時陳威到開原周邊農村買葫蘆

往往收到的都是一些小的

或是形狀不符合要求的葫蘆

創作時總是不理想

後來他聽說山東、山西一帶有好葫蘆品種

就託人去買,有時一等就要一個月的時間

經過刻苦的學習

陳威的刀工日益提升,逐漸小有名氣

如今

他成了開原市遠近聞名的葫蘆雕刻藝人

甘當志願者 義務推廣葫蘆雕刻技藝

「我現在已經把工作室搬到了社區提供的工作間,這樣既方便上課,也方便居民來學習。」 陳威說。

「我現在已經把工作室搬到了

社區提供的工作間,這樣既方便上課

也方便居民來學習」

陳威說

2019年10月

陳威被開原市新城街道興東社區

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聘為

葫蘆雕刻公益課堂教師

一年來

陳威已經義務為社區居民上了

近百節葫蘆手工雕刻課

每年的暑假和寒假是陳威最忙的時候

社區開辦的葫蘆雕刻少兒班的名額

早早報滿

有時陳威不得不在周末

給沒有報上名的孩子另加一些課時

陳威積極投身公益教學

經常自掏腰包到偏遠山區

學校傳授葫蘆雕刻技藝

「現在,我最大的心願就是

能有更多的年輕人

來學習傳承

讓項技藝能夠傳承下去」

陳威說

疫情期間

經過近一個月的創作

陳威完成了以小區值崗、居家隔離

復工復產等為主題的系列連環雕刻畫

講述了社區工作者抗擊疫情的生動故事

現在

葫蘆上不僅寄託著陳威的幸福和理想

更承載著他傳承葫蘆雕刻技藝的憧憬

記者 ▏楊世光 視頻製作 ▏羅曉曦

編輯 ▏王僡茁 責任編輯 ▏崔博

相關焦點

  • ...的匠心傳承!|中國工藝美術|福建博物院|馮久和|展覽|匠心|壽山石
    憨態可掬的豬,展翅欲飛的鶴,青綠沁香的苦瓜……11月27日下午,"匠心·傳人"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展在福建博物院開展。此次展覽薈萃了馮久和、馮其瑞、吳美英、馮偉一家三代創作的壽山石雕精品近300件,見證壽山石界匠心傳承。馮偉發言開幕式現場當天下午3時開幕儀式在福建博物院隆重舉行。
  • 民間故事:鷹叼葫蘆
    聽老一輩的人常講,人是經過幾遭災難而來,火燒水淹山動地搖。鷹叼葫蘆的故事,應從水淹的劫數說起。相傳,很早以前,有一戶人家座在半山坡上,夫妻二人刀耕火種養育著一對兒女。有一天,一位上古仙人觀察天理良心已久,他變化成一位衣衫爛縷、白髮蒼蒼的樣子,走村過寨以討飯的形式生活。
  • 泉州市奧特斯食品有限公司【杏緣村月餅】——匠心傳承,「圓」期許...
    而月餅品牌杏緣村則一脈傳承早期江浙一帶的匠心與工藝。作為泉州市奧特斯食品有限公司旗下知名月餅品牌,杏緣村用匠心「圓」世人期許的中秋。  匠心傳承,專注禮盒製造  匠心傳承,傳承的是美味,也是情懷和傳統。古人品餅賞月,多用提籃盛裝月餅,以便與家人共享團圓美味。
  • LEO by FLO福樓藝面用匠心打造傳承與創新的平衡點
    傳承與創新凝練出的活力品牌福樓法餐在北京的西餐圈可謂久負盛名,源自法國1901的餐飲品牌落地北京也已經有著21年的歷史了。悠久的歷史沉澱下了福樓這一品牌深厚的餐飲文化底蘊,持之以恆地將最好的美食和最貼心的服務提供給每一位客人,這就是福樓既樸素又深刻的精神所在。
  • 英國經典皮具品牌TUSTING:一百四十年匠心傳承深受英國皇室青睞
    英國經典皮具品牌TUSTING:一百四十年匠心傳承 深受英國皇室青睞 五代人傳承堅持英格蘭手工製作 TUSTING的故事是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 英國經典皮具品牌TUSTING:一百四十年匠心傳承 深受英國皇室青睞
  • 故事:寶葫蘆的秘密
    #民間故事我送你一個葫蘆,如果你有什麼困難,需要什麼東西,就找它要。」說完,小娘子不由分說給了來福一個葫蘆,而後轉身消失得無影無蹤。看著手裡的葫蘆,來福半信半疑,回到家裡試著對葫蘆說:「葫蘆葫蘆,我要吃飯。」眨眼的功夫,一桌熱氣騰騰的飯菜出現在面前。來福高興壞了,連忙招呼老媽來吃飯。吃完飯以後,來福說:「我們還要一些什麼呢?」
  • 藍城兄弟(BLCT.US)委任陳威如為獨立董事
    原標題:藍城兄弟(BLCT.US)委任陳威如為獨立董事   1月5日,全球領先的LGBTQ社區藍城兄弟(BLCT.US)宣布,委任陳威如為公司獨立董事
  • 重慶:採耳姑娘李存林 留住手藝傳承匠心(5)
    新華社照片,重慶,2019年12月6日重慶:採耳姑娘李存林 留住手藝傳承匠心12月5日,採耳師李存林整理她的採耳專用工具。為了提高技藝,她四處尋訪傳統採耳名師進行學習,還大量翻閱採耳技藝和中醫理療養生資料,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進行了改造創新。經過10多年的沉澱和努力,李存林的「三心耳藝」傳統採耳技藝被列入2019年重慶市兩江新區管委會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目錄。
  • 【生於1949】葫蘆雕刻難嗎?上海「葫蘆爺爺」告訴你
    在葫蘆上雕刻不同於在平面上雕刻,葫蘆表面有弧度,有些葫蘆表面還凹凸不平,皮質和光滑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葫蘆雕刻可以說是一項比較有挑戰性的工藝。  「在葫蘆上雕刻,首先要看葫蘆的形狀。如果葫蘆一面胖一面瘦,那雕刻的時候就要把主題放在胖的一面。如果葫蘆頭非常細長,那除了在葫蘆身上雕刻主題,還要在葫蘆頭上刻字。」
  • 聊城葫蘆文創助力鄉村振興
    刮皮、晾曬、挑選、構圖、雕刻、上色、鏤空、打磨……「東昌葫蘆雕刻」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已經十多年,葫蘆文化已深入人心。連日來,記者經過實地採訪,感受東昌葫蘆的魅力,探究聊城如何利用葫蘆這副「文化牌」推動鄉村旅遊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 花miao匠心傳承雲南鮮花餅經典配方
    花miao匠心傳承雲南鮮花餅經典配方世界各地獨有的美食,是遊客前往當地「必打卡」的元素之一,也成為人們在旅行當中重要的記憶符號。在雲南,街頭巷尾的鮮花餅店鋪隨處可見,這些店鋪便是外來朋友選購雲南特產必打卡的地方。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出版|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最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出版。用英語講述中國文化,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含精美圖片插畫,生動活潑,圖文並茂。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圖:新書實拍該系列由國內資深英文媒體人張慈贇先生所著,共分《中國神話故事與三十六計》《中國歷史著述》《中國成語故事》《中國歷代著名繪畫作品鑑賞》《中國歷史人物》《中國古建築及其故事》六冊。作為國內首套用英文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故事讀本,該系列精選浩瀚中國文化題材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的故事。
  • 小小葫蘆大千世界 「葫蘆烙畫」傳承人鄭小良做客徽派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訊   走進位於合肥裕豐花市的鄭小良工作室,仿佛走進一個由一隻只形態各異的葫蘆刻畫出的大千世界。八仙、水滸一百單八將、五百羅漢……工藝美術大師鄭小良用烙畫的技藝把手中的葫蘆變得更加鮮活靈動,藝術性與觀賞性俱佳。上周五,「葫蘆烙畫」傳承人鄭小良做客徽派直播,詳細介紹了他與這項省級非遺三十年的不解之緣。
  • 葫蘆的寓意象徵,表示富貴,表示吉祥闢邪,表示子孫興旺。
    葫蘆是中國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葫蘆是吉祥的象徵,是中華民俗文化中具有一定意義的組成部分。葫蘆是由圓構成的,象徵著和諧美滿。葫蘆自古以來就被當作招財納福的吉祥物據說在家裡懸掛葫蘆,能夠帶來好財運居家平安健康。
  • 匠心傳承重煥榫卯魅力 把中國古建築的精粹技藝創新於現代玩具
    榫卯積木隨著工業化時代的快速發展,榫卯機構貌似不會有以往的繁榮景象,但是仍舊會有人保存著匠心精神,與時光磨合前進,堅持傳承中國榫卯工藝,為了能把榫卯這項傳統技藝能更好的傳承下去,巧林結合榫卯工藝創研出榫卯積木。
  • 葫蘆不光能養蟲,竟還能馴鳥!
    葫蘆作為「遊樂之具」,在舊時主要有三大用途,即:飼鷹、系鴿、蓄蟲。(王世襄《中國葫蘆》:「惟取作飼鷹、系鴿、蓄蟲等供遊樂之具,二三百年來,京中獨盛,卻少有人言及。」)葫蘆化作蟲具用來蓄蟲大家早已熟知,但它與鷹、鴿之間又能有什麼關聯呢?
  • 聽老兵講故事 杭州這個社區推出紅色記憶廳 弘揚文化正能量
    「美軍20多架飛機,連續三天的轟炸,大家只能躲在掩體裡……」 11月27日,在上保社區紅色記憶廳宣講人之一的丁世範家裡,多名機關單位的共產黨員們聚集一堂,一起聽這位抗美援朝老兵,講述當年那個戰火紛飛年代的故事。
  • 講好文化傳承創新故事!順德樂從文化導賞員開啟古建遊學之旅
    1月8日,「光陰的故事·觸摸古建,品味鄉愁」樂從古建遺蹟探源暨文化導賞員培訓項目正式啟動。 作為順德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之一,該項目將推動產生第一批經過專業訓練的本土文化導賞員,推動歷史文化教育、社區文化保育、公益志願服務相結合,進一步講好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故事。
  • 葡萄園裡藏了個「葫蘆爺爺」
    在這裡,遊客不僅能採摘富硒葡萄,還能觀錦鯉、走迷宮、體驗農耕文化,更重要的是,能欣賞到各種各樣的葫蘆,還能坐下來跟著主人學畫葫蘆、一起聊聊葫蘆文化。  這個休閒園的主人是李衛東——瀧匏葫蘆畫第四代傳承人,一個大半輩子痴迷葫蘆畫的人。  李衛東自小喜歡葫蘆。兒時,心靈手巧的母親為了哄著他玩,用烙鐵尖在葫蘆上烙生肖圖和各種花,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暖暖的回憶。
  • 這些年輕人絕了!
    這些年輕人絕了! 苗族頭飾竟是易拉罐製作? 萬物皆可巧克力? 用泥塑自導自演《地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