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正確的兒童觀?理論上說起來好像容易理解,但不少的家長甚至有些教育機構的園長都感到,要更新兒童觀並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實際生活中,那些陳舊的、落後的兒童觀在日常生活中常有所反映。在此我們請看下面這個例子:
這是某幼兒園小班一次教學活動中發生的事情。
甲老師在引導小班幼兒認識圓形。
「小朋友,你們看,老師在黑板上畫了個什麼形狀?」甲老師邊說邊隨手畫著圓圈。由於她不太認真,畫的不夠圓。
「大皮球!」「太陽!」有的孩子大聲地回答。
「這個是圓形。」甲老師畫完隨口說。她並不介意孩子的回答。
孩子們都睜大了眼睛,看著那個「圓形」。坐在靠前的張小楠小朋友,歪著小腦袋,認真觀察老師在黑板上畫的那個「圓」。突然,他若有發現地用小手指著黑板說:「老師,那兒有點兒不圓!」
甲老師立即瞪了張小楠小朋友,並微微搖了搖頭(此時有兩位客人在聽課),於是楠楠低下了頭,不敢申辯。其他小朋友見到甲老師嚴厲的表情也肅然。
這樣極平常的事就反映出兒童觀方面的問題。
所謂兒童觀問題,簡單地說,便是如何看待兒童從而如何對待兒童的問題。幾千年來,我國受封建宗法制的影響,師生之間是不平等的。師道尊嚴,老師說的話是金口玉言,學生無權反駁。對於年幼的兒童,則更視其為小狗、小貓,無所謂人格。長期以來,孩子們用自己的頭腦去分辨問題的權利就是被這種陳腐的兒童觀剝奪了的。
正確的兒童觀應該將兒童看作學習的主人,尊重兒童的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係。上面的事例,不正說明甲老師的頭腦中還存在著舊的兒童觀嗎?甲老師應該這樣處理:
當楠楠指出老師畫得「有點兒不圓」時,甲老師應高興地說:「對了,楠楠真用心,小眼睛看得多仔細啊!是的,老師畫得有點兒不圓。大家看看哪兒畫得不圓?咱們來修改一下好嗎?「這樣一來,全班小朋友一定都會集中注意力來看老師哪兒畫得不圓,幫助老師畫好這個圓形。實際上,楠楠的」發現「正是為教師完成教學提供了極有利的機會。教師對楠楠的讚許,不僅可以強化他敢於發表自己看法這種新時代兒童應具備的精神,而且也能鼓勵大家向楠楠學習。
兩種不同的處理方法,反映出兩種對立的兒童觀。家長應該經常細緻觀察兒童的實際生活,用心尋找反映自我兒童觀的典型事例,靜下心來仔細分析,不斷革除不正確的兒童觀,確立正確的兒童觀,使兒童身心茁壯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