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是個盆地臨江城市,盆地意味這封閉、保守、安逸、慢節奏。在這一點上已經樹立了和大部分大中城市的區別。福州的總體環境是很安逸和保守的,福州的文化科技發展較多方面處於全國二流水平,地方最好的人才悉數外流,而留下的人也會滿足現在的情況。福州人會不停地尋找娛樂,自得而平靜的活在快樂中。學生之間也常常聊著:今天寶龍廣場開了一家特色餐廳,明天倉山萬達的電影票打折了,後天聽說鼓樓的小巷子裡的東池便當和臺灣古早味滷肉飯很好吃……然後就是「一起去吧」。安安靜靜,平平穩穩,順順噹噹,大抵如此。
這個讓福州成為了一個適合生活的城市,明明還算個大城市,卻把大城市作出了小城市的感覺。永遠在休息時尋找娛樂(主要是吃)是這個城市的人的基本特點之一。公交車的電視永遠在播出各個區的好吃好玩,娛樂夜談,嘻裡哈啦笑。才不會像某個城市,一直在播嚴肅的新聞和財經。
福州畢竟是個省會城市,立城之本,就是福建政治之中心。更由於廈門坐穩了福建經濟中心的位置,福州的福建政治中心特色也愈發鮮明。福州人從均值上來看,比之省內,更喜歡高冷地聊一些問題。我常常把福州比作福建省的小北京,福州的主要社會資源圍繞著兩個中心展開:政治中心,省市政府;經濟中心,五四路南街。長期在福州的人都知道福州分區差異比較大。鼓樓區享盡省市府的好處,榮華富貴,高檔百貨,公共設施優秀,擁有最好的中小學、幼兒園。似西城+東城+國貿於之北京;臺江區商貿氣氛濃鬱,多中心,基礎設施較不足,部分地方落後,似朝陽於之北京;倉山區精華在「上三路-六一南路-倉前路觀海路」的老倉山使館區裡面,此處居民文化底蘊濃厚,教育氣氛。而其他地方就是房地產開發區,恰似海澱於之北京;至於晉安區,局部靠近哪裡情況就像哪裡,總體接近於城鄉結合住宅部,恰似石景山+豐臺於之北京。
福建經濟發展方式都差不多,要麼,面朝臺灣自立一個經濟區,要麼,就是向著長三角或珠三角成為附庸。當個二線城市的宿命,是個性的最終選擇。歷史不給附庸以地位,一開始我也很感嘆福州發展的保守和落後。後來,我也一樣,選擇了在年輕時離開,如同我的同學,如同我的親戚,如同所有在北上廣深港、美國、加拿大、日本、東南亞定居的福州人。
總而言之,福州是個百分百宜居城市,但可能對於我們這樣年紀的孩子來說,並不是奮鬥的最好歸宿。過於安逸平和的氣息,雖可能侵蝕掉我們橫衝直撞的熱血沸騰,但也能滋養出一方水土的寧靜祥和。就好比自己的母校,在校時處處吐槽嫌棄它,但如果別人對它有半點詆毀,我們一定會揮上拳守護它。最後,歡迎來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