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出身名門,父親是蘇軾弟子,母親是宰相之後。出生在這樣的家庭中,李清照自然自幼便備受薰陶,加上自身聰穎伶俐,頗具天賦,從小就飽讀詩書,擅長作文。在她十六歲時,便憑著一首明快有趣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聲名鵲起,引得北宋文壇矚目。
十七歲時,又憑藉另一首《如夢令》,一句「綠肥紅瘦」震驚當世,成為京城最亮眼的新星。
兩宋時期,詞的創作空前繁榮,名家輩出。不同於唐朝,由於大詩人們各有千秋,世人評價時便冠名為「詩仙」「詩聖」「詩鬼」等等稱號。
宋朝時,寫詞最好的人,人們統統稱之為「詞宗」,有幸得到這個稱號的人,南北宋加起來一共也只有四位。
分別是,蘇軾,秦觀,辛棄疾,李清照。易安居士作為裡面唯一的女子,毫不遜色,與其餘三位一起,在文壇上爭相閃耀,熠熠生輝。
人們印象中的李清照,似乎一直在「薄霧濃雲愁永晝」,似乎永遠「悽悽慘慘戚戚」,哀怨傷情,傷春悲秋。
若你也以為,李清照一直像個憐花惜春的林黛玉,是個仙氣十足、多情善感的女神,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李清照好賭、嗜酒、愛玩,性情豪放,外柔內剛,是個十足的性情中人。
在汴京待字閨中時,李清照喜愛跟父親的好友、文壇前輩們學習詩詞音律,同時也結識了很多同齡的女孩子。
學習之餘,正當韶華的她們也會在一起嬉戲、遊玩。就如她在文壇上嶄露頭角的《如夢令》描寫的那樣。
她們曾經夜晚暢飲,劃著小舟隨波漂蕩,誤入荷花叢中。這可謂是充滿歡樂與自由的少女時光,是李清照婚後乃至南渡後都無法忘卻的美好記憶。與趙明誠結婚後,李清照自然就不能和曾經的閨蜜們一起肆意遊玩聯絡了。
後來趙明誠赴任萊州,李清照也赴往萊州,途中寄宿驛站,又想起了少年時光,不由惆悵傷懷,寫了這首《蝶戀花·淚溼羅衣脂粉滿》寄給家鄉的小姐妹,以表思念和不舍,以及渴望常常聯絡的情感。
「淚溼羅衣脂粉滿,」
開篇李清照便沒有過多渲染情感,而是直抒胸臆,表達與姐妹們分手時那戀戀不捨的情懷。惜別的淚水,打溼了身上羅衫,染花了雙腮的脂粉。這也是已經嫁為人婦的李清照,對著少年時感情最深的姐妹,才能做出的最直接的表達。
「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
因一句「西出陽關無故人」,自古以來,「陽關」便是送別的意象。送別時,陽關曲調唱了一遍又一遍,難訴離別之殤。「人道山長山又斷」此時李清照人在異鄉,回望來路。
早已被千山萬水阻隔視線,望向萊州,又山高水遠,不知何時才能達到,茫然失神。「蕭蕭微雨聞孤館。」詞人在這陌生山水之間的孤零驛館,聽著窗外瀟瀟秋雨,無盡悽涼。
「惜別傷離方寸亂,」
依依惜別時,被離愁別緒攪得方寸大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李清照作為最愛喝酒的女詞人,此刻甚至忘記臨行餞別時候,姐妹們喝的送別酒是如何滋味,也不知酒杯是深是淺,只記得那滿腔的難過與憂愁了。
「好把音書憑過雁,」
最後兩句,詞人對姐妹千叮嚀萬囑咐,讓她們一定不要忘記讓過往的鴻雁幫忙傳書,與自己書信往來。「東萊不似蓬萊遠。」自己要去的東萊,畢竟不像傳說中的蓬萊那樣遙不可及,非人間所能聯繫。
其實,比起李清照後期,充滿國讎家恨,顛簸流離,愁腸寸斷的詩詞,我更喜愛她前期明快開朗的文筆。
少女時代的李清照,和當時所有的同齡女子一樣待字閨中,卻擁有著尋常女兒沒有的才情和才思。
那難得可貴、不愛拘束的少女情結,也許才是真正的李清照,嫁為人婦、遠離家鄉的她,似乎就開始少了那麼一絲靈氣,多了許多愁緒。若你和我一樣,喜愛李清照,欽佩易安居士。
那麼我推薦看這本《李清照詞傳》,讀懂這個「千載以來,巾幗之中,一人而已」的李清照。這套詞作,還包括《蘇軾詞傳》、《李煜詞傳》、《辛棄疾詞傳》、《納蘭性德詞傳》和《倉央嘉措詩傳》。
這套詞傳原價238元,現在活動價,只要79元,點擊下方連結就能購買。才不到一頓晚飯錢,就能走近這個唯一一個以女子之身,在中國文學歷史上取得崇高地位的一代詞宗。
歷史不散場總結:
李清照作為古代女子,抒發閨怨相思時,還會有所含蓄婉約。但面對年少時感情深厚,彼此相知的小姐妹,便不再矯揉造作,而是通過路途中的見聞感受,直接傾訴離別後的思念愁緒。
尤其最後兩句,表達希望不斷聯絡,能夠彼此寄信往來、音書不絕的深厚感情。這份情深意重的姐妹感情,已經隱隱勝過男女愛情,更為直接、真摯純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