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擇福地而居」。2020年6月19日早上,家人到陽臺澆花無意中發現吊蘭花盆邊築有一個鳥巢,我在隱蔽處觀察是一對野生八哥鳥的巢。22日巢內產有第一枚卵,高興地我用手機拍下圖片發到朋友圈。網名薛水居文友將訊息上傳《今日頭條》刊發。陽臺養的幾盆花,引過蝴蝶、蜜蜂來「做客」,但小鳥來築巢卻是頭一回。
八哥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雖在魯南比較常見,但也屬於有益、有重要生態、有科學研究價值的「三有」野生保護鳥類。至26日巢內已產下四枚卵。接下來的時間裡,我和家人成了「鳥保姆」,陽臺不能再去洗衣、外孫張貽鳴(9歲)不能再來外公外婆家玩。每天早上約7點左右雌鳥離巢進食時,再給花澆水,全力守護「鳥寶寶」孵化破殼。
7月1日,我居住的紅盾小區(1號樓)社區要進行外牆粉刷,雌鳥受驚、離巢而去,四隻卵靜靜地躺在巢裡,根本見不到雌鳥和雄鳥的蹤影。此刻讓我擔心,覺得大鳥可能拋棄了這個窩,不會回來了。
直到施工人員下班,約晚6時許,我悄悄的透過窗簾布中間通風花眼發現,鳥巢內趴著一個黑乎乎的東西,終於看到鳥在窩裡了。時間一天天過去,鳥在鮮花和一片綠色裡、安安穩穩。
八哥鳥是跟人類比較好接近的一種鳥,它通體多為黑色、羽毛亮有光澤、眼睛大而鼓、眼圈金色、嘴乳黃色、腿、腳為黃色,認定一個地方就基本常年在周邊活動,而此鳥「一夫一妻」。繁殖期每年5至7月交配後成雙成對在一起,共同銜草叼泥築巢。每窩產4至6枚卵。雌鳥孵卵,雄鳥站崗護巢,孵化期15至18天。食性以各種植物種子、果實、穀類、昆蟲、草、樹幼芽。
八哥鳥自從安家在我住的三樓前陽臺後,看到人類對它們並無危險,也漸漸地膽子大起來,當我輕輕打開陽臺的屋門時,也不再警惕性的飛走,而是繼續在巢裡孵化。一位外地的養鳥愛好者,從媒體得知後,聯繫我,想待幼鳥出殼後出高價將幼鳥收購。我婉拒說:「愛護鳥類,放飛自然」。他說:「尊重你的意願」。我在部隊時的老班長、後為老首長邊洪忠;我的族侄張運羅,分別從湖南長沙、貴州黔西南給我發微信,為我「保護生態,不為金錢所動」而點讚。
7月8日中午,第一隻小鳥出殼後,我在暗處觀察近一個小時,雌鳥和雄鳥站在巢的邊沿上,相互對視,一會低頭俯看窩裡、一會昂首親吻,真是一幅溫馨的畫面。雛鳥剛出殼時全身赤裸,眼睛睜不開,顯得很虛弱,不時張嘴討食。約四小時後,頭頂長出淡黃色稀疏細毛、翅膀長出黑色毛片。時隔兩天又有兩隻雛鳥破殼,歷經10多天孵化出三隻小八哥。幼鳥呆在窩裡嗷嗷待哺,大鳥找來食物餵到小鳥口中,在陽臺停留一兩分鐘,又飛出去找食物,就這樣來來回回,每天無數次。八哥落住陽臺後,棗莊市保護野生動物志願者、薛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張茂兵給予了技術指導,他說:「保護鳥類、守護生物多樣性,延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農曆六月初一(7日21日)早上,我到陽臺給小鳥拍照發現少了一隻,原來這天是"小年",居民放鞭炮其中一隻小鳥受驚離巢跌落到樓下花園裡。我到此尋找時,兩隻大鳥在我頭頂上空狂叫不停,我沒有找到小鳥掃興上樓。在室內不安的呆了10分鐘,再次下樓,這回終於找到啦,小鳥正在花叢底下鳴叫。當我把它帶到樓上放入巢內,幸福的一家又團聚了。愛人看著小鳥一天天長大,怕大鳥餵不飽小鳥,煮了雞蛋,把蛋黃搗碎放在陽臺上。此時,引來一對布穀鳥覓食,沒想到大八哥鳥發現了,向布穀鳥發起了攻擊,溫順的布穀鳥隨即撤離。
小鳥孵出半月後陸續離巢。讓我們見證了「鳥寶寶」飛出巢穴、飛向天空、翱翔於廣袤的天地間、融入大自然的神奇時刻。和八哥鳥相處的時光裡,體會到了人與自然的樂趣,無言傳遞,妙趣橫生。幸福的八哥鳥應該知道,曾經有一家人,如此守護著它們。離巢後,每天可以「聞聽其聲」,期待它們再返「故裡」。
鳥兒住善家,人間一地福。
文圖:張健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