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鉨文文字特點篆刻講堂三十八

2020-12-05 清風徐來慢拂柳

從戰國到明清,印章的書體多用篆書。其中主要是古鉨文、繆篆、小篆、鳥蟲書、九疊篆等。學習篆刻我們應該對這些入印的書體都有一些了解。古鉨文很多已經不可考,這裡我們想著重的介紹下如何利用古鉨文的文字特點進行印章章法經營,希望對大家以後的獨立設計有所幫助。

戰國時期諸侯紛爭,文字不統一,秦用籀書,六國用古文。古鉨文又作古璽文,是指秦以前官司印璽上所用的文字,它和同時代的匋器、青銅器等所用的文字一樣,是研究歷史的和漢字發展的重要資料。他們雖然詭異難認,但古鉨文的分朱布白卻有獨到之處,取得了奇妙的藝術效果。在當代的篆刻實踐中,我們一方面要繼承,更多的是要創新,讓篆刻這門我國獨有的藝術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而不僅僅是一種仿古。

一、文字結體大小懸殊,行款比較自由

古代金文的形體,多隨筆畫繁簡忽大忽小,或隨器物的形狀而變化,行款比較自由,主要追求的是意態。古鉨的作者利用這一特點分朱布白,取得疏密相間,參差有致,又協調和諧的藝術效果。我們之前在介紹章法的時候,也曾經用到過很多古鉨的範例。

這是一方古鉨,鉨文:*(今之字庫不存在之字我們都用「*」號代替,一般的古鉨文書籍會以「口」代替,表示不可考)陰司寇。四個字的排列我們已經在圖中給了說明,四字大小寬窄都極為的隨意。如果大家還有印象,可以回憶一下,近代篆刻大師吳昌碩先生、鄧散木先生的印中也有如此的布局,單字的結體大小懸殊,或者並字,都是從古鉨文中得到的啟發。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這方印章,我們可以看到文字的結體的大小安排比較懸殊,既體現了挪讓,疏密等章法,有和諧自然,渾然天成。這使我們學習古鉨文的意義,從中借鑑,吸取有益的東西。

二、古鉨文有的合寫,有的分離

古鉨文中有很多把兩字合寫成極似一字的情況,但是仍然要讀兩個字,我們一般成為合文,通常是將一些官職、複姓等合寫成合文。比較常見的例如「司馬」、「司寇」、「公孫」等等,這種合文也成了古鉨文字的一大特點,既改良了文字的結構,又省略了一些筆畫。處理得當會有特殊的藝術效果,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這方「左司工」古璽,我們可以比較清楚的看到,「司工」二字作了「合文」處理,使得印面左右各有一個形態不同,上下略有差別的「工」字。這種既對稱,又不對稱的呼應之美,既協調統一,又氣勢貫通,別開生面,足見古代印人的審美與才智。

這種合文的處理,在後世的印章中也多有出現,我們在之前也講到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來看看。

三、偏旁部首隨章法而異位

古鉨文的文字偏旁部首配合比較的隨意。經常出現左右調換的情況。也經常出現左右結構的字改為上下結構的字。究其原因,是因為當時的文字還沒有統一,所以比較自由,不受拘束。同樣這樣的古鉨文的文字特點也給後世的篆刻很大的啟發,有很多名家採用這樣的章法,根據需要,將部首移位,或者將左右結構的字作上下結構。

這是一方古璽「*君水」。「*」字的邑部,「*」為一個「齊」字一個「邑」部,如今卻將邑部挪至了「齊」字下方,是左右結構變為上下結構。而「水」字則是橫臥於「君」字之下,顯得舒展,並與「邑」部有挪讓呼應,參差交錯之感。全印給人變化萬千,參錯自如的獨特美感。

四、古鉨文的反寫正寫比較自由

古代文字反寫、正寫比較自由,如有的甲骨文卜辭為了對稱,左右兩行文字方正相對。金文中也有反寫的。古鉨文中反寫的也比較多,這一文字特點給了後人很多的啟迪,利用這一特點克服了章法經營的困難,實現了更加合意的布局。

這兩方古璽我們可以看到,「上士」二字的正反是比較隨意的,可以根據需要,比較自如的變換。「之右上士」中的「上」字反寫,為了與「之」字形成一種鏡像的對稱,其中的既對稱,又不完全相同的呼應,令此璽別有一番韻味在其中。大家在欣賞古璽的印譜中可以多多的留意一下。

五、一個字有多種的寫法,而且形態差異比較大。

一個字有多種的寫法,形態又差異很大,也是古鉨文的突出特點,其原因,我想大家也知道的,就是各國的文化文字的差異。就如同如今在各省之間同一個字的讀音也是有很多的。昨天我們給大家推薦了一本篆書的字典,有的朋友可以看看,同一個字是有很多寫法的,而且有的寫法之多,區別之大也是令人驚訝的。這也給了我們更大的空間,可以根據不同的章法需求,用不同的寫法,來解決分朱布白中的一些問題。

從上面的幾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光是一個「馬」字,古鉨文中就有如此多不同的寫法,有的還比較接近,有的就大相逕庭,甚至與我們認識的「馬」字完全不同。我們更要注意到,不同的寫法,所帶來的章法的不同,所帶來的藝術效果的不同。這才是對於學習篆刻的我們學習古鉨文的意義之一,那就是要了解古鉨文獨特的藝術特色,為我們所用。

今天我們只是講到了古鉨文的一些文字特點,我們也推薦兩本書給大家作為參考。兩本都是由羅福頤先生主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古璽彙編》,一本《古鉨文編》,是了解古鉨文,和欣賞古鉨的不二推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書店找找。

相關焦點

  • 宋遼金元官印與花押印篆刻講堂六十四
    宋元兩代在篆刻發展史上歷來被評論家稱為「無印」的沉滯時期。究其主要原因是此時期的印製背離了秦漢法則。官印「日流於偽謬」,出現「詘曲盤迴」的九疊文;私印傳世很少,從面貌上看,僅押印尚多,然亦為篆刻家所不誚。應當看到,一部中國篆刻史是一個發展的有機整體,宋元印章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階段。金石學、印學家的興起,文人學者參與印學創作研究。
  • 失敗乃成功之母,失敗的篆刻作品有哪些特點呢,一起來看看
    無論是在篆刻文化藝術領域,還是在書法繪畫領域,不僅存在著成功的作品,同時也會出現失敗的作品。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是大師,在創作的過程中也難免不會出現一點錯誤。有時候殘缺是一種美,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失敗的篆刻作品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避免在自己創作的過程中出現。一件篆刻作品出現問題,要麼是在章法上面,也就是文字的整體結構方面;要麼是在刀法上面,還有就是印稿方面。
  • 30枚圖標 把中國文化「篆刻」進冬奧
    無論從冰雪運動、圖形創意,還是從文化淵源,我們找了很多跟過年相關的元素,甚至還有剪紙、皮影方向的嘗試,最後才把方向鎖定在文字上。」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北京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形象景觀藝術總監、體育圖標設計團隊主創設計師林存真介紹,選擇「文字」有兩個重要原因,「我們的會徽就是以文字為創意來源的,冬奧會的體育圖標應與整個冬奧會形象景觀體系在思想脈胳上保持一致;此外,2008年夏奧會體育圖標的創意也來自文字,我們想能否在體育圖標上和夏奧會有一個呼應,也體現『雙奧之城』。」
  • 30枚圖標 把中國文化「篆刻」進冬奧|夜讀
    「體育圖標可以超越所有的語言和文字,無論是運動員、教練員,還是觀眾,看到這個標識,就知道它所代表的競賽項目。」佟立新表示,作為奧運會重要的視覺形象元素之一,體育圖標除了很強的功能性,也是傳達奧運會舉辦理念和主辦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北京冬奧會和冬帕運會體育圖標共30個,其中包括24個北京冬奧會體育圖標和6個北京冬帕運會體育圖標。圖標設計以中國漢字為靈感來源,以篆刻藝術為主要呈現形式。
  • 不識「五大印風」,不足以談篆刻!
    傳統意義上的古文字是指先秦時期的文字,現在所說的古文字範圍一般是指隸書成熟之前的文字。《現代漢語詞典》釋「古文字」義為:「古代的文字。在我國指古代傳下的篆文體系的文字,特指秦以前的文字,如甲骨文和金文」。這「篆文體系」的廣義古文字概念在篆刻領域內應用是非常貼切的。
  • 齊白石篆刻:一刀下去,絕不回刀
    對於取法,他們既有師法前賢的經歷,同時將「印從書出」「印外求印」發揮得淋漓盡致,藉助這些前人未見或未予重視的文字資料,豐富了各自的篆刻風格,他們的藝術道路看似殊途實是同歸。他能將書法演進過渡時期的文字入印,如「白石之記」「白石老年自娛」「借山吟館主者」「煮畫庖」 「七三老婦八千裡」「寡交因是非」等印,均為篆、隸、楷三體混用的作品。齊白石從印面整體排列入手,通過自己的構思,對文字加以取捨,創作出呈具有典型齊氏特點的篆刻印風。雖然一些守舊人士認為他的這種做法是破壞古法,字體雜糅,不篆不隸不楷。但這也正是齊白石篆刻的高明之處。
  • 篆刻46個小知識,你都知道嗎?
    傳世的給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較多,用刀如刻如鑿,書法風格表現為舒放自然,從而成為一個時期篆刻風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國傳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鑿款比較草率,官印未見鑄印。 13、朱白文印 朱白文相間的印式在漢印中很見巧思,據說起自東漢。
  • 篆刻章法構成的基本原則:善用殘損,增強韻律,化板為活!
    吳昌碩篆刻章法的特點,是由他的書體、字法、筆法、邊格等多方面綜合融會而成,既有傳統的繼承,又有個人新的熔鑄。以他的書體為例,一反明清印人「大小篆不可混雜」之規矩,而將大小篆或漢篆隸書等綜合利用,並能使之統一。這種相反相成的矛盾轉化,恰好變成了吳昌碩個人篆刻風格的特點之一,給觀賞者留下了難忘的鮮明印象。
  • 美術研究|篆刻|擬古璽創作用字漫議!
    本文漫議四個既相關又不很成體系的話題:提出印用文字與入印文字的概念,指出以印用文字進行篆刻的繼承傳統意義和用字客觀性、嚴謹性要求;梳理從唐代古文入印到當今擬古璽創作的篆刻風格和用字之流變;鉨文字書及相關字書之選用;擬古璽創作中的鉩文用法辨析。希望對當今擬古璽一路的篆刻創作有所啟迪。
  • 篆刻入門:朱文印的篆法
    白文印和朱文印篆刻作品,視覺呈現出來的總體樣式,大的樣式,只有兩種,其一是白文印,其二是朱文印。關於字法與篆法的區別,這裡不得不再強調一下:字法指的是如何選擇和使用篆體文字的方法和原則;篆法指的是以字法為基礎,參照篆書的藝術特點,按照篆刻的表現需要,對入印文字進行藝術處理的技巧和方法。
  • 「陳鄧藩籬擺脫來」,「自我作古空群雄」 ——吳昌碩的篆刻藝術
    他在《西泠印社記》中道: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稍知其源流正變。可見吳昌碩諸多藝術中,他對印學用功最深。中國篆刻藝術,春秋戰國時即有,多銅印,工匠鑄鑿而成。元末王冕始創用花乳石為印材,開文人從事篆刻藝術且自篆自刻之始。清代篆刻有兩派,其一是丁敬開創的「浙派」,取法秦漢印璽,並吸收何震、朱簡等人之長,以切刀法刻印,方中有圓,蒼勁質樸。後人多宗之。
  • 讀愷風先生篆刻作品
    他的繪畫作品,曾多次入選「福建版畫展」;他的書法作品,被評為「閩都十老書法家」之一;他的篆刻作品,在中國老年書畫大賽中榮獲銀獎。  愷風出生於1926年,福州市人。其祖輩數世儒醫,家藏書畫捲軸頗豐。本文只談其篆刻藝術。  篆刻是藝術性和實用性相結合最完美的藝術形式之一,無論是官璽還是私印,方寸之間,變化萬千,其中既有書法修養,又有繪畫布局,這需要治印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生活積澱、高超的刀法駕馭能力。愷風首先是書畫家,具備紮實的書法功力和藝術感悟力,同時又有嫻熟的雕刻技能,所以他的篆刻作品結構嚴謹,刀法流暢,既有情趣,又有意境。
  • ...奇偉冠古今 ——徐三庚書法篆刻成就及其對上虞文化的意義
    工篆隸,尤精摹刻金石文字,凡書畫家圖章多出其手,名動公卿。先後為徐學使樹銘、楊撫軍昌浚、連將軍成幕賓。別號金罍道人。有《似魚室印譜》行世。」《上虞縣誌》(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生於貧苦農家,稍大即出外謀生,曾在一道觀中當差打雜。觀中道士擅長書法篆刻,得其傳授,遂入此門。」
  • 際會蘭亭 | 全國第三屆書法篆刻提名展——陶殿甲
    在人類所有的文字中,只有漢字超越了工具性而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而中國文人的情趣與對美的不懈追求,則讓中國文人的書案變成了藝術的孵化器。有趣的是,漢字的藝術化分別向兩個相反的方向發展:書法是用毛筆在坦然接納任何塗抹渲染的白紙上書寫;篆刻是用利刃在寧碎不屈的石頭上書寫。筆毫可以力透紙背,鋼刀也可以婀娜多姿,這一對姊妹藝術有著大體一樣的基因,卻燕瘦環肥,各有其不可替代的美,無法形容的美。
  • 世界最大篆刻在漳州雲洞巖
    [摘要]郭沫若徒弟花費兩年時間,把老子《道德經》篆刻成1109枚印章刻在崖壁。其中,當代篆刻大師荊鴻所刻的《道德經》摩崖篆刻,匯聚了1000多方印章,規模之大,頗為搶眼。1998年,荊鴻因「搜集篆刻中國姓氏」課題來到福建。在參觀漳州雲洞巖時,他發現了一塊山崖酷似老子的形象,突發奇想:「我何不把篆刻好的1109枚《道德經》全文印放大刻在這崖壁上,以表達對老子的崇敬!」
  • 從語言、文字到印章,我們的祖先為了傳承真的拼了
    將這些思想,用文字記述,這是一切學術的萌芽。文字是在語言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是人們的思想境界達到一定的水平的必然的記錄現實,記錄人們的需要的更精確更易保留的一種流傳溝通形式。一個時代有屬於一個時代的文字, 沒有文字的消失的時代就沒有歷史,對於後代人來說它就不曾存在過,也因此,人們才更重視文字的這種歷史力量,文字才能更被人珍視。
  • 金石永年--榮寶齋在線迎新春篆刻名家專場正式上線!(專場名家作品欣賞)
    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研究員,中國篆刻藝術院導師委員會委員,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篆刻作品獲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展提名獎、全國第六屆篆刻藝術展三等獎;書法作品獲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展優秀獎(最高獎);學術論文獲全國首屆篆刻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獎、第五屆全國書學討論會三等獎。
  • 西泠名家 百歲壽星顧振樂先生書畫篆刻作品展
    >崇恩聚墨客,孝道金蓮花每年佛誕節前後是西林禪寺舉辦「崇恩文化節」系列活動的時間點,今年精準判定疫情的影響,自2月28日2020年第十三屆西林塔杯崇恩文化節書畫專題網絡微展以「藝」同行、戰「疫」必勝為主題徵稿起,崇恩書畫院106歲鶴齡顧振樂院長以5件書法作品率先垂範,不到兩個月時間,活動得到來自松江寺院法師和廣大書畫藝術家共計77位作者積極響應、真情參與,120餘件優秀的書畫、篆刻
  • 首都科學講堂第590期《護佑國寶綠孔雀》
    2019年5月5日,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第590期首都科學講堂活動在首都圖書館舉行。本期講堂邀請了北京自然博物館的高源老師,為大家帶來主題為《護佑國寶綠孔雀》的精彩講座。講座一開始,高老師就拋出了三個問題:中國歷史上有孔雀嗎?是哪一種孔雀?中國孔雀現狀如何?
  • 「有福之州」篆刻展相約臺北
    「有福之州」相約臺北第五屆海峽兩岸中青年篆刻大賽作品巡迴展臺北開展12月18日,「有福之州」第五屆海峽兩岸中青年篆刻大賽作品巡迴展在臺北友生昌藝術空間拉開序幕。展覽現場展覽現場此次活動受到臺灣當地篆刻藝術愛好者的一致歡迎與好評。本屆篆刻大賽臺灣地區獲獎選手蕭凱中表示:「很榮幸能參與一年一度的兩岸文化盛事,並忝列榜眼之名,是我個人創作上很大的鼓舞,每一回的競展,都是藝途上的一個裡程,唯有全力以赴,繼續前行,才能不斷地精進,期許自己未來能有更好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