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武
【「拾味揚州 世界美食之都的100個細節」徵文選刊】
俗話說:「唱戲的腔,廚師的湯。」煮湯,煮高湯,是廚師烹製菜餚前至關重要、必不可少的準備工作之一。很多菜餚的製作都是離不開高湯的,現在雖然有味精甚至出現了一滴香這類特殊的調料,但這些調料所炮製出的所謂鮮味與高湯的鮮味不可同日而語,高湯的鮮味醇正而濃厚,有著對原料的滲透和襯託之功效,而調料的鮮味浮於表面,湯是湯,菜是菜,總覺得差那麼一點感覺。
真正的廚師是不屑使用這些調料的,真正的廚師也是烹製高湯的高手,而許多名店仍然堅持用湯的本味來烹製菜餚。
在寫「三省問茶」的時候,錦春大酒店王學全總經理特意強調,你要寫明是「清雞湯」,有了這個「清」字,行家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在欣賞完錦春大酒店行政總廚程發銀大師的「文思豆腐」刀工表演後,又向他請教了「清雞湯」的烹製過程。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原來「清雞湯」是那麼地來之不易,程序複雜得很呢。
我們正常在家燉雞湯,雞下鍋大火煮沸後,把浮上來的血沫去掉,然後轉小火慢燉,燉到一定火候,雞肉爛了,香鮮味出來了,一鍋雞湯也就煮好了。而相對飯店裡的清雞湯來說,這只是萬裡長徵走完了第一步——吊湯。
下面,要進入「臊」的過程。這是百多年來一代又一代廚師們口口相傳的一個字,怎麼寫誰都不知道,我搜羅畢生有限的文字知識,也找不到最合適的一個字。最後尊重王學全總經理、程發銀烹飪大師和錦春劉總的一致意見,用「臊」這個字。我的理解,也算對,就是去其「臊氣」的過程吧。
順便說一下雞的選擇,必須是本地土生土長的隔年老母雞。王學全總經理不無遺憾地說:由於飼養技術的提高,現在已經很難買到幾年以上的老母雞了,但我們採購時至少保證是一年以上的。
一鍋雞湯需要兩隻老母雞,一隻專門吊湯,吊出鮮味後,雞肉棄之不用。吊湯後的雞湯行話叫毛湯,比較渾濁,味覺也不到位。這時另一隻專門用於「臊」湯的雞登場了。程發銀大師介紹,清雞湯的標準是:清湯見底,味不淡。湯的清度與口感厚度要並存,湯清一眼望到碗底,入口卻有醇厚、香鮮的回味。這樣的清雞湯,必須是純的老母雞,骨頭是加不進去的。
忽然悟出,我們原來在許多飯店喝的雞湯不一定是純雞湯,雞不夠,是可以骨頭湊的。
「臊」湯過程分為三「臊」。
第一步是「苦臊」,把雞骨頭剁碎、雞嗓子切碎,連胸部血水,一起放碗裡,加上蔥姜水,倒入雞湯裡,用小火煮到小反泡,像米湯一樣似開非開的時候,撇去浮沫,「苦臊」的作用是加重了鮮味,湯更清了。
第二步是「紅臊」,把帶血雞腿肉去骨剁碎,加水做成蓉,帶點鹽 ,帶點鹽的目的是肉蓉可以收緊不散,下面和第一步程序一樣,加上蔥姜水,倒入雞湯裡,用小火煮到小反泡,像米湯一樣似開非開的時候,撇去浮沫,雞腿肉的纖維大,可以吸附大的顆粒,撈出雞腿碎肉和被吸附的大顆粒,雞湯進一步濃了,格外清了。
第三步是「白臊」,把不帶血的雞脯肉鏨成肉泥,加水做成蓉,蔥姜水,白酒,少量鹽,和起來,倒入雞湯裡,見熟斷生,浮上來後,撇去浮沫,雞脯肉似有非有,細的融入湯中倍增鮮味,個別粗的不好意思地沉入了湯底。
經過三「臊」三「撇(浮沫)」,一鍋清雞湯進入了最後一道程序,用雙層紗布將雞湯過篩。
「清湯見底,味不淡」的清雞湯終於大功告成。
老母雞湯為什麼這樣「清」?
原來清雞湯是這樣「臊」成的!
淮揚菜的細膩精緻,不僅體現在選料上,也更體現在其製作工藝上。以雞養雞湯,使得鮮美的味道滲透到每一滴水中,這種出神入化的烹飪手法,實在讓我們感到了中國烹飪技藝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