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是中華第五王朝——漢朝的實際開創者,也是西漢、東漢、季漢(存疑)諸代皇帝的直系祖先,他以及他的後裔,統治了中華大地超過四百年的時間,炎黃子孫中「漢族」的民族稱謂,也來源於他所創立的王朝國號,從這一點上來說,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是我們中華疆域凝聚成型、中華文化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屹立東方大地數千年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冬,劉邦出生於魏國沛郡豐邑中陽裡(今江蘇豐縣)。其父是豐邑普通農民太公劉煓,其祖父是豐邑鄉老劉仁,其曾祖是魏國大夫劉清。劉邦是劉太公第三子,初名「劉季」。
魏國劉姓始於帝堯,帝堯後裔源明被賜姓祈,封至劉邑(河北唐縣),所以他的後代中有一支就以「劉」為氏,即祈姓劉氏。在夏後孔甲時期,劉氏中有名「劉累」者為孔甲養龍(實際可能是養鱷魚)有功,孔甲封其為御龍氏,代行豕韋國國君。此後歷經商、周更替,御龍氏改稱豕韋氏、唐杜氏,國名改為「杜國」。
到周宣王時期(前800年左右),杜國國君杜伯被周宣王所殺,杜國滅國,其子隰叔逃奔晉國,成為晉國大夫,被授命為士師(晉國秋官司寇下屬官吏,處理禁令、斷案、獄訟等事務),從此隰叔的後代改氏為「士」。
周襄王三十二年(前620年),隰叔的曾孫、晉國大夫士會與執政趙盾共同準備擁立在秦國的公子雍回國繼承去世的晉襄公所遺下的君位,趙盾遣士會先期出發去秦國迎請公子雍。可是士會出發後,晉襄公遺孀穆嬴每天抱著年幼的太子夷皋在朝堂上哭訴,聲言太子無罪,不應廢立,還親自上門到趙盾家中向他叩頭。趙盾和諸大夫們心中慚愧,又害怕穆嬴達不到目的會鼓動背後的公族勢力發動政變,於是背棄了原定的迎立公子雍的計劃,改立太子夷皋為國君,並發兵抵禦秦國護送公子雍回國繼位的軍隊。士會因此不能返回晉國,被迫流亡到秦國。
周頃王四年(前615年),作為客卿的士會為秦康公出謀劃策,致使晉軍在河曲之戰中被秦軍挫敗。因為擔心秦國會從此重用足智多謀、文武兼備的士會,晉國執政趙盾用計誆騙秦康公,把士會接回了晉國。起初士會不肯回國,直到秦康公對黃河發誓,絕不為難士會留在秦國的家眷後,士會這才安心返回晉國,重新成為晉國大夫。
此後士會在晉國參與朝政、多行教化,先後任上軍將、太傅、中軍元帥(即執政),被賜封於範邑,成為晉國上卿之一。士會在晉國的後裔,就是後世晉國六卿中的「範氏」,他留在秦國沒有跟隨其回歸晉國的後裔,則改為先祖「劉累」的「劉氏」。士會留在秦國的後代劉氏,就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的直系祖先。
三百多年後的戰國中後期,秦國和魏國交戰中,秦國劉氏子弟劉某在和魏國作戰中被俘獲,從此改在魏國出仕。周顯王三十年(前339年),魏國劉氏誕育了的一個嬰兒,長大後成為魏國大夫,這就是劉邦的曾祖父劉清。
戰國後期,各國之間往來攻伐,戰亂頻繁,魏國國都大梁位於四戰之地,很是不安全,出仕於魏國的劉清早就想搬離大梁,但終其一生都沒有實現。直到他的兒子劉仁的時候,才因為沒有出仕,身份簡單平常,才終於實現離開大梁的目的,把家搬到遠離大梁的豐邑,在此定居下來。周赧王三十三年(前282年),劉仁在豐邑生子劉煓,這即是後來的劉太公,也是劉邦的父親。
在劉太公定居豐邑時期,劉氏已經完完全全成為平民,從事農業生產,和當初「士氏」、「範氏」、「秦國劉氏」等等老祖宗們的貴族身份一點都不搭界了,所以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劉邦出生時,就是一個平民身份、農家子弟,再是普通平常不過,《漢書》中記載的「昭靈後(劉邦之母)於水塘閉目小憩,遇蛟龍蟠於身,感孕而生高帝」之事,自然是牽強附會、後人瞎扯、阿諛奉承罷了。劉邦(當時還叫劉季)四十歲時,還是一個遊手好閒、不事生產、整日和狐朋狗友鬼混的「無賴子」,因此被父母斥責、兄弟嫌棄,還被大嫂故意「刮羹」羞辱,人生可以說失敗極了。
直到四十多歲後,平凡甚至有些流氓習氣的農家子劉季,才以性格中「寬厚仁愛,開朗爽快、不拘小節」的另一面得以結交豐邑地方吏員、從而擔任沛縣泗水亭長,之後,又在機緣巧合下迎娶了沛縣地方名人呂公的女兒呂雉(就是後來的呂太后),生下了一兒一女,生活可以說走上了正路,穩定圓滿,如果不是後來的亂世,也許劉季就這樣在平淡無聞中默默走完一生,沒有之後的那些激蕩人生,中華大地後來也不會有威名赫赫的「大漢王朝」了。
可是歷史進程風雲變幻、動蕩時勢造就諸多英雄,自秦二世三年(前209年)十月起,當年的泗水亭長劉季參與到秦末起義中來,被沛縣的好友蕭何、曹參、周勃、灌嬰、樊噲等推舉為「沛公」,帶領豐沛子弟起兵反秦。劉季順從民意,設立祭壇,立赤旗為幟,自稱赤帝之子,並改名劉邦,正式舉兵。
起兵後,劉邦很快聯絡到同樣起兵反秦的楚國貴族項梁,跟從其共同擁立舊楚國王族後裔熊心為楚王,號楚懷王。楚王封劉邦為武安侯,碭郡長,使得劉邦成為了反秦義軍中的主要首領之一。
之後,劉邦一路徵伐,歷經戰陣,在項梁陣亡後和其侄子項羽聯手,繼續向秦軍進攻。說實力使然也好、說運氣逆天也好,總之隨後的戰爭裡劉邦是反秦義軍首領中第一個攻入關中者,秦三世子嬰白馬素服出降劉邦,秦朝滅亡。這時候是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九月。劉邦稱帝後,史書以漢紀年,追稱這一年為漢元年(前206年)十月。(秦及漢早中期曆法以十月為歲首,秦二世三年九月緊接漢元年十月)。
滅秦後,義軍首領中實力最強的項羽隨著進入關中鹹陽,燒阿房宮、殺秦王子嬰,並設「鴻門宴」,幾乎將滅秦的首功之人劉邦殺死。幸好在張良、樊噲、項伯等人的力保下,劉邦才得以脫身,從此,劉、項成仇。
此後項羽以楚懷王的名義加封諸路義軍首領,把他們分封到各地為王,其中劉邦被封為漢王,領有巴、蜀、漢中等地四十一縣,都南鄭(今陝西南鄭)。漢元年(前206年)四月,劉邦率部屬進入漢中、並燒毀棧道,以示無意東出,項羽因此被麻痺,返軍討伐叛亂的齊王田榮。
漢二年(前205年)十一月,經過精心準備,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率軍出兵漢中,平定三秦,正式宣布要和項羽爭奪天下,從而拉開了為時四年的「楚漢戰爭」序幕。
自漢二年(前205年)十一月、至漢五年(前202年)一月,楚漢之間歷經多次大戰,劉邦獲得了最後的勝利,在「垓下之戰」中全殲項羽的楚軍主力,項羽本人在烏江(安徽省和縣)自刎,劉邦統一天下。
漢五年(前202年)二月,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今山東曹縣)之陽築壇舉行登基大典,正式稱帝,定國號為漢,冊立呂雉為皇后,以嫡子劉盈為皇太子。初時定都洛陽,後在鹹陽以東修築新都,取長治久安之意,命名為長安(陝西西安)。這一年,就是大漢王朝肇基之始,劉邦即漢朝開國之君——太祖高皇帝。
漢十二年(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半生戎馬、開創了一個龐大帝國的高皇帝劉邦在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亂半年後,因戰傷發作、引發疾病,駕崩於長安長樂宮,年六十二,葬於長陵。皇太子劉盈繼位後,追諡父親為高皇帝,上廟號太祖。
之後,漢朝皇位先後在孝惠帝劉盈、前少帝劉弘、後少帝劉恭、孝文帝劉恆之間傳襲。文帝前元年(前179年)正月,剛剛即位的孝文帝下詔,冊立在世的長子劉啟為皇太子,宣示天下,以穩定大漢社稷。
文帝前十二年(前168年),皇太子劉啟某一次酒後來了興致,想要召寵妾程姬前來侍寢,不巧的是程姬恰好月事來臨,不能侍寢。於是她趁皇太子酒醉酣睡、不能分辨之際,把侍候自己的侍女唐兒梳妝打扮一番後送到皇太子安歇的殿內,代替自己侍寢。劉啟酒後迷迷糊糊,分不清誰是誰,稀裡糊塗就和唐兒同房,第二天醒了之後才發現不是程姬,而是一個普通的侍女。不過堂堂大漢皇太子,臨幸了自己寵姬宮中的侍女,小事一樁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於是劉啟順勢把唐兒收入後宮,稱其為唐姬。
誰也沒料到的是:僅僅一次侍寢,唐姬居然就懷上了皇太子的孩子,第二年(文帝前十三年、前167年)便誕育一子,這也是皇太子劉啟的第六個兒子,劉啟為這個庶子取名為劉發。唐姬本不是劉啟自己選擇的侍妾,只不過是代替程姬侍寢一次而已,雖然為自己誕育了兒子,其實對她也沒有多少恩寵,而劉發這個意外到來的兒子劉啟也不是很受重視,因此,唐姬母子的宮中生活極為平常,按照制度享受待遇而已。
幼年時,劉發得不到多少父愛,幾乎都是待在母親唐姬居住的別宮中、依附母親生活。文帝後七年(前157年),劉發的祖父、孝文帝劉恆駕崩,父親皇太子劉啟繼位,成為大漢第六代皇帝——孝景帝,劉發也地位上升一級,從皇孫升為皇子。
景帝前二年(前155年),孝景帝分封諸成年皇子為諸侯王,其中十三歲的劉發因為母親出身低微、自己才能平常、平時也不受父皇重視,所以沒有得到中原或者東部富庶之地作為封國,而是被冊立為長沙王,以南方地勢低矮卑溼、國土狹窄偏僻的長沙郡(指當時而言)為封國。冊立為諸侯王后,劉發依依不捨地告別了母親唐姬,獨自前往封國長沙,從此久居此地,成為了長沙國劉氏宗族的始祖。
因為封國狹窄、地方偏僻,所以劉發自來到長沙國後就對此不很滿意,一直想向父親孝景帝提出移藩或者增封的請求,但是由於年紀幼小、又不太受重視,所以心裡忐忑,多年都不敢上奏父皇。景帝後二年(前142年),孝景帝四十五歲壽辰,下詔出外就封的諸子回長安為自己祝壽,劉發與諸兄弟們回到長安,為父皇慶賀壽辰。因此,劉發得到了機會,總算可以趁機向孝景帝提出增封的要求了。
孝景帝壽宴上,劉發的兄弟們按制度依次下場,為父皇起舞以示祝壽。但在輪到劉發下場後,卻與諸王都大大不同,沒有器宇軒昂、大氣磅礴的舞步,而是「張短袖、小舉手」,縮頭縮腦,動作既彆扭又滑稽。在場的皇子諸王們見劉發這個樣子,不由得哈哈大笑、紛紛出言挖苦他。
孝景帝也覺得很奇怪,於是問劉發怎麼回事。劉發等的就是父皇的詢問,於是立即俯首叩頭,不慌不忙地回答說:「臣國小地狹,不足以迴旋。」孝景帝聽見兒子這滑稽的回答,頓時大笑不止,覺得庶子還是很機靈的嘛,用這種委婉幽默的方式提醒自己加封於他。同時,孝景帝也想起來當年把他封到南方偏僻的長沙國,確實有些慢待這個老實兒子了。
於是,孝景帝當場下詔,增武陵、零陵、桂陽三郡(都是長沙國附近的郡)為長沙王劉發封國,以「利王迴旋」。這件事情,體現出了劉發的幽默機智、伶俐乖巧,他的長沙國也因此擴展數倍,達到了現代湖南省的絕大部分版圖,成為西漢中期,雄踞大漢南方疆域的諸侯王大國。
孝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當了二十六年長沙王的劉發在長沙國都臨湘(今湖南長沙)薨逝,年三十八。遠在長安的孝武帝劉徹得到六兄去世的消息後,下詔慰問其家眷,並給劉發上諡號「定」,稱為「長沙定王」。
劉發就任長沙王二十六年,政事文治並不顯赫,但是他因為思念母親唐姬而修築於國都內的「望母臺」,卻是當時臨湘城內最為顯著的建築,高大雄偉、遠近聞名。劉發諡號為「長沙定王」,所以這座高臺在後世就被稱為「定王臺」,至今遺址在長沙城內尚有跡可尋。
劉發共有十六個兒子,其中第十三子劉買在元朔五年(前124年)被孝武帝冊立為舂陵侯,於長沙國零陵郡泠道縣舂陵鄉(今湖南省寧遠縣柏家坪鎮)建舂陵侯國,自長沙遷居於此,開創舂陵劉氏,劉買就是第一代舂陵侯。
初元四年(前47年),劉買的孫子、第三代舂陵侯劉仁上書孝元帝,述說舂陵國地勢低溼寒冷、瘴疫多發的不利情況,請求移封中原平整乾燥之地。孝元帝劉奭批准了族叔的請求,以南陽郡蔡陽縣白水鄉(今湖北棗陽市吳店鎮)為新舂陵侯國,命劉仁率舂陵侯國大部分宗族子弟北遷至此,重新立國。舂陵國北遷後,依舊有一部分舂陵子弟留居零陵郡泠道縣舂陵鄉舊居,守護第一代舂陵侯劉買、第二代舂陵侯劉雄渠的陵墓。舂陵劉氏從此分為兩支。
第一代舂陵侯劉買(舂陵節侯)去世後,由其長子劉雄渠承襲侯國,成為第二代舂陵侯(舂陵戴侯)。而劉買的次子劉外則沒有了宗室爵位,出仕為官,後來擔任了鬱林(廣西貴港)太守。
劉外之子劉回,跟隨堂兄、第三代舂陵侯劉仁(舂陵孝侯)北遷至南陽郡蔡陽縣白水鄉後,以帝系五服之內宗親的身份(劉回是舂陵節侯劉買之孫、長沙定王劉發曾孫、孝景帝五世玄孫,剛好是帝系以下五服之內,屬於漢室宗親最遠一層)被朝廷選中,擔任了鉅鹿(今河北巨鹿)都尉一職。
劉回生子三人,長子劉欽、次子劉良、三子劉歙。劉欽兄弟已經出了帝系五服(劉欽是舂陵節侯劉買曾孫、長沙定王劉發玄孫、孝景帝六世孫,和帝系相隔六代),按照漢宗室制度,帝系五服之外,均不計入宗室,所以從劉欽開始,這一支舂陵劉氏已經是平民身份了。
劉欽成年後,迎娶了南陽大族樊氏之女樊嫻都為妻,先後生下長子劉縯、次子劉仲。孝哀帝初年(大約前7年左右),劉欽被地方官府舉薦,出任陳留郡濟陽縣(今河南蘭考)縣令。
建平元年十二月初六(陽曆是前5年1月15日),濟陽令劉欽之妻樊嫻都在濟陽縣衙後宅誕育了劉欽的第三子。按照史書記載,嬰兒出生時沒有點燈,但是房間內一片赤光,明亮無比,劉欽因此請教佔卜之人。卜卦後,得到了:「此吉兆也,貴不可言!」的回答。
第二年初,濟陽縣衙官署前本來是擺放盆景的地方突然長出粟米,共有三株,每株一莖九穗,比普通的粟米要長出尺有餘,人稱「嘉禾」。嘉禾為秀,於是劉欽便以此吉兆,為第三子取名為「劉秀」。
元始三年(3年),已調任南頓(今河南項城)縣令的劉欽在任上去世,九歲的劉秀與兄弟們隨母親返回南陽,先後依附叔父劉良、舅父樊宏等人生活,並開始從事農業生產,順便讀書學習。
初始元年十二月(陽曆是9年1月),漢室外戚王莽自「假皇帝」、「安漢公」再進一步,一手操控了「禪讓大典」,從年幼的皇太子劉嬰手中奪取漢室江山,自立為帝,建立「新朝」,改元始建國。劉氏漢家天下至此中斷傳承。
王莽篡位稱帝後,採取了一系列「復古」措施,史稱「王莽改制」 ,其中有利有弊,而弊多利少。因其盲目崇古,不切實際地推行各種復古政策,致使上至地方豪強、下及平民百姓的利益都被損害極深。同時新莽統治時期全國水、旱天災不斷、中原赤地千裡、哀鴻遍野,百姓死於非命者不計其數,人心思漢情況越來越明顯。
悲慘的生活使民間民怨沸騰,貧苦百姓們為了活下去不得不鋌而走險,紛紛揭竿而起。至新莽天鳳年間(約14-19年),天下四處興起了反對王莽統治的義軍,其中以赤眉、綠林、銅馬等軍最為強大。同時,大批地方豪強地主也乘勢開始舉兵反抗新朝,王莽統治已經搖搖欲墜,新莽王朝處於海內分崩,天下大亂的境地。
此時的劉縯、劉秀兄弟,名義上是漢家皇室後裔,其實已經是平民百姓,遠支庶宗。劉縯為人豪氣、不事家業,在天下大亂的局面中四處結交豪傑,欲趁亂起兵,以圖大事。劉秀則為人「多有權略」,處事謹慎,旁觀亂世多年以後,經深思熟慮,眼見新莽統治即將崩潰,才最終決定起兵謀取功業。
新莽地皇三年(22年)十月,劉秀自宛城起兵,十一月,劉縯在舂陵故地南陽郡蔡陽縣起兵,兄弟倆匯集舂陵劉氏宗族子弟及南陽郡豪傑,合兵一處,明確打出「復高帝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正式舉兵反莽,當時的人們稱劉氏兄弟的軍隊為「舂陵軍」。舂陵軍先後聯合新市、平林、下江三家義軍,大破前來鎮壓義軍的新莽軍,擴大了自己的實力和影響力。於是聯軍準備建立政權、推選出皇帝,以便統一指揮,最終消滅新莽。
原本劉縯因為能力突出、戰功赫赫、又為漢室宗親而深孚人望,所以很有機會成為新皇帝人選。但劉縯性格太過於豪邁,張揚霸氣,和舂陵軍聯合一處的綠林軍將領怕他稱帝後大權獨攬,綠林軍的勢力會被打壓削弱,於是抵制推選劉縯為皇帝,並通過一系列利益交換、得到各方勢力同意後,把同樣出身舂陵宗族、個性優柔懦弱、迂腐而沒有大野心的劉玄(第二代舂陵侯劉雄渠曾孫,劉縯、劉秀的族兄弟)推舉為皇帝人選。
地皇四年(23年)二月初一,劉玄在淯水(今南陽白河城南淯水)之濱被推舉為帝,登壇祭天,正式即皇帝位,復國號漢,改元更始,即玄漢更始帝。劉縯只得到更始政權大司徒之位,劉秀更是只擔任了太常偏將軍一職。
新莽地皇四年、漢更始元年(23年)六月,劉秀自陽關(今河南禹州)率步騎萬餘人馳援被新莽大軍重重包圍的昆陽(今河南葉縣),首戰就親率精銳千人為前鋒,猛衝敵陣,斬殺新莽軍上千人,使得漢軍士氣大振。
隨後,劉秀以三千人為奇兵,迂迴側後,偷渡昆水(今葉縣輝河),向新莽主將王邑的大營發起猛攻。王邑和副將王尋率萬人出戰,又被劉秀大敗,王尋戰死,王邑敗逃回營,新莽諸將均不敢出戰,只得固守營壘。昆陽守軍見城外援軍得勝,於是乘勢開城出擊,和劉秀援軍合兵一處攻擊新莽軍。
新莽軍遭遇前後夾擊,軍心大亂,紛紛奪營逃竄,混亂中互相踐踏,死傷慘重,敗軍涉水時又被淹死無數,致使昆陽城外屍橫遍野,滍水為之不流。就這樣,號稱百萬的新莽討伐大軍全部覆滅於昆陽城下,天下為之震動,新莽政權由此土崩瓦解。至更始元年(23年)九月,漢軍攻入關中,長安市民乘勢起義,攻擊皇宮,王莽在一片混戰之中被殺死在漸臺,新朝覆滅。
劉秀昆陽大捷前後,劉縯也順利拿下宛城,更始元年(23年)六月,更始帝遷都宛城,以此為玄漢政權臨時都城。此時,劉氏兄弟在更始政權之中威名遠揚,其他任何將領都不能夠和他們相比。
在劉縯、劉秀兄弟的軍功震動天下同時,更始帝及王匡、張卬、朱鮪等玄漢諸將領愈發覺得劉縯兄弟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早晚有一天會以軍功取代自己這個利益集團,另建政權。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當年反對劉縯為帝的諸人將會遭到嚴酷打擊,乃至喪命。
於是,更始帝開始日夜策劃,預備除去劉縯兄弟。此時昆陽大捷已經結束,新莽覆滅在即,為了不讓劉縯兄弟再立下破長安、消滅新莽的大功,更始帝決定儘快下手誅殺劉縯,消除隱患。
更始元年(23年)七月,更始帝藉口劉縯的心腹愛將、舂陵子弟劉稷抗命不尊,突然率數千士卒來到劉縯的駐軍之地,宣布劉稷犯上作亂,收系下獄,並下令斬首示眾。劉縯力保愛將,上前和更始帝劉玄據理力爭,言辭猶為激烈。
隨更始帝前來的玄漢將領、更始帝的心腹李軼和朱鮪趁機「建議」更始帝:劉縯大逆不道、頂撞皇帝,而且有聚兵作亂之兆,應立即逮捕下獄,嚴加處置。於是更始帝「順應諸卿之意」,下令將劉縯一併收捕下獄。
劉縯猝不及防之下,被蜂擁而至的士卒擒拿下獄。然後更始帝宣布劉縯、劉稷結黨作亂,圖謀不軌,就地誅殺,以儆效尤,劉縯因此被害。這時,距離劉秀昆陽大捷、劉縯收復宛城,為漢軍立下大功之日還不到一個月。劉縯遇害時,年三十九歲。
劉秀當時還在昆陽城中,猛然聽聞兄長劉縯被殺害時,簡直如五雷轟頂,悲痛欲絕。但是劉秀為人極度「警惕善忍」,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和殺害,以待將來復仇,他忍辱負重,在人前神色如常,並立即返回宛城向更始帝謝罪,聲稱兄長犯罪,自己也有過失,同時和劉縯的部下絕不私下接觸。更始帝一來因為新莽尚未徹底消滅,不便再殺害劉秀;二來劉秀姿態如此謙卑恭敬,致使更始帝自己都有些慚愧和不好意思。於是,更始帝沒有追究劉秀,並授命他為行大司馬,封武信侯。劉秀在遭受如此大變之時,能夠處變不驚、忍常人所不能忍之痛,更加彰顯其隱忍負重、韜光養晦、以圖後來的堅韌本色。
更始元年(23年)十月,新莽滅亡後,更始帝遷都長安,以劉秀行大司馬事,前往河北鎮撫當地州郡豪傑,使他們歸順玄漢。劉秀在下屬眾員的協助下,攻破邯鄲,擊殺河北割據勢力首領王郎,壯大了自己的實力,在河北的影響力日益增加。更始帝劉玄開始不安,加封劉秀為蕭王,讓他交出軍隊返回長安就職。
劉秀羽翼已成,勢力壯大,自然不會從命返回長安,並派部將把更始政權前來接管河北的官吏一一暗中斬殺,收編其所部兵馬。至此,劉秀和更始帝劉玄決裂。
更始三年、建武元年(25年)六月,劉秀在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臺柏鄉縣)千秋亭祭天稱帝,即皇帝位,建元建武,沒有更立「蕭」、或者「舂陵」等號為政權名稱,而是繼續使用「漢」為國號。劉秀,就是「中興漢室」的東漢開國皇帝——漢世祖光武皇帝。
十二年後,建武十二年(36年),光武帝已經先後消滅赤眉政權(並假其手消滅更始政權)、漢宗室梁王劉永政權、其他割據勢力齊王張步、海西王董憲、朔寧王隗囂、隗純、成家皇帝公孫述等,終於統一了全國、克定天下,結束自新莽末年以來四分五裂的局面,中華大地再次歸於一統。
劉秀身後的廟號是世祖,諡號為光武皇帝。而兩漢諸帝中,只有西漢開國皇帝——太祖高皇帝劉邦、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因為是開國和中興之主,所以廟號用「祖」、諡號不加「孝」字,從這之中,可以看出世祖光武皇帝劉秀的德業之隆、功績之高!
通過之上這些絮絮叨叨、繁瑣細緻的歷史資料和故事,可以得出最終的結論,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和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之間是什麼關係:劉秀,是劉邦的九世孫,劉邦的曾孫長沙定王劉發,是劉秀的五世祖。反過來說,劉邦,是劉秀的八世祖,劉秀的高祖父舂陵節侯劉買,是劉邦的玄孫。
也就是:劉邦是劉秀高祖父的高祖父,劉秀是劉邦玄孫的玄孫。(傳統行輩世序中,自上而下計算,是不計開始之祖本身這一輩,所以從劉邦到劉秀,是稱八世祖。而自下往上計算,是要計最低輩分者本身這一輩,所以從劉秀到劉邦,是稱九世孫。)如果對兩漢帝系情況不是很清楚的話,這裡可以借用明清皇帝之間的關係來代指,劉邦和劉秀之間的血脈關係,就好比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和明穆宗隆慶帝朱載坖、或者清太祖天命帝努爾哈赤和清文宗鹹豐帝奕詝之間的關係。這樣比喻,你是否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