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石家莊:另類寵物興起 玩的就是心跳(組圖)
燕趙都市報記者張寧、梁曉波/文 記者張航/圖
提及寵物,很多人想到的是小貓、小狗或者鸚鵡,但現代都市寵物的風向總在變,一些「另類」寵物,比如鱷魚、蜥蜴、蟒、蜘蛛等也漸漸登堂入室。為什麼會有人飼養這些「兇猛」的寵物?這些寵物是否會帶來危險?記者日前對新興寵物市場和飼養群體進行了調查。
異寵市場
異寵「祖籍」大多在國外
8月16日,記者在石家莊幾處花鳥魚蟲寵物市場饒了一圈,發現新興寵物店真不少,裡面寵物也是五花八門。「看!這裡有好多鱷魚!」一名小學生站在魚缸前,求媽媽給他買一條,看到家長板著臉時,立即吐了吐舌頭。
在白佛的一家異寵店內,一隻約20釐米長的小鱷魚趴在水族箱裡一動不動,從外貌上看似乎威脅性不大。「平常就是這樣,你不搭理它,它就這麼待著。」老闆說這是泰國鱷,不是國內品種。
在懷特花鳥魚蟲市場,除了鱷魚,還有來自美國的鬃獅蜥蜴、綠鬣蜥、紅玫瑰蜘蛛、玉米蛇,馬拉西亞的蠍子,南美洲的蟒蛇、變色龍等。店主稱蜥蜴在市場上已經有五六年了,泰國鱷售價400元,其他寵物從幾十元到幾千元不等,價格並不算太高,但認知度相對不高。「鱷魚一般餵小魚,一天三四條左右吧。」老闆指著水族箱內的一些小魚告訴記者,這類寵物飼養起來簡單,平時不用帶出去溜。像綠鬃蜥、陸地龜等異寵是吃素的,買回去後每天只要餵些普通蔬菜就可以,如果生了病,皮膚病就塗些藥膏,腸胃不好就餵點消炎藥,養起來比較簡單。
玩家故事
有人是愛好,有人為顯擺
蜘蛛、蟒蛇、鱷魚,這些在很多人看起來就覺得恐怖的動物,為什麼有人會養了當寵物?飼養異寵多年的資深玩家答案大多一致:「興趣使然。」
賈佳今年26歲,年紀不大,但飼養蜥蜴、蜘蛛已經有10多年歷史了。「高中時,同學帶來一隻蜥蜴,覺得很酷,就養了一隻,從此就在異寵圈裡越陷越深。」賈佳現在養著的最大的一條蜥蜴足有半米長,每天下午,他都會用鑷子夾著麵包蟲餵蜥蜴。賈佳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原因雖然說不上來,但很喜歡看這類寵物成長、捕食、繁衍後代。
女孩王怡琳手臂上纏了條有80多釐米長、兩個手指頭粗的金色蟒蛇,這條黃金蟒她已經養了3個多月了。「我能感覺到它的力量。」王怡琳輕撫著蟒蛇說,相比貓狗,她覺得蛇有力量,沉穩安靜,這種冷峻十分吸引她。「不可否認,也有些人不是因為興趣才養的。」王怡琳和賈佳不約而同地提到了這個問題。「為了顯擺。」賈佳說,有人帶著蜘蛛、變色龍上街,引來陣陣尖叫,然後顯示自己膽子大,完全不顧動物和其他人的感受。他指出,在外國飼養毒蛇的人冰箱裡都備有血清,而國內這種預防工作做得並不好。
養異寵難免受傷
今年4月份,韓先生在去朋友家做客時,逗了一下魚缸裡的觀賞魚,沒想到十幾條魚瞬間圍上來,將他手上的肉咬掉了一塊。韓先生後來從朋友那裡得知,這些看著個頭不大的魚居然是食人魚。「飼養這些寵物,沒人能保證不受傷。」賈佳說,有次他在朋友住處看到王者蜥,伸手去抓,結果蜥蜴脾氣不好,用尾巴抽了他胳膊一下,疼了好幾天。蜥蜴還算溫順的,養蠍子、蛇更容易受傷,有次他在給蠍子拍照時突然遭到攻擊,傷口疼了兩天。
觀點碰撞
市民:想想就覺得毛骨悚然
你是否能接受僅一牆之隔的鄰居家中,大大小小的容器裡住著蜘蛛、鱷魚、變色龍?對於從未接觸過異寵的市民來說,大多人難免毛骨悚然。「真的沒辦法理解,放著鸚鵡、貓狗不養,非要養這麼嚇人的寵物。」在花鳥魚蟲市場附近,提起鱷魚、蜘蛛這類寵物,帶孫子來買鸚鵡的劉大爺十分不解,拽著孩子離開了異寵店。
還有不少市民擔心,一旦養異寵的人新鮮勁過了,把鱷魚、蜘蛛、蠍子隨意放生,這些動物會不會帶來危險。
飼養者:不應禁止也別放任
「現在養異寵的人不少,但相關法律
並無很明確的規定。」王怡琳說,她曾聽說不能飼養《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上的動物,黃金蟒就在上述名單內。「雖然這條黃金蟒是人工繁殖的,但擔心被查,不敢拿出去。」
王怡琳認為,異寵飼養者越來越多,如果有關部門能規範人工飼養的問題,飼養者們就不用成天擔心了。此外,她認為很多異寵都來自國外,管理不當,可能帶來外來物種入侵的危險。
部門提醒
銷售需辦理相關證件
石家莊市林業局工作人員表示,寵物店常見的那種人工繁殖的鱷魚,是可以出售的,但馴養、繁殖、銷售省級以上重點保護動物,都需要辦理相關證件。尤其是鱷魚,哪怕是最常見的鱷魚,都屬於國際瀕危保護動物,馴養、繁殖鱷魚需要有許可證,出售鱷魚也必須單獨辦理經營許可證。
石家莊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工作人員王先生介紹,即使小鱷魚也具有攻擊性。一般兩年時間一條鱷魚就能長到1米多長,成年鱷魚咬合力驚人,具有殺傷性,因此應當謹慎飼養。居民不想飼養時,切勿隨意放生,可送至動物園。
針對外來物種的問題,農業部外來入侵生物預防與控制研究中心工作人員表示,外來物種在進入國內時要經過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測,只有通過檢疫才能進入國內,否則屬於走私貨物,屬於違法行為。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