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山西百姓,不論貧富貴賤的小孩子,七歲到十三歲,這七年內須要有四年上學,這就名叫國民教育;凡上過學的人,知識就高了,身體也壯了,為父母的無論如何貧窮,總要使子女上學,是父母對於子女的義務,又名叫義務教育;國家法律定的,人民若不上學,就要罰了還得上學,又名叫強迫教育。
這段話,是當時閻錫山在當上山西省主席後,印在《人民須知》中的一段。它不僅簡單明了的向山西老百姓講解了什麼叫作「義務教育」,而且還以行政強制力倒逼了一把民眾,讓孩子接受教育的法定義務。
但很難想像,這些話會出自大軍閥閻錫山之口。
確實,在那個「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年代裡,閻錫山能將教育看得那麼重,甚至還將「教育」與「服兵役」、「繳稅金」一起並稱為「民國之三大義務」。可見,當時的閻錫山確實是一個有遠見、有智慧的地方官。
閻錫山,字百川、伯川,1883年10月8日出生於山西五臺。他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頗為複雜且極具特色的一個人物。他因自幼受傳統教育,所以可以說儒家思想文化和程朱陸王學說對他影響很深。但他卻又曾赴日本留學,感受過民主思想的風氣,所以,他才會追隨孫中山, 參加了反對清王朝的革命運動。
在辛亥革命之後,閻錫山出任了山西督軍。但是他卻與其他愛擴充軍隊,愛搜刮民財的督軍不同,他擔心的是當時民眾的素質問題。那時的閻錫山,曾說了一句流傳至今的名言,即「今日中國四萬萬人,不及他國二千萬人者,因多數人無知識,一個人抵不住一個人之故。」
這句話,是閻錫山在闡述他要辦的義務教育與國民素質間的關係時,說給百姓聽的。當然,這句話放在現在也同樣受用。而除此之外,閻錫山還特別強調:人民如果文化程度不高,那政治必然由少數人掌控,也將為少數人牟利。
話雖然只有寥寥幾句,但卻是字字誅心。
可是,光有理論知識又有什麼用呢?最重要的還是要將義務教育實行起來。於是,閻錫山便開始推行山西省的義務教育。除了最簡單的印刷含有義務教育的《人民須知》外,閻錫山還做了以下三步:
第一步,便是從基層抓起。
1921年時,閻錫山在下基層視察後曾作了一首名為《十年春出巡對民吟》,詩中有這麼幾句:
國民教育要普及,整理村範尤要急,告爾村眾自動辦,粗治三年便可得。
其實從這幾句詩中也能看出,「整理村範」是閻錫山當時推行教育普及的重中之重。這裡所謂「整理村範」,便是指將義務教育先從最基層的農村抓起,讓大人們知道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並順帶解決孩子們的入學問題。
另外,閻錫山也非常了解教育學,他一度提倡教育要以人為本,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與社會實踐能力。
第二步,便是從官員抓起。
在閻錫山出任山西督軍並推行義務教育之後,他將義務教育綁定到了各級官員的政績裡,並說了「多設幾座學校,就是區長、村長的義務」、「世上萬事都可省錢,唯有出錢教子弟求學不能省」等等。另外,閻錫山為此還專門出臺了《實行義務教育程序》,將分工和責任都明確到了具體部門和官員之中。
據相關文獻記載,在當時的山西所有行政開支中,教育經費所佔的比例最大。比如在1937年時,山西就已經有了55所中學、17所師範學校和6所大學;再比如說,山西從1942年開始,入學率便達到了驚人的百分之八十。
而這些,都是閻錫山一手帶起來的。另外,閻錫山本人也參與了其中,他在自己的家鄉創辦了川至中學設附小,並規定:學校前4年不收學費,且每年給學生發一身校服,一雙鞋子。
當然了,閻錫山辦學校這些錢也是他自己自掏腰包的,並非公家的錢。
第三步,就是從問責抓起。
問責,問的是阻止孩子讀書的人的責。
當時,閻錫山「強迫教育」的力度是空前的,對那些不讓孩子上學的人的處罰是相當嚴厲,而且不僅僅是家長受罰,就連當地當地地方官員也要負連帶責任。
像閻錫山的這種「強迫教育」的做法是不是有一些軍閥的習氣?筆者認為還是有的,但卻是利大於弊。教育到底有多重要?如今社會可見一斑。可以說,沒有受過教育的人,跟這個世界是永遠存在隔閡的。
雖說閻錫山推行義務教育的做法比較強硬,但他還是非常重視學生的教育質量的。
1919年時,閻錫山在山西開辦了山西省立國民師範學校。因這所學校中貧困學生較多,閻錫山擔心那些富家子弟的惡習會帶來不良影響,所以閻錫山便規定即便是家境富裕的學生也應格外節儉,如果查到有人鋪張浪費,便勒令退學。
因為這是一所師範學校,是培養老師的學校,所以閻錫山對這些將來要為人師表的學生也就要更嚴厲一些。
也是因為這些事,胡適還專門寫文評價了閻錫山。胡適說:
閻錫山確有不可及的地方,他決心要辦普及的義務教育,4年的師範不夠養成教員,他就設立速成的國民師範;這還不夠用,他就設更速成的傳習所。義務教育在那貧陋的山西居然先做到了!
確實,像閻錫山這樣一個軍閥頭子,居然在那個內憂外患的混亂年代裡,做到了讓「山西容下了幾十萬張課桌」,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或許,至今還有很多人不知道,不知道閻錫山是在中國搞義務教育的第一人;不知道中國的義務教育始於民國;不知道民國的義務教育始於閻錫山治下的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