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比較嚴重的感冒,或者要注射疫苗時,醫生通常都會給小朋友輸液或打針,幫助他們抵抗病毒或細菌。
很多小朋友在打針都會有這樣的經歷:醫生給自己的手臂擦碘酒,這時會有涼涼的感覺。接著,醫生取出針管,從小瓶子內吸取藥物。然後,他們會把針管裡的藥物排出一點點,最後……肯定很疼了!
不過,小朋友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醫生在打針前要放掉針管裡的一點「水」?而且在「放水」時,常常是針頭朝上,如果注射的疫苗很貴,這樣不是會造成浪費嗎?還是說只是為了給小孩子發出一個信號,類似「嗯,我要準備打針了,你準備好在恰當的時間點哭啊,注意別搶拍了」?
當然不是,打針前「放水」是醫護人員必須記住的知識,這是為了把針管裡的空氣排出去,避免空氣進入血管。血液運輸在全身是循環進行的,強大的心臟不斷跳動就是為了給血液運輸提供持續動力。人體的血管可以簡單地分成動脈、靜脈,動脈負責把血液從心臟帶到全身各處,給身體各處帶去氧氣和能量;氧氣和能量用完後,血液就從靜脈來到肺部。
打針時,往往是往靜脈裡注射藥物。當少量空氣進入靜脈時,後果還不算嚴重,部分人甚至不會感覺到,因為小氣泡會隨著血液循環到達肺部後就停在那裡,不會繼續亂竄搗亂,雖然它可能會在回到肺部的途中造成小型「堵塞」事件,而這時會產生淤血。
但是,如果進入靜脈的空氣比較多,堵在了你的心臟,這時血液流動受阻,你的身體內就會發生了大堵車」事件,你的身體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在最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會有生命危險。
假如,空氣進入了動脈,由於動脈與心臟緊密相關,因此你的小心臟會受到嚴重影響。空氣進入靜脈時引起的是「堵車」,而進入動脈時就像是,空氣進入了遊戲的終極關卡,直接對人體的boss(心臟)開火,進入的空氣越多,boss被打敗的可能性越大,而足夠多的空氣往往會一秒KO掉心臟……後果你知道是什麼了吧?
所以,下次注射疫苗或者輸液時,當看到醫生「放水」動作時,你就會知道,他們這是為了保證病人的生命安全。(周盈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