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克山縣:小蚯蚓引出脫貧致富路 再增收助力打造美鄉村

2021-01-09 經濟視野融媒矩陣

經濟視野網8月20日電(裴振萍 馮樂行 王超)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克山縣就因勢利導,結合各村特點實施因戶施策精準脫貧,2018年曙光鄉全富村貧困戶鄒廣成在村裡的幫助下,搞起了肉牛養殖,由於有專業技術人員指導和左鄰右舍的幫助,養殖規模很快就擴大了起來,但養殖黃肉牛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糞便,這些糞便沒有得到恰當的處理和利用,村民經常到村部、鄉裡反映糞便汙染環境,不僅給村民的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破壞了村容村貌,也給全鄉的村屯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拖了後腿,牛糞如何處理著實讓人頭痛。

「我要是僱人拉牛糞的話,大約一年得6000塊錢,關鍵是運到哪臭味都能飄進村裡。」鄒廣成對此感到很苦惱。

經過近幾年的擴大養殖全富村現存欄黃肉牛356頭,為徹底解決全村牛糞汙染問題,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生活質量。村黨支部認真謀劃,集思廣益、多渠道研究問題的解決辦法,「村兩委」班子成員多次到外地先進典型村考察學習,學習借鑑先進經驗和好的做法,同時聘請省農科院克山分院的專家到村裡進行現場指導。通過學習和專家論證,經過村「兩委」會議、黨員大會和群眾代表會議多次研究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對牛糞廢物利用、變廢為寶的想法是可行的,最終確定採取養殖蚯蚓的方式解決糞便汙染問題。

2019年7月,經過村黨支部和全富村村民兩個多月的努力最終在村部道邊的農田上投資建成一處佔地700平方米蚯蚓養殖基地,投放蚯蚓種苗300餘公斤。蚯蚓場建成後全富村組織村宣講員到養牛專業戶家中上門宣傳蚯蚓養殖項目,通過宣傳引導全村養殖戶都紛紛表示願意將牛糞交由蚯蚓養殖基地回收,全村黃肉牛糞便汙染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以往蚊蠅肆虐,臭氣燻天的問題得到了徹底根治。截止目前,基地內蚯蚓長勢良好,糞層下蚯蚓厚度達到15釐米。「現在村裡有了這個蚯蚓養殖場,定期上我們家拉這牛糞,這樣我就把運輸錢省下了。」鄒廣成心裡的「結」,隨著蚯蚓場項目的落地也解開了。

當年,全富村利用牲畜糞便養殖蚯蚓,但在秋季銷售時,由於養殖周期短,銷售價格不理想,經過考察論證,決定將蚯蚓「冬眠」處理,同時為抵禦市場風險,村黨支部秉承「黨建引領產業發展、循環經濟強村富民」的發展思路,由兩委成員多次徵求和學習專家意見,決定開發「蚯蚓產業鏈」這種循環經濟模式,打造扶貧流水線,把原本出售的蚯蚓和蚯蚓糞全都內部消化。針對少數村民「不看好」這個難題,村黨支部書記劉洪偉向村民做出承諾:「如果年末達不到預期效益就辭職」,最終憑藉自己想帶領村民致富的赤誠之心打動了大家,「循環經濟」項目得到全體村民的一致同意。工作人員當機立斷很快就在蚯蚓場附近開辦起養雞場,用蚯蚓餵養小雞實現過腹增值。同時,利用蚯蚓糞作為主要的肥料,種植棚室有機蔬菜,充分發揮黨建在鄉村經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以黨建促脫貧為載體,由村裡的無職黨員帶頭,14名貧困戶共同管理,解決貧困勞動力增收的問題。

「村裡號召想開個養雞場,我尋思我是個黨員,我帶頭來,協助村幹部把這個養雞場和蔬菜大棚幹起來,以後要真是擴大規模了,老百姓不要外出打工,在家掙點錢不也挺好嗎。」無職黨員蘇金鳳告訴記者養雞場的雞餵過蚯蚓後,蛋白質會提高,小雞肉質口感也非常好,所以工作人員給它取了個名字,就叫「蚯蚓雞」。

「我們村開這蚯蚓養殖場,我們在這打工,一年能掙四五千塊錢。」「我這一年守家帶地,大棚的種植再加公益崗,一年能收入5000多塊錢。」全富村這些貧困戶說道「小蚯蚓」臉漲得通紅,好似有說不完的話。

「小蚯蚓、大產業」的發展思路,不僅改善了全富村的村容村貌,更為全富村插上了生態發展的翅膀。如今的全富村路平樹綠,芳香怡人,村民們臉上每天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在克山縣像全富村的「蚯蚓雞」、二河村的「小菜園」、向陽村的「青刀豆」等等各類特色經濟不勝枚舉。這些不同的脫貧致富縮影搭建起了該縣蓬勃向上的經濟增長勢頭。從「築巢引鳳待客來」到「揣著核酸檢測去招商」克山縣正在用持之以恆的決心,全力以赴的改變全縣人民的生活質量,在「人民公僕」的不斷努力下上半年克山縣全面克服疫情帶來的影響,實現縣域經濟的完美逆行。截止到2020年6月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8.5億元,同比增長1.7%;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3億元,同比增長30%;產業項目投資新增10.2億元,同比增長684.6%。實際利用內資完成11.2億元,同比增長814%。

相關焦點

  • 小蚯蚓引出致富路
    賈立明在榆中幫扶蚯蚓養殖戶建立基地脫貧致富。剛剛孵化出的小蚯蚓。賈立明定期到農戶養殖基地查看蚯蚓生長情況。賈立明正在王顯成老人的蚯蚓地裡查看當季蚯蚓生長情況。賈立明走進養殖戶張昌旭的蚯蚓大棚,查看蚯蚓冬季產卵情況。賈立明與科技人員提取蚯蚓蛋白。APEC綠色產業鏈負責人到養殖基地考察。
  • 魯山縣茶庵村:打造特色鄉村 全面推動鄉村振興
    為形成產業規模優勢,茶庵村採取「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打造食用菌種植基地,主要示範種植黑木耳、香菇、大頭菇等菌種,搭建食用菌大棚13座,投入資金80萬元,帶動40戶、60人增收,在獲得較好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解決了勞動力就業特別是低收入家庭就業問題。
  • 「金蓮花」助力鄉村扶貧路
    「金蓮花」助力鄉村扶貧路 2020-07-04 2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蜜蜂養殖助力鄉村振興
    脫貧攻堅看產業,鄉村振興靠產業,我縣富羅鎮富強村依託生態資源優勢,通過發展蜜蜂養殖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在富強村富竹口,一排排蜂箱擺放在林下,成功實現養蜂不與農爭地,不與人搶糧,蜜蜂產業投入少、用工少、效益佳,十分適合山區農民增收致富和助力村集體經濟增收。 富強村村支書吳朝光:現在我們村現在養蜜蜂有100箱,估計我們村集體經濟一年下來也有10多萬,以後我們成功了,帶動我們村的村民每戶都養10多箱,也有幾千塊錢的收入。
  • 束力古臺:小蚯蚓作出「大文章」——黨建引領探索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
    原來牛糞只能用來給農戶作肥料,味道很重,運輸及使用中造成了環境汙染,現在可以拉去餵蚯蚓,同時通過收購貧困戶和養殖戶牛糞,又可以帶動貧困戶和養殖戶增收致富,可以說是一舉多得。」束力古臺嘎查黨支部書記青龍說。此外,蚯蚓糞肥料也將成為農民種菜的「好幫手」,使用蚯蚓糞肥後,不用再使用土雜肥,化肥的用量隨之急劇減少,種出來的菜品質會更好。
  • 綠染田野 醉美山村——新寧縣巡田鄉以產業助力鄉村振興觀察
    近年來,巡田鄉以產業振興為重點,立足當地實際實施農業產業升級轉型,圍繞樹立品牌、提質增效、促農增收的目標,著力推進有機綠色、高效農業發展,推進高品質、優生態、能富民的特色產業,為百姓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 陝西旬邑:獺兔養殖鋪築脫貧致富幸福路
    景曉飛說:「正是享受到精準扶貧的春風,才讓我們一家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景曉飛出生於陝西省旬邑縣職田鎮景家村,他從小身患小兒麻痺症,行動不便。2016年4月,因西安市禁止市內摩的送人,無奈棄業回到家中,為不做家人的拖累,他下定創業決心,在鎮黨委的幫助下,利用下發的產業扶持資金、小額信貸資金以及找親友籌到的4萬餘元,開始了他的創業夢。
  • 興業銀行「九把火」照亮丹巴脫貧致富路
    2018年,興業銀行成都分行開始對口幫扶丹巴縣,立足丹巴實際情況,因地施策制定了精準扶貧丹巴的「九個一」工程,包括發放一筆扶貧貸款、打造一座網紅民宿、修建一座停車場、資助一批優秀學生、開展一次扶貧培訓、組織一次「以購代捐」、開展一輪客戶體驗活動、組織一次「山地旅遊節」特色活動、落地一批小額扶貧貸款等,猶如「九把火」照亮了丹巴脫貧致富路,拔除窮根,逐漸換上「中國最美鄉村」的新顏。
  • 西安周至:打造青山谷語田園綜合體 助力鄉村振興
    前來參加啟動儀式的各級領導及嘉賓6月28日上午,西安市周至縣青山谷語田園綜合體項目在周至縣司竹鎮金官村舉行啟動儀式,旨在通過打造田園綜合體,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助推鄉村振興。周至縣副縣長趙樹理宣布《青山谷語田園綜合體》項目正式啟動據了解,青山谷語田園綜合體項目位於周至縣司竹鎮,一期佔地620畝,二期佔地2100畝,項目以高品質油用牡丹、黃桃為主題的農業休閒類融合發展型田園綜合體,項目以牡丹、黃桃的栽植、育苗、採摘、觀賞為主,以大櫻桃等名優雜果為副,以農業觀光休閒旅遊為輔,著力打造的
  • 一抹茶綠富家鄉 觀山湖區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助力鄉村振興見聞
    一抹茶綠富家鄉 觀山湖區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助力鄉村振興見聞 2020-11-06 1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網聚美麗鄉村 見證全面小康|宿松:「蛋雞村」裡飛出「金鳳凰」
    五裡鄉利用近郊優勢,著力打造特色產業示範基地,發展設施農業、精品農業和高效農業,推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其中,牌樓村就是有名的「蛋雞村」。這裡的蛋雞下蛋產量高,名字還很「洋氣」,它們的品種有「羅曼粉」、「海蘭褐」和「海蘭灰」。
  • 山東認養一頭牛項目助力白彥鎮鄉村振興
    山東認養一頭牛項目助力白彥鎮鄉村振興 2020-11-16 10:01:38來源:平邑縣白彥鎮 黨政作者:平邑縣白彥鎮 黨政
  • 山東省汶上縣:四好農村路 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當地老百姓由衷地說道:「通過『四好農村路』建設,給我村帶來翻天覆地變化,路寬了,錯車方便了,公交車也通到了村頭。」近年來,汶上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理念,著力解決影響群眾出行、阻礙產業發展的的「斷頭路」和「瓶頸路」,下大力氣打通了鎮與鎮之間、村與村之間的「斷頭路」,完善了全縣路網結構,實現了鄉村之間的有效對接、互聯互通,將「四好農村路」修成便民路、連心路。
  • 生產有機肥再產食用菌丨「蚯蚓工廠」裡的循環農業是條致富好路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拓展農民就業增收渠道,確保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北興村正是藉助「蚯蚓工廠」,在今年嘗試搭建起循環農業產業鏈,藉助自然界的力量,生產有機肥替代機械肥料,更近一步發展起優質食用菌種植產業。這條綠色產業鏈,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讓村屯更美、鄉親更富。
  • 以庭院「小美」助力鄉村「大美」
    近日,記者從海澱區農業農村局獲悉,海澱區將以「共建美麗庭院、共享品質生活」為主題,「清潔、整齊、綠色、協調、文明」為目標開展美麗庭院創建活動,以打造安居樂業、美麗舒適、文明和諧的家居環境,營造家家參與、人人動手的創建氛圍,以庭院「小美」助力鄉村「大美」,並於今年上半年展開評選。
  • 小河蟹「橫行」 長興打造鄉村振興「洪橋模式」
    一路走來,統一管理、統一規格、統一品牌,讓洪橋鎮的河蟹品質過硬,名聲大噪,在讓洪橋鎮「中國河蟹之鄉」的金名片更加閃亮的同時,還打造了河蟹產業鄉村振興的「洪橋模式」。銷售「線上+線下」 漾蕩河蟹爬向全國各地一大早,市民聞先生就驅車從城區來到洪橋挑選河蟹。
  • 山丹縣李橋鄉小蚯蚓掘出致富新項目
    山丹縣李橋鄉小蚯蚓掘出致富新項目近日,走進李橋鄉上寨村扶貧產業園的溫室內,並沒有看到滿眼的綠色蔬菜和綴滿枝頭的瓜果,而是一排排隆起的黑褐色的牛糞和泥土,扒開土堆,一團團生龍活虎的紅蚯蚓在地裡蠕動,不一會兒又鑽進了糞包中,這就是年輕的致富能手張萬師的賺錢「法寶」,名不見經傳的「小蚯蚓」。
  • 寧鄉:發展循環生態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面對記者略帶驚訝的目光,頭戴草帽、皮膚黝黑的張文初說,經過近三年努力,大力發展循環生態農業,如今他已帶動802戶貧困戶發展養殖、吸引76戶普通農戶加入「農場+農戶」的養殖行列,年養殖20萬羽「灰湯飛鴨」,灰湯飛鴨產業園已經打造出一套科學、系統、完整、可持續發展的立體循環農業生態模式。張文初向記者介紹「灰湯飛鴨」的特性。
  • 恩施土家漢深山養蚯蚓17年 立體農業助民增收
    恩施土家漢深山養蚯蚓17年 立體農業助民增收 原標題:   談起蚯蚓養殖,譚家兵顯得異常興奮,他說每一條由肉身變金身的小蚯蚓都凝結了他大量的心血,從購種到繁育再到上市出售,他都無不親力親為,自己飽償了創業的艱辛,也感受了成功的喜悅。  譚家兵,恩施市舞陽辦事處沙灣人,從1998年開始蚯蚓養殖。當時剛滿22歲的譚家兵聽人介紹養蚯蚓是一個賺錢的好門路,由於養蚯蚓這活兒又髒又苦,當時沒人願意從事這個行業。
  • 阜新朱家屯村貧困戶養蚯蚓每家年增收3000元
    阜新朱家屯村貧困戶養蚯蚓每家年增收3000元 作者:侯悅林 2018-01-09 07:45   來源:遼寧日報   針對這一現狀,省環保廳牽頭引入『遼西糞汙綜合治理與利用示範項目』,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利用蚯蚓來處理各種汙泥和糞便,使之變廢為寶。」  2017年,貧困戶張國令在自家小院一角堆了兩壟幾十米長、0.3米高的糞堆,養起了蚯蚓。「養蚯蚓特別省事,隔幾天噴點水就行了,一點不耽誤我幹別的活兒。」張國令說。幾個月下來,100多平方米的地方讓張國令收入了2000多元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