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獨角獸抱團IPO:心比天高 命沒「造車新勢力」好

2021-01-17 新浪科技

來源:創事記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革鼎

來源:錦緞(ID:jinduan006)

2020年尾聲,一眾AI獨角獸集體衝擊IPO,包括依圖科技、雲從科技、雲知聲、雲天勵飛。曠視科技也剛和中信籤了上市輔導協議,算起來,「AI四小龍」就商湯科技還未明顯表露「出關」打算。

2021年,是AI行業「水大、魚多、浪急」的一年:水大,ROI(投資回報率)促使AI普及。魚多,新生代和老司機共舞。浪急,AI新生代可沒造車新勢力命好。

01

水大

自首個AI機器人AphaGo戰勝人類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2016年3月)開啟一輪AI狂潮已五年,見證過幻滅,亦看到涅槃重生的契機。

2016-2017年,中國新創立AI公司峰值數量228家,一級市場投融資峰值數量455次。

蜂擁而上必有泡沫:

1、to VC的ppt公司,率先露餡;

2、商業化擴張不及預期,燒錢不止導致資金鍊斷裂;

3、外部因素抑制,曠視科技受制裁是其中縮影。

其中「2」是主要因素,不僅是中國初創AI公司倒下許多,國外一樣,去年年中做晶片的號稱能與英偉達(NVIDIA)一戰的Wave Computing已申請破產清算。

然而希望總是在絕望中孕育,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2020年起,趨勢變化的草蛇灰線已顯現。

與五年之前相比,AI基礎設施進步顯著。

Huang’s Law(黃仁勳定律),即AI算力逐年翻倍,當真是很給力。

圖1:黃仁勳,來源:網絡

這幾年間AI晶片算力成本不斷下降:TOPS(Tera Operations Per Second每秒可進行一萬億次運算)從千元,到數百元,到200多元(比如2019年上市的「華為Atlas 300 AI」價格為13699元,具備64TOP計算能力,相當於214元/TOP)。進入2020年,AI晶片算力成本已經進入100元級。

不只是算力,算法也提升很快。見下圖,在ImageNet的視覺任務上,EfficientNet模型相比原模型AlexNet,6年效率提高44倍,也就是16個月翻倍。4-16個月翻倍的算法效率,甚至比算力的突破還要快。

圖2:算法效率提升,來源:申萬宏源

算法和算力提升帶來成本降低,不斷的成本降低,疊加AI企業持續累計Know-How(行業秘訣)使產品及服務加速落地,讓AI賦能迎來轉折——企業AI數位化轉型帶來的ROI貢獻變得可觀。

以申萬宏源研究海康威視在商超行業的便利店鮮食缺貨AI應用為例:便利店日營業額1.4萬元,利潤1000元,鮮食利潤佔比40%,採用缺貨AI檢測之後,鮮食周轉率提高100%。攝像頭1000元,AI套裝年1000元,年度ROI(投資回報率)約140%。以海康威視官方提供的AI案例為計算依據,計算客戶採購後ROI大多為50%-150%。

當價格合適,也確實行之有效的帶來資本回報大幅提升,企業/商戶有動力持續的進行AI數位化升級,這是產業升級的關鍵轉折點:

就像光伏平價上網之於隆基股份的意義;

就像微信體系低獲客成本匹配下沉市場低客單價之於拼多多的意義;

就像盲盒軟性賭博改造亞文化特性之於泡泡瑪特的意義。

從國際視角看,我們交易平臺(阿里、拼多多、美團、貝殼等)不弱於美國,但在廣義數字經濟的規模,以及廣義數字經濟佔GDP比重都遠低於美國——這即代表著落後,也代表著巨大的機會,AI行業的巨大機會,也就是我們說的「水大」。

圖3:廣義數字經濟,來源:中金點睛

02

魚多

由於AI公司起步及發展的技術領域(視覺和語音)大同小異,行業布局(智慧城市、金融、零售等)也比較相近。此處不再一個個的介紹它們讓人昏昏欲睡的普遍性,而是談談獨特性。

【1】依圖科技,最無序的擴張

在商湯、曠視、雲從、依圖為代表的AI公司裡,依圖科技覆蓋的技術類別——人臉識別、圖像識別、文本識別——最少,場景——安防、金融、零售、醫療——最少。這在邊際成本低,關鍵要素可重複利用的AI行業裡,打法很另類,很讓人看不懂。

更另類的是,依圖是AI四小龍裡唯一向AI晶片領域擴張的公司,且不是自主研發,而是通過外購——2019年5月支付5000萬元購買熠知電子「求索」晶片51%的智慧財產權及相應收益權。

圖4:求索晶片,來源:依圖科技招股書

這就決定了依圖科技的財務模型很差:2019年人均工資為47.8萬元,人均創收為42萬元,人均工資是人均創收的1.14倍,顯然這是非常不合理的商業行為,使企業長期存續壓力非常大。2017-2020H1,依圖科技營收總計14.7億元,虧損高達72.2億元。

【2】商湯科技,最有潛力的AI新勢力

商湯的AI商業化落地能力很強,在場景中擁有不俗的市佔率,尤其是智慧城市、智能汽車、智慧型手機領域。如果把AI公司發展階段分五級:

1-5億元營收,在一兩個下遊應有落地產生收入,雲知聲、雲天勵飛處於這個階段。5-20億元營收,擁有三四條產品線並逐步形成解決方案,雲從科技、依圖科技處於這個階段。20-50億元營收,在某些細分領域份額領先或在通用領域有較多產品線,申萬宏源預計商湯營收7.5億美元,處於這個階段的極限值。50-150億元營收,在原有行業市場地位較穩固並開始優化成本提升利潤,科大訊飛處於這個階段。150億元以上營收,產品線、解決方案和客戶比較全面,開始布局新的領域,管理全面優化,海康威視處於這個階段。  商湯正追趕科大訊飛這個A股老牌語音AI龍頭,已展現出將其他AI新勢力拉在身後的潛力。

圖5:商湯人工智慧計算平臺,來源:網絡

【3】雲知聲,最被邊緣化的競爭者

雲知聲已經在競爭中被邊緣化了,如果沒有奇遇翻盤的機會很小。

營收絕對值較低的情況下,相對同行來說增速慢。2019年營收2.2億元,yoy+11.5%。其它未掉隊的公司增長都是百分之好幾十、幾百。

當然,如果利潤率非常高,增速慢點也無所謂。但云知聲的利潤情況也是最低的一檔:2019年毛利率僅26.3%,要知道行業平均值在40%-60%。這基本上就是我們之前說的價值毀滅了。

【4】雲從科技,最穩的「國家隊」

雲從科技成立於2015年,創始人周曦是中科院背景,股東裡國有資本參與較多,to G項目的商業化相對來說開展難度更小。雲從50%的研發佔比相對較低,更注重商業化,它在近幾個月額申報IPO企業中有最高的人均創收(48.7萬)。

從財務層面看,雲從三費把控的不錯(2019年大幅虧損是由於13億元的股權激勵),2019年營收增長87%。按照近幾年的財務模型來看,雲從營收能持續增長的話,盈利的希望不小,從各個層面來看它都比較穩。

圖6:雲從科技財務情況,來源:申萬宏源

【5】曠視科技,最時運不佳的AI獨角獸

曠視科技一度領跑市場,據其2019年衝擊港交所上市批文的招股書,2018年:

按收入計,是最大的聚焦AI的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提供商。

佔中國雲端人臉識別60%的市場份額;

超過70%在中國生產的配備身份驗證的安卓手機應用曠視的人臉識別解鎖解決方案。

財務非常漂亮,連續幾年營收翻幾倍增長,2017-2019年分別為0.7億元、3.1億元、14.3億元。2018H1-2019H1營收為3.1億元、9.5億元。同時,毛利率持續走高,從31%一路上升到64.5%。經調整淨利潤基本能打平,盈虧平衡。

圖7:曠視科技財務情況,來源:招股書

然後被制裁了。

最終曠視科技沒能成功登陸港交所。現在一批AI獨角獸都在A股發了招股書,曠視科技才(1月12日)和中信證券籤署上市輔導協議,準備登陸A股。可謂起了個大早,幹了個晚集。

03

浪急

中國廣義數字經濟的水很大,能養出乎很多的大魚。所以市場上形成了一個策略:買包括「四小龍」在內的新生代AI公司,就像這兩年買「理想汽車、蔚來汽車、小鵬汽車」這等造車新勢力,它們都經歷過泡沫破滅,在這新生期的2021年一定很有錢途。

以上策略,可能錯的離譜。

因為AI賦能和新能源汽車這倆行業,差異非常大。

新能源汽車打的是「不對稱戰爭」。

本質而言電動車分控制域和智能座倉域,關於控制域,即獨立ECU到車身、底盤、動力等分域(合併於同一個域的ECU)的控制,到控制網關跨功能連接域、再到最終的「車輛集中(虛擬域控制、減少專屬硬體),這個分布式到域集中到車輛集中的過程中,大家都在求索。

而關於智能座倉域,傳統主機廠很吃虧,網際網路出身的造車新勢力是箇中高手,這是不對稱戰爭緣起,所以造車新勢力能在當前階段的競爭中取得不錯的結果。

AI賦能則不存在不對稱戰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甚至一定程度上「越老越吃香」。

你知道,AI晶片可外部採購,算法在開源基礎上大家去優化,最終效率差異肯定是有的,但不會大到無法彌合,新玩家並沒有與老司機打響「不對稱戰爭」。反而新生代的AI玩家們,對於行業的改造,一部分仍處於「算法→產品→系統→解決方案」靠前的階段。

在簡單的行業應用中,算法+產品即可解決問題。在複雜的行業應用中,系統和解決方案決定最終的實施效果,需要AI廠商具備更豐富的Know-How和系統設計開發經驗。在這一方面,海康這樣的老司機具備明顯的先發優勢,商湯這樣的新玩家也做的很好,但還有大量的新玩家急需補上短板。

所以我們認為對多數AI新玩家們來說,浪很急。海康威視、科大訊飛等老司機環伺左右。

而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隨著開放平臺能力的不斷增強,最終市場會再度整合,T0P5可能佔據60%-70%的市場。一套30元-40萬的法院AI輔助系統,阿里能去做,並且隨著數據累計和解決方案迭代會做的更好,為什麼還要去找其它實力一般廠商去做呢?所以老司機也沒法掉以輕心,網際網路大廠的巨浪也很急。

圖7:馬化騰、馬雲、李彥宏,來源:網絡

當然,不能說大部分新生代AI公司沒機會。你知道,AI公司本質是諮詢公司,本質是出賣智力的。此時此刻號稱掌握Know-How並做出解決方案,往往是在業務單元進行提效升級,只是智力運作的一般階段。高級階段是AI公司引領行業認知,更深入的從組織、業務、戰略層去賦能公司,在此刻的AI行業關鍵窗口期如果能做到這些,更有機會脫穎而出。

相關焦點

  • 2020造車新勢力銷量大漲 威馬漲幅稍遜一籌
    這幾天,造車新勢力相繼公布了2020年12月和全年的銷量數據,頭部陣營中的蔚來、理想汽車和小鵬汽車都取得了非常不錯的增長,但原本也處於頭部陣營的威馬汽車卻掉隊了。雖然去年12月的上險數據還沒有出爐,但其他三家造車新勢力公布的交付量都介於5000-7000臺之間。而威馬去年12月的銷量只有2588輛,即使全部計入上險數,去年中上險數也只有16672臺。也就是說如果以終端銷量衡量,威馬去年的銷量與其他三家新勢力的差距會更大。作為曾經最早實現批量交付的造車新勢力,威馬汽車曾經立下「2019年交付10萬臺」的宏偉目標,然而現實太過殘酷。
  • 百度造車大猜想:能打破國內造車新勢力的格局?
    直到1月11日,百度宣布,和吉利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造車,網際網路人才懂了那次站臺的含義。李彥宏和李書福,一個儒雅平和,一個敢想敢做,他們都想搭上新能源的順風車。更大的背景是,百度深耕智能駕駛8年,至今該業務還沒有為百度帶來足夠可觀的利潤。而曾經放狠話,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佔吉利整體銷量90%以上的吉利,也沒有在新能源造車市場上佔據一席之位。另一邊,造車新勢力們風生水起。
  • 氪金丨造車「三傻」大鬧華爾街,新勢力還是新泡沫?
    圖1:造車新勢力股價表現數據來源:wind,36氪整理股價大漲背後,伴隨著造車新勢力估值水平的提升。造車新勢力的高估值不可持續回到造車新勢力的問題上來。不可否認,電動化和智能化的確是汽車產業未來的大方向。隨著全球環保壓力的與日俱增,電動車替代燃油車將是大勢所趨。而未來隨著新能源汽車整體滲透率的提升,整個行業面臨著巨大的成長空間。
  • 特斯拉從「鯰魚」變成「鯊魚」,造車新勢力或成最大受益者
    特斯拉Model Y大降價,很多人紛紛開始猜測造車新勢力可能頂不住了,其實大可不必擔憂,現在電動汽車市場初啟,存量用戶很少,都是從燃油車轉換過來的,因此特斯拉降價開拓市場規模,對整個電動汽車是件大好事,造車新勢力反而是最大受益者,因為多了一個急先鋒開路。
  • 供應商揭開了這些造車新勢力的老底
    本系列策劃將起底新造車的具體案例、教訓和經驗。 ◆ 「有人已經起飛,有人深陷泥潭」 7月以來,造車新勢力圈子好消息與壞消息並存。蔚來、理想、小鵬作為業內知名的網際網路造車「三兄弟」,這段時間捷報頻傳。
  • 上下夾擊中,腰部造車新勢力還能挺直腰杆嗎?
    短短幾年之間,同場競技的造車新勢力們已經有了雲泥之別。表現好的幾家已經及時地曬出了2020年年終成績單。蔚來43728輛,理想32624輛,小鵬27041輛,威馬22495輛,哪吒15091輛,零跑11391輛。除了這6家,其餘的造車新勢力品牌年銷量均未過萬。剩下有銷量數據可查的已經寥寥。
  • 中金公司:產品差異化是造車新勢力成功範式
    來源:金融界網站 來源:中金公司 目前國內造車新勢力已有三家成功赴美上市,分別為蔚來、理想、小鵬。三家造車新勢力特色鮮明、戰略各異,銷量均有較亮眼表現。
  • 造車新勢力的突飛猛進,對於汽車行業有什麼重要意義?你怎麼看?
    造車新勢力的突飛猛進,對於汽車行業有什麼重要意義?你怎麼看?如今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不管是對於新能源還是燃油版,競爭都比較激烈,尤其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普及、不斷網絡化,汽車製造業由傳統的方式不斷向著新型行產業轉變,比如造車新勢力,它隨著科學技術做出了很多的改變。
  • 威馬EX5門把手一拉就斷,造車新勢力:我信你個鬼啊?!
    遲遲不交付引發不滿造車新勢力的量產交付問題似乎一直都是消費者最大的疑慮,畢竟連特斯拉也曾為產能憂心過。今年9月底,威馬汽車首款車型EX5啟動了交付,但遲遲難交付的情況讓其陷入了投訴風波之中。據悉,在當時的大會上,並沒有真正實現的交付,這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只是一個儀式嘛。
  • ...玩家市值暴漲 「掉隊者」破產清算 造車新勢力奏響「冰與火之歌」
    易觀分析高級分析師覃承萍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出現這一情況與行業今年年初開始的新一輪「大洗牌」有關,造車新勢力已經過了PPT造車的階段,是否實現量產、能否按期交付、市場的銷量反饋等逐漸成為考核重點,跟不上的企業自然會在競爭中淘汰。
  • 上帝讓你死亡,必先讓你瘋狂:造車新勢力誰能真正存活下來
    不難發現,這些造車新勢力中,大部分是以製造新能源汽車為主,而國家大力推廣新能源車也就是這兩年的事。一開始購車有補貼,隨著19年補貼減少,真正支撐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的最後一根稻草,恐怕就是一些城市對燃油車的限牌限行政策了。試想一下,如果主要城市對汽車限購限行政策放開,有多少消費者會選擇為新能源車買單?另外,這些造成新勢力中,大多數是沒有自己造車基因的。拿蔚來和小鵬汽車來說,蔚來汽車是由江淮代工,而小鵬汽車是由海馬工廠代工生產。
  • 小鵬又融資理想快上市,造車新勢力逆勢「回血」
    2020-07-21 19:08:58 來源: 澎湃汽車圈 舉報   在多家新造車公司停工裁員
  • 去年還生龍活虎的國產造車新勢力,今年咋都沒動靜了,實情真丟人
    由於國家對電動汽車沒有大量的提及,產生了許多新車企業,風起雲湧,並且這些新車企業有特別的霸氣叫法,是「造車新勢力」,好像氣勢彩虹一樣,但是現實很殘酷,很多新的汽車企業,因為還沒有生產汽車,已經肚子餓了,到去年為止還活著的國產車的新勢力,今年怎麼樣了?真不好意思。
  • 造車新勢力進入洗牌戰,天際汽車能否登上電動汽車新高度?
    ——本文系《二師兄研究所》第12期這幾年的汽車行業中,造車新勢力各路英雄豪傑,紛紛在各自賽場劍拔弩張。有的,頻頻召開發布會;有的,天天網上打嘴炮;還有的,老喊著要超越特斯拉……說真的,鬧騰得讓人煩。那麼,有沒有一個新勢力,在踏踏實實、本本分分的研究造車呢?
  • 造車新勢力融資大幕開啟 但剩下的機會越來越少
    市場分化加劇受到特斯拉產量和銷量提升的帶動,造車新勢力迎來了空前的融資機遇。美股上市的3家中國電動車企業,2020年全年融資額總計接近127億美元,僅蔚來一家公司去年的募資規模就達到了63億美元。目前在中國電動車市場交付中處於新勢力廠商第一梯隊的威馬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沈暉向第一財經記者確認,今年將在A股科創板IPO。沈暉同時稱,IPO前將不再進行融資。
  • 河南國投收編綠馳 合肥市政府注資蔚來 政府該不該救造車新勢力
    當大多數造車新勢力都面臨資金壓力的車市「寒冬」中,被政府接盤似乎成為它們最好的歸宿,這或許也是融資能力最強的造車新勢力——蔚來汽車馬不停蹄地尋求上海、北京、合肥等有關部門資助的根本原因。不過,政府能不能成為造車新勢力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也很難說。從過去的案例看,一些得到地方政府支持的汽車企業最終也難逃出局的命運。
  • 當新勢力造車站在泡沫之巔
    國內10月的汽車銷量中,國內三大造車新勢力的銷量合計為一萬多輛,而吉利10月份銷量達到了14萬輛。在股市的追捧下,另一種「魔幻現實」交錯上演:特斯拉北京車主事故、蔚來召回汽車等報導屢見不鮮。正如許多人的吐槽所指,新勢力造車如火如荼,但是在路上卻難得見到幾輛。
  • 何小鵬:今年大概有數家科技企業會成為造車新勢力
    1月11日,小鵬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何小鵬在微博表示:據我了解今年大概有數家科技企業可能會成為不同模式的造車新勢力,這對智能汽車市場和新的移動生態真正的到來,會產生非常正面的加速影響。何小鵬並未透露有哪些潛在科技企業有意進軍新能源汽車行業。在何小鵬發布微博的當天早些時候,百度宣布正式組建一家智能汽車公司,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
  • 風口已過,這3家造車新勢力按下暫停鍵,下一個是誰?
    到2020年,有車賣的只有蔚來、理想、小鵬、威馬等8家。在如今新勢力戰場,留下的前景也不明確,而消失的更是徹底結束。2021年,特斯拉開打「價格戰」,傳統豪門紛紛入局,自主品牌的淘汰賽會進一步提速,誰能笑到最後?2020年,受疫情「黑天鵝」的衝擊,汽車行業同樣不能倖免。
  • 特斯拉「降價」十小時收穫十萬訂單 造車新勢力幹不過 五菱也幹不過
    多年前就曾傳言特斯拉將會採用「一體鑄造法」,此後馬斯克也確認了這個消息,雖然現在還沒有實現馬斯克當時說的整個車身由70個零件縮減至1個零件,但是特斯拉Model Y已經做到了整塊後車底由2個零件組成,馬斯克的設想正一步一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