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蝸牛,又叫褐雲瑪瑙螺,屬於瑪瑙螺科瑪瑙螺屬,在非洲,非洲大蝸牛可以說是超級美食,非洲加納一年可以吃掉1500萬公斤蝸牛,但是非洲大蝸牛入侵中國之後,已經泛濫成災,可是中國吃貨卻不敢吃,這是為什麼呢?
非洲大蝸牛如何入侵中國
非洲大蝸牛是一種陸棲蝸牛,殼略呈紡錘形,這種蝸牛可以長到超過20釐米,目前通過吉尼斯認證的最大陸地蝸牛就是上世紀70年代的一隻非洲大蝸牛記錄標本,從鼻端到尾尖的長度超過39釐米。
非洲大蝸牛進入中國是通過多途徑的,最早是在1931年的時候,它們偷渡來到中國,除了通過輪船、火車、汽車、飛機等運輸工具,也跟隨觀賞植物、苗木、板材、貨櫃、貨物包裝箱進行傳播。
在上個世紀末,因為非洲大蝸牛體型大,肉多,所以一些人就將非洲大蝸牛引入中國養殖,然而一方面供過於求,一方面缺乏有效的養殖控制和環境隔離,這些大蝸牛逃入自然環境中,開始大肆繁衍,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人將非洲大蝸牛當作寵物引入中國,飼養一段時間之後放生野外。
經過近100年的時間,非洲大蝸牛在中國的福建、廣東、廣西、雲南、海南、臺灣等地泛濫成災。之所以會這樣,非洲大蝸牛靠的是能吃、能生。非洲大蝸牛一年能產五六窩卵,身體狀態好的話一次能產五百枚,最糟糕也會有五十多枚保底。
而且非洲大蝸牛屬於雌雄同體(異體交配)。所以即便是行動遲緩,但只要有兩隻蝸牛相遇,就可以繁衍後代。正是靠著這強大的繁殖能力,非洲大蝸牛在中國泛濫成災。
非洲大蝸牛食性廣而雜,幼螺多為腐食性,主要取食動植物殘體、地衣、藻類和真菌,成螺一般取食各種瓜果蔬菜的葉片和各種草本植物以及真菌,飢餓時也可取食紙張和同類屍體,甚至能啃食和消化堅硬的物體。其攝食量很大,每日食量相當於自身重量的十分之一
因為食量大、生長速度快、繁殖力強、壽命長,因而對農作物的危害非常嚴重。其取食的範圍很廣,主要危害農作物、經濟苗木、園林植物等500多種,嚴重影響農業、林業等的發展,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非洲大蝸牛在福建廈門、泉州、漳州等地主要危害園藝作物,造成的損失一般可達15%~30%,嚴重者甚至絕收。如在雲南邊境一帶的馬關、麻慄坡、河口等縣的部分地區,當地長期以來種植的十字花科蔬菜由於非洲大蝸牛危害猖獗而無法種植,只能改種紅薯、芋頭等根塊莖類蔬菜,改變了農業生物和種植制度,破壞了生物多樣性。
中國吃貨為什麼不敢吃
非洲大蝸牛之所以在非洲成為美食,是因為非洲地區貧窮,缺少食物,非洲大蝸牛個大、肉多、富含蛋白質,所以非洲人將它們視作美味。,在非洲集市上,經常可以看到當地人用水桶將蝸牛堆在一起售賣,他們售賣商品的方式非常的原始,一般是是按個賣或是論堆賣的。
儘管焗蝸牛這道菜在中國很盛行,但是通常都是用的法國大蝸牛Helix pomatia或者散斑大蝸牛H. aspersa,那為什麼不用個大肉多的非洲大蝸牛呢?
非洲大蝸牛棲息環境同是各種鼠類頻繁出沒之地,因此在覓食時易攝食感染廣州管圓線蟲鼠類的糞便,從而成為人畜共患的線蟲和吸蟲等病原體(如廣州管圓線蟲(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的中間宿主,可引起人體嗜酸性腦膜炎、結核病,通常隨著螺齡的增長,其感染率和感染度也隨之加重,活動特性也使得其感染率常高於福壽螺和蛞蝓等。
科學家對廣州市非洲大蝸牛感染廣州管圓線蟲情況進行調查,非洲大蝸牛感染率為30.4%;童重錦教授對海南省廣州管圓線蟲中間和終末宿主的感染情況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非洲大蝸牛的感染率為13.46%~30.00%,市場上出售的非洲大蝸牛感染率為28.43%。
而且洲大蝸牛爬行過的蔬菜和水果均可能殘留病原體,其排洩物中容易存在活力旺盛的廣州管圓線蟲幼蟲,為病原物侵人人體創造了較多的傳播途徑。這些幼蟲或病原容易散布於水體中,或侵人人體皮膚的嫩薄處和破損處,或被誤食而引起感染。小孩子免疫力低,不要因為好奇去摸非洲大蝸牛。
其產生的大量排洩物和屍體腐爛散發的臭味均成為環境的汙染源。死亡的非洲大蝸牛還會招引蒼蠅,而蒼蠅又能傳播傷寒桿菌等病菌。
這也是為什麼儘管非洲大蝸牛個大肉多,卻沒有將它發展成為中國美食的原因。
總結
因為危害極大,非洲大蝸牛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其實除了中國之外,非洲大蝸牛在許多國家也泛濫成災,1969年美國佛羅裡達州估計,非洲大蝸牛會造成每年損失1100萬美元。在印度,它達到了嚴重蟲害的狀態,特別是在1946年至47年,它在奧裡薩邦出現流行,對蔬菜作物和稻田造成嚴重的破壞。
如果你在野外碰見了這種大蝸牛,.不要把其當寵物來玩,更不要煮來吃,.做好清潔衛生,可以利用家中的食鹽進行殺滅,蝸牛被撒食鹽後軟體部分會融化成水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