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中的肖兔
兔走烏飛,時光飛逝。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生肖之兔始終佔有著重要的位置,其強大的生命力也始終影響著人們的意識與觀念,從而形成了許多源遠流長的文化現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到處留有生肖之兔的影子。早在中國封建社會之初的商代,人們就通過對兔的觀察了解,創造了兔的象形字,後來逐漸發展演變成了今天的「兔」字。漢字中有不少都與兔有關,如免、娩、冤、逸等。
免的原義是「兔逃逸」,《說文解字兔部》註:「兔不獲於人,則謂之免。」後來經過引申,凡躲過、避開了災難等不利的事都可以稱為「免」。
「娩」字原初是指兔的生育,《爾雅釋獸》上說「兔子曰娩」,後來經過發展才用「分娩」來專指人的生育。可見,在人出生之初,就遇到了一種與兔相關的文化現象,而且每過十二年都要遇到一個兔年,屬兔的人更是終身與兔生肖相伴了。
人們有時會對自己遇到的某些事情感到冤屈,「冤」字以「兔」為主要部分,說到「冤」,就需要談談「冤」與「兔」的關係。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將「冤」解釋為:「冤,屈也,從兔從冖,兔在冖下不得走,益屈折也。」「冖」是「覆蓋」
的意思,如此看來,「冤」的本意是指被罩住的兔子,不能自由奔走、自由行動,又由被覆蓋住的兔聯繫到人,於是就有了某人某事「冤枉」的說法。
「逸」字「從,從兔」。原意是「兔謾訑善逃失也」,有放縱、快速等意思,由放縱又產生了安樂、閒而不勞等含義,今天我們常用的「安逸」一詞,就有這層意思。
中國與兔有關的成語典故也很多:守株待兔、兔死狗烹、狡兔三窟、兔死狐悲、動如脫兔、龜毛兔角、兔起鶻落,等等。成語「狡兔三窟」用狡猾的兔子有多處洞穴來比喻人要多些掩蔽措施和應變辦法,用以保護自己。它來自《戰國策》的名篇《馮諼客孟嘗君》。齊國國相孟嘗君門下有個食客名叫馮諼,被孟嘗君派往薛地收債。馮諼問孟嘗君,收債之後買些什麼東西回來?主人答道:「你看我缺少什麼就買什麼好了。」馮諼到了薛地,看到欠債者都是貧苦莊戶,立即以孟嘗君名義宣布債款一筆勾銷,將各戶的債務契約燒掉了。孟嘗君見到馮諼後,問他給自己買了什麼,馮諼說:「你財寶馬匹美女應有盡有,我只替你買了『仁義』回來。」當孟嘗君知道事情原委後,又氣又怒,但是已無法挽回,十分無奈。後來,齊國國君廢除了孟嘗君相位,他只好退居薛地生活。薛地百姓聽說孟嘗君來此的消息,扶老攜幼走出數十裡路去夾道歡迎孟嘗君。此時他才恍然大悟,馮諼為他買的仁義價值所在,連連感謝馮諼。馮諼說:「狡兔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意思是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險,你只有一處安身之所,不能高枕無憂啊!
除了成語典故之外,兔居月宮、玉兔搗藥等與兔有關的神話傳說也都一代代流傳下來。在中國古典戲劇中,也有兔的角色。12世紀的江南流行四大南戲,其中與月亮和兔子有關的就有兩齣:《拜月亭》、《白兔記》。《拜月亭》正是拜月習俗為戲線的愛情故事;《白兔記》則是由一隻白兔引出了一個家庭大團圓。《白兔記》劇取材於民間傳說:劉知遠家貧,外出投軍,妻李三娘在嫌貧愛富的娘家受盡歧視和折磨,生下一子託人送往劉知遠處撫養。十餘年後,劉已顯貴,其子射獵,追蹤一白兔而得見李三娘,於是苦盡甘來,一家團圓。
中國長時期以來都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所以先人們對於兔的感情態度很少有經濟方面的因素在裡面。生活中人們對於兔活潑、可愛的形象的喜歡,以及對於兔的膽小、豁嘴等的討厭,只是出於兔的外表與習性的考慮,還有與人們內心已有觀念的符合度。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人們對於生肖之兔的好惡主要是由兔所代表的象徵意義來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