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這一切開始的並不順利,前幾個月的澳大利亞山火,千千萬萬的動物無家可歸。眾所周知,澳大利亞因為是一整個大陸,所以島上的珍稀動物不在少數,一場大火讓考拉壯起膽向路人討要水喝。
前一段時間公布了今年滅絕動物的名單,對於滅絕,是有嚴格定義的,英文名是die out,是指一個物種的最後一個物種不復存在。
又稱中華匙吻鱘,或中華劍魚,背部淺灰色,腹部及各鰭呈粉白色,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素有&34;之稱,主產於長江宜賓至長江幹支流中,錢塘江和黃河下遊也有發現。
值得一提的是,匙吻鱘科魚最早生活在白堊紀,距今一億多年,現今存活的匙吻鱘科魚只有兩種,一種是在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另一種就是在中國長江。
我想,經過漫長的白堊紀,氣候自然壞境惡劣,終究還是活了下來,就卻在20世紀就永遠消失了,不免讓人感到惋惜。
又稱塔斯馬尼亞虎,從外表看,它顯然是一隻狼,但其身體又像老虎般布滿條紋,且和老虎習性相似,不結群,故得此名。
起源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肉食性有袋動物,奔跑起來像狼,但又和袋鼠一樣有育兒袋,在1986年這種動物被宣告滅絕。
澳大利亞擁有許多袋類動物,如:袋狼,袋鼠,袋熊等,袋類動物是發育不完全的動物,屬於早產胎兒,是需要放在育兒袋進行發育。
袋鼠寶寶出生時只有花生米那麼大隨後立即依據本能爬進育兒袋進行生存,可能袋狼也是這樣育幼的吧!
中文有一句話叫&34;,就是as dead as a dodo。它本是模里西斯上的一種不會飛的鳥,因為反應遲鈍,也叫&34;。
這種鳥僅在人類發現200年後就滅絕了,儘管有人發現渡渡鳥的滅絕可能不全是由於人類,因為據推測在人類登上島上之前,曾經發生過洪水,可能這使許多島上的物種死亡,其中就包括了這種不會飛的鳥,但是在人類登島後,捕殺,帶去的犬,鼠等極大破壞了他們的生存環境,致使這種看起來不是很聰明的鳥類大約在17世紀就滅絕了。
以上所談到的動物,甚至沒能進入20世紀。近年來,保護動物,保護環境的呼聲越來越高,也設立的相應的保護機構,但是我們所能做的努力可能還遠遠不如社會發展的速度。
保護環境,愛護動物看起來是遙不可及,但其實就在我們身邊,也許是抵制一次動物製品,或者是拒絕食用野生動物,每一滴善意的舉動都有可能挽救地球上的生靈。大型喜劇節目 《歡樂喜劇人》第六季,有一個小品令我印象深刻:或許地球從不需要人類,但人類不能沒有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