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權●可堪回首(84)
湖北當陽市一隅。
第一個"人工育王",不同凡響
蜜蜂繁衍種族生命,是通過自然分蜂而完成的。當群勢強大,一方面巢內出現封蓋子多,卵蟲少,另一方面幼蜂相繼出房,巢內相對形成大量過剩哺育蜂,群內強烈要求"分家",便促成老蜂王帶大部分工蜂出逃另找地方營建新巢。
在養蜂實踐中,採取及時擴巢,更換新王,取蜜,擴大產卵圈,調入卵蟲脾、生產王漿等可以暫緩分蜂熱。
湖北當陽市一隅。
更換新王,是蜂群自行進行。往往強大的蜂群內,會有自然王臺,處女王咬破王臺封蓋後,一、兩日內就要率領精兵強將君臨巢內天下。群內不允許有兩王共存,即使是"母女"關係,或是"同胞姊妹",必有一隻犧牲在另一隻的蟄針之下。或者"敗者為寇,率部分工蜂出逃。這種自然交替,會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更重要的是,自然更換新王,不能選擇優良品種。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是人工育王,可選優種,培育新王。
我帶著這個問題,去拜訪在群力大隊放蜂的當陽縣長坂坡蜂場的餘世立師傅。他問我:"你是哪裡來的,找我幹什麼?"我回答他,是一中農場來的,是來學習"人工育王"的。他說:現在當陽縣養蜂的,還沒有哪個"人工育王"過,都是靠自然分蜂增加群勢,以奪取蜂蜜高產來謀求經濟收入。無人"人工育王",更無人生產王漿。
聽他這麼一說,我就告辭回到農場。翻開《怎樣養蜂》"人工育王及王漿生產"這一節,書上說:"人工育王"是通過嚴格選擇種群,利用工蜂房內的早期幼蟲或卵,改造環境和營養條件,使培育出成批的蜂王,以達到增殖蜂群和推廣良種的目的。繼而看了育王的條件,育王的方法,育王的用具。我認為:農場的氣溫、蜜源和蜂群都達到了條件。育王的方法,我可一步一步按書上的方法操作,眼下關鍵是製造育王用具。主要用具有:1、育王框,2、移蟲舌,3、蠟盞棒,4、蠟盞。
依照尺寸,我做了"育王框""蠟盞棒",找壩陵三隊佟隊長要了兩根鵝毛,做了"鵝毛管移蟲舌",用搖蜜時割的贅脾,做了十個蠟盞。
工具齊備,開始育王操作:我將蠟盞先粘在育王條上,在移蟲前三小時放入強群內讓蜜蜂修整,同時,提取24小時以內、王漿充足的小幼蟲脾作移蟲的準備。三小時一到,見育王框、育王條上的蠟盞臺基修整得完好,便把幼蟲脾內的適齡幼蟲用"鵝毛移蟲舌"挑到臺基內,再把育王框插在強群裡。
第二天,檢查王臺,見幼蟲接受正常。第四天,察看臺內幼蟲發育的情況良好。第六天,檢查王臺已封蓋。
第七天,T老師來農場,我對他說:我已開始人工育王了。他聽說人工育王,如同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一樣,感到非常驚異。問我人工育王在哪裡,我引他看了育王框,並對他說:我一共造了十個人工王臺,組織了六個交尾群,還有四個王臺就安置在搖蜜的四個群裡,已將老王用紗籠囚禁起來。待處女王交尾成功後,就將老王換掉。
他立即指示:不換掉,等4個處女王交尾成功後,把老王提出來再組織四個群,讓農場的蜂儘快增加群數,成為養蜂場,我回答他:看蜂群發展情況再說吧!我沒有按照他的指示辦,待十個處女王交尾成功後,我還是按我的計劃,把四個老王處死了。至此,全場已有10個群蜂,且全部是新王。
第一次接受郵寄蜂王
1976年5月10日,接到北京農科院養蜂研究所馬德鳳教授的來信,信中說,他們正在從事"蜂王遠距離郵寄"的研究,問我們一中農場,能不能作個試點,見這等好事,我立馬回信:能!完全能!並告知他,詳細的準確的地址,並把一中的電話告訴了他(當時農場沒有電話)。隨後,我把這個信息告訴了T老師,要他通知一中傳達室,注意北京的來電。
約十天後,馬教授來電:蜂王已寄出,請立即組織接受群。T老師很快將來電告訴了我。
原交尾群處女王已產卵,用本地蜂箱組織了新群。交尾箱正空著,我將交尾箱中間的隔板換成紗窗隔板,提了一框蜂放進交尾箱。
估計從北京到當陽,郵寄可能在一個星期左右到達。第5天後,每天吃了早飯,就過河跑到郵局等候,果然,第八天,郵寄蜂王已到,迅速辦了接郵手續,拿著包裹,按馬老師囑咐,不可震動"蜂王郵寄器",穩步回農場,打開包裹,不見郵寄器內有什麼動靜,透過鐵沙左看右看,發現器內的蜂王與陪送蜜蜂好像死了。大膽打開郵寄器,果然見其王與8隻工蜂已死了。
我將其接收時間、地點、接受群以及郵寄器內死亡的蜂王、工蜂、供食的"煉糖"等情況詳詳細細的寫了回信,寄給了馬教授。
10天後,馬教授又一次來電,通過T老師轉告我,蜂王寄出,通知我重新組織接受群,我依囑而行。
過了6天,6月10日,蜂王郵寄器到達。我拿回農場,見器內一隻黑黃雜交王與黑黃幾隻工蜂是活的。我把蜂王郵寄器放到交尾箱中,隔紗板的一邊,另一邊是組織的幼蜂脾,蓋上箱蓋靜置了大半天,打開郵寄箱,讓黑黃工蜂出逃,只留蜂王,再把蜂箱蓋好,讓蜂王的氣味與幼脾的氣味完全混合,再打開隔板上的紗窗,讓幼蜂接受蜂王。
我為什麼這樣做?殊知,此蜂群與彼蜂群合併相容是靠"臭味相投"而相容的,若"臭味不投"就得發動戰爭。蜂群內也是這樣,一蜂臭味不投,就得引起群起而攻之。再說,幼蜂是不懂事的嬰兒與幼童,尚不知誰是它們的"媽",幾天不見媽,自然急需要媽,又加上"臭味相投",郵寄來的蜂王就成功接受了。蜂王接受成功,我催促T老師,立即去電北京,告知蜂王已安全到達,且被接受,生活情況正常。
6月中旬,馬德風教授來信,說明兩次寄王先失敗後成功,關鍵是供蜂王的飼料——煉糖,煉糖軟硬合適、不變形、無粘性,方可使用。隨信寄來了實驗資料。我想,掌握這門技術非常必要,日後若遠送或遠寄蜂王都可適用。根據資料上提供的方法,開始試製煉糖。(未完持續,敬請關注)
作者:陳榮權
作者簡介:陳榮權,生於1939年11月,武漢市人。湖北省特級教師。原任長坂坡詩聯學會會長。系中華詩詞學會、中國楹聯學會、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詩集《霞窗詩稿》《義門詩鈔》《西灣詩草》,手書影印集《夷洲鴻爪集》《塗鴉墾草集》與《花甲唱和集》《稀齡酬唱集》,詩詞楹聯工具書《實用對韻詞林》《常用詞譜及其創作》以及50餘萬字的回憶錄《可堪回首》。主編《古今詩人詠玉泉寺》《當代中華詩詞集成·當陽卷》。總編聚星堂《義門陳氏宗譜》。2010年,帶領詩社同仁為當陽市建成全國"詩詞之鄉"作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