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麼是兒童觀和兒童教育觀?
兒童觀是指成人如何看待和對待兒童觀點的總和。涉及兒童的特點、權利、地位、兒童期的意義、教育同兒童發展之間的關係等問題。
兒童觀的問題從根本上上來說是人類社會對於人類自身不成熟的幼體的生存和發展持什麼看法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上,兒童觀是人類自我意識中的重要問題。從一個時代或一種文化的兒童觀那裡,我們大致可以看到處於該時代的人類或發展該文化的種族自我意識發育到了何種程度。
兒童觀的形成受政治經濟的制約,受傳統文化、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的影響,特別是兒童發展理論的影響。兒童觀不同,教育兒童的內容、方法以及具體教育任務的不同,就有了不同教育觀。
原始社會的孩子為氏族共有,教育處於自發狀態,沒有系統性和組織性。在外國和我國古代,人們認為兒童不懂事,需要經過嚴格管教甚至壓制。比如,《紅樓夢》中的大家閨秀都是端莊守規矩的,從小就懂禮儀。工業革命後,歐美新的教育理論、兒童發展理論不斷產生,如成熟論、精神分析學派、行為主義、認知發展學派和社會文化歷史學派等,他們對兒童的發展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因而也有不用的兒童觀。
我們需要在分析比較這些兒童觀的基礎上,充分吸取其合理的一面,逐步形成對兒童及兒童發展的合理看法。
02 我國教育界主流的兒童觀
結合我國當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學前教育學以及學前教育實際和國情,在兒童觀方面主要應明確下列觀點。
兒童的發展是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多層次的相關結合、相互作用的過程;發展不是孤立的、靜止的由於某些因素的作用而促成的;兒童的發展是主客體相互作用中主動地發展。
兒童具有發展潛力,在適當的教育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下,有可能最大限度的發展兒童潛力每個兒童都是獨特個體,發展水平和速度不同,興趣和愛好不同,不可能以年齡和班級為標準統一制定。兒童通過活動來發展,在對物體的操作和與人交往中發展認知、情感和個性,而不是坐著,只通過聽和看教師的說和做來發展。兒童的身心各方面是一個整體,對他們進行的體智德美幾方面的教育也是相互聯繫的,應使兒童從小獲得初步的全面發展,不要孤立的只偏重某一方面的發展。每個兒童都有權利受到尊重和愛護。聯合國1989年通過《兒童權利公約》以及1990年通過的《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世界宣言》,呼籲全世界尊重兒童的權利和福利。兒童有生命權、生存權、發展權、受教育權和從事與兒童年齡相應的遊戲和娛樂活動權利。兒童權利應受到保障。
以上可能說得比較抽象,我們只需要記住:
兒童是有潛力、有個性的、主動發展的受教育主體,在環境和教育多因素、多層次相互作用的活動中得到身心全面發展。這是當前我國教育界主流的兒童觀。
03 我國教育界主流的教育觀
基於上述兒童觀,在教育觀上,應明確下列觀點:
教育是為了促成新生一代身心的健康發展,使他們將來可以順利走入社會,成為有利於社會的成員。為此教育者應當熱愛兒童、尊重兒童。愛是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必要因素,也是保教人員首要的職業道德,要尊重兒童的獨立人格、個性特點和健康成長的權利。(熱愛兒童)要對兒童進行身體的、智力的、道德的、審美的全面發展的教育,不應只重視其中一方面。(全面發展)教育內容和方法要依據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重視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水平和特點,不應小學化、成人化。(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對全體兒童的統一教育要求要與符合個別兒童發展特點相結合,共性與個性結合,不能忽視個別特點,機械劃一。(集體要求與個別要求相結合)兒童是受教育主體,教師的指導作用要發揮兒童的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兒童主題、教師主導)在統一的學前教育目的、任務的要求下,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幼兒園可以採取不同的課程模式和教學活動方式,同時,教師應該創設環境和活動,鼓勵兒童通過自身的活動主動發展。
另外,教師還應當積極與家長溝通,取得家長配合,共同教育兒童。
本文中的兒童觀、教育觀是作為幼師最基本的應端正的思想觀念,近年來,隨著幼師的各種負面新聞如虐童、組織學生追星、低學歷、低素質等消息不絕於口,對整體幼師形象極為不利,改變幼師低素質、沒文化的形象除了提高幼師待遇外還需要我們所有學前教育工作者積極努力,提高學前教育專業認可度,樹立自身良好的教育形象——學為人先,行為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