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這袋垃圾裝得太少,袋子有點浪費,我給你打3分吧。」
每天早晨7點半,王林珠阿姨都會拎著家裡的易腐垃圾去樓下倒。
阿姨家住餘杭崇賢北秀向陽苑,這是個回遷房小區。
疫情發生後,餘杭區推行的「虎哥回收」家庭幹垃圾回收服務停運,小區居民就把可回收垃圾攢起來,放陽臺存著;每天要倒的易腐垃圾,家家戶戶堅持分類,集中送到黑水虻昆蟲農場生物分解。
沒人收的破爛家裡存,易腐垃圾堅持分類
早晨6點到8點半,傍晚5點到7點半,是向陽苑小區定點投放易腐垃圾的時間。
王阿姨老伴下班晚,經常7點半以後,所以阿姨喜歡第二天大家燒完早飯,下樓倒易腐垃圾。
兒子一家三口就住在對門,吃飯都是在老人家裡解決的。基本上,每天早晨都是滿滿一大包廚餘垃圾。
從春節到現在,易腐垃圾的分類,小區裡從來沒停過。
家裡的紙板箱、瓶瓶罐罐等可回收垃圾,虎哥一直沒上門收過,阿姨都分門別類很整齊地堆在陽臺上。
崇賢街道的老百姓,不管是居民還是村民,都會把易腐垃圾從垃圾袋裡倒出來倒進綠桶,裝垃圾的塑膠袋放入一旁的黃桶。
「我們崇賢的廚餘垃圾,都是送去農場給黑水虻吃掉的,垃圾袋不能丟進綠桶的,我們都知道的。」
說起這種生態的垃圾降解方式,王阿姨挺自豪,覺得這樣垃圾分類很好,過去農村養雞鴨,也養豬,廚餘垃圾都是給它們吃的,那時家裡垃圾反而少,現在住樓房,這些垃圾去農場,一樣能派上用場。
易腐垃圾送去農場給蟲子吃,蟲子餵雞鴨,便便種花草
崇賢街道離半山很近。
老底子這裡是大運河畔盛產蓮藕、茭白、荸薺、慈姑等水生蔬菜的美麗鄉村,如今成了日新月異的城北新城。
大家熟悉的西湖藕粉,是崇賢三家村的傳統土特產,如今崇賢北片還是保留著傳統農業的耕種。
每天早晚兩次,崇賢各大村社的易腐垃圾就會往北面的黑水虻昆蟲農場拉,從春節到現在,農場的工人和努力吃垃圾的蟲子們,一天都沒休息過。
從外觀上看,地裡種著鮮花和蔬菜,魚塘邊散養著雞鴨,就是個普通農場。秘密武器,就藏在農場中間的大棚裡。
雖然是冬天,但到了農場,隔著口罩還是能聞到一陣垃圾味。
大棚裡地上堆著黑乎乎類似泥土的東西,是輕發酵後的易腐垃圾。
農場的師傅帶著手套把「土層」扒開,能看到密密麻麻白色的蠕蟲,它們是黑水虻的幼蟲。
黑水虻其實是一種昆蟲,它的幼蟲在生長過程中,可以靠吃易腐垃圾生長。
這些瘋狂啃食垃圾的蟲子,一邊吃一邊排洩,用消化垃圾實現對垃圾的有效分解。
農場的月季花長勢特別好,竟然已經有花開了,肥料就是黑水虻分解易腐垃圾後的有機肥料。
還有農場雞鴨魚吃的飼料,其實是烘乾的黑水虻蟲幹,長得特別肥壯。
【來源:錢江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