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填海造陸的下面是中國的煤炭?
導語:在中文網際網路上,有一種說法至少流傳了近10年,而且經久不衰,那就是——「日本從很早以前開始一直購買中國的煤炭,填在海裡儲備起來」。看到這種說法的人,幾乎無不對日本的「狼子野心」感到憤怒,也為中國的「養虎為患」感到痛心。
那麼,這種說法究竟是否準確?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思維,在推動其流傳呢?
一、實際上,日本沒有、也很難把中國的煤炭藏海裡
1.即便日本真要往海裡藏煤炭,主要來源也不會是中國
中國「地大物博」,而日本是各種資源都缺乏的島國。兩個國家之間離得又這麼近,那麼人們想當然的會認為,中國在資源方面「供養」著日本。但數據不支持這一說法。以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石油為例,即便是最高峰時期,中國向日本出口的石油也只佔日本總進口量的6%。中國的煤炭資源比石油資源豐富,儲量排到世界第三位,按說更有條件出口給日本,但是在過去的22年裡,中國出口到日本的煤炭數量只佔日本總進口量的9.2%,具體數據見下圖。
中國曆年對日出口煤炭情況(日本煤炭進口數據來自國際能源署,中國出口數據來自海關統計等)
從上圖可知,中國對日煤炭出口,呈現中間高兩頭低的趨勢。90年代初之所以低,是因為中國的煤炭工業不發達;而近年來之所以又變低,是因為中國自身的煤炭需求量越來越大。
總的來說,中國沒有成為日本的主要能源提供國,核心問題還在一個「錢」字。對於中國來說,自身能源消耗巨大,做出口還不如搞內銷賺錢;對於日本來說,與同是工業大國的中國搶資源代價也高,還不如多花點運費向中東和澳洲購買來得划算。所以長期以來,日本的石油90%以上來自中東,煤炭50%以上來自澳大利亞。除了澳大利亞,印尼、加拿大、美國也是日本進口煤炭的主要來源,如果日本海裡真的藏著煤炭,那麼這些煤炭也是「姓澳」、「姓美」的多,「姓中」的少。
2.當然目前來看,日本也不可能把煤炭藏在海裡
日本歷年國產煤炭產量及國產與進口價格差情況
其一,如上圖,直到2002年日本最後一座煤礦關閉,日本都是自產煤炭的。即便是日本煤炭工業已經衰落的上世紀90年代,大多數時間裡日本自產煤炭的數量也高於從中國進口的量。你很難想像,日本為什麼要一邊把來自中國的煤炭埋起來,一邊又要從自己的土地裡挖出更多的煤。當然日本的自產煤炭數量一直在降低是事實,其原因正如上圖所示——自產煤炭成本太高。以成本計,日本早就該關閉所有本土煤礦,之所以拖了很久,是因為煤炭工業轉型要有個過程,包括解決幾十萬煤炭工人安置的問題(具體情況參見劉宏兵《對日本煤炭工業消亡的思考》)。
其二,把煤炭藏在海裡要面臨一個巨大的難題——如何防滲漏。即便防滲漏的技術問題可以解決,那高昂的花費又如何解決?
二、發達國家都愛「窖藏」資源——這是中國人一大認識誤區
1.「美國捂住自己的資源不開發」也是流傳很廣的謬誤
中美近年石油產量(單位:萬噸,數據來源:國際能源署,中國統計局)
中國和美國的石油儲量分別排在世界第12和11位,美國儲量是中國的1.72倍(根據BP2006年統計數據)。而如上圖,美國近年的石油開採量一直高於中國,而且最近三年增幅很大。考慮到美國已經以每年2-5億噸的開採量挖了70多年,而中國的年開採量在前年才首次突破2億噸,那麼相比中國,美國實在「太捨得」挖了。如果美國這樣也叫「捂著不開發」,那麼中國大概只能叫「守財奴」了。
2.發達國家當然儲備資源,但不等於他們是「儲備癖」
實際上,任何一個國家對資源都有戰略儲備,包括石油儲備、糧食儲備等。從戰略的角度考慮,當然是儲備得越多越好,但是從效益的角度考慮,那就是儲備得越少越好。不管是囤積資源,還是捂著不開發,都會造成效益損失——即保管費用和資源利用成本的上升。因此,資源儲備不可能是無限度的,而是必須有一個合理的量。至於多少是合理,因不同國家的國情而論。
至少從目前來看,還沒有一個發達國家認為把國內資源全捂起來、然後大量囤積資源是必要的。以日本為例,他們沒有把自家的煤炭當寶貝疙瘩,石油儲備也是三個月的量而不是三年的量,他們儲備,但不是「儲備癖」。
三、中國人為何有「資源癖好」和「窖藏思維」
1.對西方的誤讀,讓我們錯估了資源的重要性
「西方靠殖民掠奪起家」是傳統說法
中國人早就形成了這樣的觀念:西方是靠掠奪資源起家的,西方包括發動戰爭在內的國際行為都是為爭奪資源。
其實略舉幾個例子都能擊破這種觀念。比如長期佔據世界第二、三位的經濟強國日本和德國,在二戰後幾乎都成了一片廢墟,沒有任何資源優勢可言,但是之後它們迅速發展,成為比戰前到處掠奪時更強大的國家。而目前世界上富裕程度和國民幸福程度居於最前列的北歐國家,如瑞典,在18世紀初就衰落成小國,根本就沒有參與過近代的掠奪。
西方的國際行為都是奔著資源而去的說法,在中石油拿下伊拉克油田的開採權後,更是不攻自破了。
2.中了「陰謀論文學」和「媒體誇大風」的毒
中國圖書市場上流行的一類書,就是各種「戰爭」,什麼「石油戰爭」、「貨幣戰爭」之類。這類「陰謀論文學」把生硬的政經知識做藝術化處理,好看但謬之千裡。
媒體也愛渲染各種「危機」,突出各種「不同視角」。比如把中東戰爭的實質說成是水危機,還塑造了「未來世紀是石油世紀」之類的概念。
在這兩種信息的「夾擊」下,中國人「中毒」很深,看什麼事情都會自然而然的拐到資源這個「根子」上。什麼「馬島戰爭的核心也是石油戰爭」之類的說法很多,好像全天下的事情都是圍著石油轉似的。
3.物質匱乏和冷戰對抗的後遺症
如今的中國,物質不再匱乏,但是物質匱乏時期形成的儲備意識在中國人習慣中還沒消失;如今的世界,合作取代對抗,但是對抗時期形成的冷戰意識在中國人頭腦中還沒散去。常常想到有一天打戰,中國被封鎖,饑荒……之類的事請,又怎能不持有「18億畝紅線不能破」這類「戰略思維」呢。
4.資源濫採讓國人反感資源開發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騰飛,對資源的需求也猛增。於是資源大開採在神州大地興起,而這種開採走了粗放式的路子,導致環境破壞、民眾受害。長此以往,國人就形成了對資源開發的「天然」反感。
結語:說到底,是我們自己對資源過於癖好,也深受資源濫採之害。於是以己度人,便生成了他國如何「窖藏資源」的各種段子。
第2224期 本期責編:劉彥偉
出品:騰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