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國到明清,印章的書體多用篆書。其中主要是古鉨文、繆篆、小篆、鳥蟲書、九疊篆等。學習篆刻我們應該對這些入印的書體都有一些了解。古鉨文很多已經不可考,這裡我們想著重的介紹下如何利用古鉨文的文字特點進行印章章法經營,希望對大家以後的獨立設計有所幫助。
戰國時期諸侯紛爭,文字不統一,秦用籀書,六國用古文。古鉨文又作古璽文,是指秦以前官司印璽上所用的文字,它和同時代的匋器、青銅器等所用的文字一樣,是研究歷史的和漢字發展的重要資料。他們雖然詭異難認,但古鉨文的分朱布白卻有獨到之處,取得了奇妙的藝術效果。在當代的篆刻實踐中,我們一方面要繼承,更多的是要創新,讓篆刻這門我國獨有的藝術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而不僅僅是一種仿古。
一、文字結體大小懸殊,行款比較自由
古代金文的形體,多隨筆畫繁簡忽大忽小,或隨器物的形狀而變化,行款比較自由,主要追求的是意態。古鉨的作者利用這一特點分朱布白,取得疏密相間,參差有致,又協調和諧的藝術效果。我們之前在介紹章法的時候,也曾經用到過很多古鉨的範例。
這是一方古鉨,鉨文:*(今之字庫不存在之字我們都用「*」號代替,一般的古鉨文書籍會以「口」代替,表示不可考)陰司寇。四個字的排列我們已經在圖中給了說明,四字大小寬窄都極為的隨意。如果大家還有印象,可以回憶一下,近代篆刻大師吳昌碩先生、鄧散木先生的印中也有如此的布局,單字的結體大小懸殊,或者並字,都是從古鉨文中得到的啟發。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這方印章,我們可以看到文字的結體的大小安排比較懸殊,既體現了挪讓,疏密等章法,有和諧自然,渾然天成。這使我們學習古鉨文的意義,從中借鑑,吸取有益的東西。
二、古鉨文有的合寫,有的分離
古鉨文中有很多把兩字合寫成極似一字的情況,但是仍然要讀兩個字,我們一般成為合文,通常是將一些官職、複姓等合寫成合文。比較常見的例如「司馬」、「司寇」、「公孫」等等,這種合文也成了古鉨文字的一大特點,既改良了文字的結構,又省略了一些筆畫。處理得當會有特殊的藝術效果,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這方「左司工」古璽,我們可以比較清楚的看到,「司工」二字作了「合文」處理,使得印面左右各有一個形態不同,上下略有差別的「工」字。這種既對稱,又不對稱的呼應之美,既協調統一,又氣勢貫通,別開生面,足見古代印人的審美與才智。
這種合文的處理,在後世的印章中也多有出現,我們在之前也講到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來看看。
三、偏旁部首隨章法而異位
古鉨文的文字偏旁部首配合比較的隨意。經常出現左右調換的情況。也經常出現左右結構的字改為上下結構的字。究其原因,是因為當時的文字還沒有統一,所以比較自由,不受拘束。同樣這樣的古鉨文的文字特點也給後世的篆刻很大的啟發,有很多名家採用這樣的章法,根據需要,將部首移位,或者將左右結構的字作上下結構。
這是一方古璽「*君水」。「*」字的邑部,「*」為一個「齊」字一個「邑」部,如今卻將邑部挪至了「齊」字下方,是左右結構變為上下結構。而「水」字則是橫臥於「君」字之下,顯得舒展,並與「邑」部有挪讓呼應,參差交錯之感。全印給人變化萬千,參錯自如的獨特美感。
四、古鉨文的反寫正寫比較自由
古代文字反寫、正寫比較自由,如有的甲骨文卜辭為了對稱,左右兩行文字方正相對。金文中也有反寫的。古鉨文中反寫的也比較多,這一文字特點給了後人很多的啟迪,利用這一特點克服了章法經營的困難,實現了更加合意的布局。
這兩方古璽我們可以看到,「上士」二字的正反是比較隨意的,可以根據需要,比較自如的變換。「之右上士」中的「上」字反寫,為了與「之」字形成一種鏡像的對稱,其中的既對稱,又不完全相同的呼應,令此璽別有一番韻味在其中。大家在欣賞古璽的印譜中可以多多的留意一下。
五、一個字有多種的寫法,而且形態差異比較大。
一個字有多種的寫法,形態又差異很大,也是古鉨文的突出特點,其原因,我想大家也知道的,就是各國的文化文字的差異。就如同如今在各省之間同一個字的讀音也是有很多的。昨天我們給大家推薦了一本篆書的字典,有的朋友可以看看,同一個字是有很多寫法的,而且有的寫法之多,區別之大也是令人驚訝的。這也給了我們更大的空間,可以根據不同的章法需求,用不同的寫法,來解決分朱布白中的一些問題。
從上面的幾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光是一個「馬」字,古鉨文中就有如此多不同的寫法,有的還比較接近,有的就大相逕庭,甚至與我們認識的「馬」字完全不同。我們更要注意到,不同的寫法,所帶來的章法的不同,所帶來的藝術效果的不同。這才是對於學習篆刻的我們學習古鉨文的意義之一,那就是要了解古鉨文獨特的藝術特色,為我們所用。
今天我們只是講到了古鉨文的一些文字特點,我們也推薦兩本書給大家作為參考。兩本都是由羅福頤先生主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古璽彙編》,一本《古鉨文編》,是了解古鉨文,和欣賞古鉨的不二推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書店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