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現在網絡上有一種流行的觀點:減肥要少吃多餐,因為這可以改善基礎代謝,從而幫助我們更快減肥。許多人嚴格按照這個方法進食,必須每隔3小時進食一次,每天要吃5-6次,少吃一次就會感覺到肌肉流失。但這一觀點是錯誤的,而且也誤導了不少人。所以,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談談對於減肥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一、在談到代謝的時候,我們指的是什麼?
人們常說的基礎代謝,是指維持生命活動所需的最小能量。舉例來說,即使我們整天躺在床上,什麼也不做,連手機也不玩,我們也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大腦要運轉,器官要工作,還要呼吸,所有基本的生命活動都要消耗能量,這就是基礎代謝(BMR)。
你也可以在其他地方看到靜息代謝的概念(RMR)。兩種方法都很容易混淆,簡單來說,兩種方法的測量方法略有不同。我們需要整夜禁食才能測量基礎代謝。而且,在測量靜息代謝之前,我們只需保證在測量之前的15分鐘內保持安靜。基本代謝和靜止代謝誤差在10%以內。
二、影響基礎代謝的因素有哪些?
首先是重量。毫無疑問的是,體重越大,基礎代謝就越高。
重量由瘦肉和脂肪組成:瘦肉不僅包括肌肉,還有器官、骨骼等非脂肪組織。同樣體重的人,體重比例越大,基礎代謝就越高。儘管如此,在這一點上也順帶結束了另一個流言,即每增加1公斤脂肪,基礎代謝就會大幅提高(100-200 kcals)。
但是在現實中,相關的研究數據顯示,每增加1 kg肌肉,代謝僅增加13 kcals,而每增加1 kg脂肪,代謝也增加4.5 kcals。所以,儘管肌肉代謝幾乎是脂肪的3倍,但絕對值卻很小,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大。
其次是性別。即使身高、體重都一樣,男性的基礎代謝也往往比女性要高,這主要是因為男性體重一般都比女性多,脂肪少。
其三是年齡。基礎代謝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這也是因為瘦體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
因此,你可以看到,體重與基礎代謝的關係最大。不管是瘦體還是脂肪體,只要體重總量越大,基礎代謝就越高。所以少食多餐和基礎代謝真的毫無關係。
三、少食多餐到底能不能提高代謝?
提倡減肥少吃多餐的人們都認為這樣可以提高我們一天的消耗量。所以我們需要提出這個問題:同樣是2400 kcals的食物,分成3份,每份800 kcals vs分成6份,每份400 kcals,這兩種食物對卡路裡的消耗有什麼不同?
簡而言之,這兩種飲食方式的不同之處在於,你越頻繁地進食,你一天的新陳代謝高峰就會由於食物的熱效應而增加。反之,吃得越少,新陳代謝高峰出現得越少:
那並不是說吃得越多,消耗的能量越多。假設有3個人每天吃2000 kcals, A分成2份, B分成3份, C分成5份,我們把 A分成2份。通過使用下面的圖標,我們可以顯示具體發生了什麼:
人只需兩餐(藍色),新陳代謝提高最多,需要100 kcals來消化食物。人吃三餐(紅色),代謝提高第二,需要66 kcals來消化食物。人吃了五頓(綠色),代謝反而降低了,需要40 kcals才能消化食物。但無論吃多少次,你都能看到,只要總熱量攝入相同,那麼食物的熱效應也是相同的,所以少食多餐並不會增加我們的消耗量。
這個假設在理論上是成立的,那麼是否存在現實研究?肯定的!科研的說服力更強。
1982年,研究者們比較了飲食頻率對能量消耗的影響。實驗對象吃2次或6次食物,其營養攝入量是相同的,其差異在於吃東西的頻率不同。研究表明,兩組的能耗基本一致。
後來又有很多研究發現,飲食頻率本身並不影響代謝速率。一天的斷食也會首先增加能量的消耗,這可能是因為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
所以總體而言,當前的研究不支持少吃多餐可以提高代謝或整天消耗熱量的觀點。
四、減肥的時候該如何選擇飲食頻率?
如今大家都知道,想減肥,不一定非得少吃多餐,因為它沒有提高新陳代謝的優勢。那麼低的進食頻率可以嗎?實際上也可以,因為有關斷食的相關研究已經證實了這種做法。所以,即使你一天只吃三餐,即使每餐的間隔時間達到10個小時,你仍然可以減重,而不會失去肌肉。
結語:因此,從整體上看,在減肥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攝入總熱量和營養。如果你能製造熱量缺口,保證足夠的蛋白質攝取,那麼到底吃多少都取決於你自己的喜好,完全不用擔心吃得少了會怎樣。減少大量的食物攝入量並不能促進新陳代謝或一整天的消耗量。為了減輕體重,每天攝入卡路裡是最重要的。根據你的生活方式和自己的喜好選擇飲食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