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燕風箏具有獨特的擬人化特色,例如肥燕風箏比喻男子,瘦燕風箏比喻女子,雛燕風箏比喻幼兒;傳統風箏圖案通常帶有吉祥寓意,即壽桃為壽、蝙蝠為福、牡丹喻富貴、金魚為年年有餘……」11月26日,第什裡風箏非遺傳承人趙玉紅正在為管中三附小學生們講解風箏文化。
當日,管中三附小學生走進廊坊市美術館,參加由廊坊市廣陽區匠心傳統工藝工作站開展的風箏體驗課程,通過觀賞風箏、「聆聽」風箏、製作風箏,近距離體驗非遺藝術。
走進展館,學生們立刻被色彩斑斕、形態各異的風箏吸引,老鷹風箏、蝴蝶風箏、金魚風箏、蜻蜓風箏栩栩如生,掌燕風箏小巧靈動,學生們紛紛讚嘆不已。
課堂上,趙玉紅作為主講教師,從風箏的擬人化特色和傳統寓意兩方面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隨後,學生們在趙玉紅手把手的指導下,扎骨架、糊風箏、畫風箏,精心製作屬於自己的傳統風箏。學生們躍躍欲試,紛紛給竹子刷漿糊、固定在菱形紙面上……「老師,怎麼固定竹子」「老師,我的風箏這樣做對不對」……學生們認真學習製作要領,不時地向老師提問、取經,現場氣氛十分熱烈。
通過此次風箏體驗課程,學生們近距離了解並接觸到風箏的獨特文化,在體驗傳統製作工藝樂趣的同時,進一步厚植了對非遺傳統文化的情感。(記者 劉豔)
【來源:廊坊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