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四》講解64
虛雲老和尚,最提倡的就是《楞嚴經》從後解前,從前解後,一本《楞嚴經》就可以互相做註解。後面觀音菩薩就修耳根圓通,修著修著,因為本來是六種,被割裂開了,他就鎖定耳根不斷地修,最後突然間打通了,就耳根互用,就是一個根可以用六個,就是六個識的作用,完全打通了。
所以在裡面講到,突然超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所有,經文裡邊講到的。所以這裡講到的說,本來從性中是一個,從用中就成了六個,這樣你就搞不清楚它到底是一個還是六個。我們現在能搞清楚聞性到底是一個還是六個嗎?你說一個,為什麼你不能眼睛聞呢?弄不清楚,搞混了。在這種情況下,就是同異失準,同和異失去一定的準距,它言同言異已經都不能為準了。
你說它是一個,明明現在是六個?你說它是六個,仔細一反觀,卻原來是一個。這樣的話就是密密綿綿的相織,就像織網一樣又織成一個渾濁之體,這就是命濁。我們的命根就是這麼存在的,就是每天靠外在的外境滋養,又真的有個我的感覺,殊不知這所有的感覺就是本來之覺。這個濁是以識因而建立的,就是第八阿賴耶識。
我們的命根不是為眾生的總報,所以說六種和合隔而不通,那就是障礙到我們的法身慧命,我們的色身被這個四大的生命給阻隔住了,所以法身顯現不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是第五重,名為命濁。為什麼要講這個濁呢?因為我們要有兩種決定義:第一種決定義,先開始要發不生滅的因,才能感不生滅的果,為什麼要生滅呢?被什麼障礙住了?被這一堆濁亂障礙住了,所以用了這麼大的篇幅講五濁。
最後,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又回到原來的主題,你現在想要在見聞覺知的分別狀態中,就是你想要在生滅的狀態中,怎麼樣呢?契於如來常樂我淨,就是契合於如來所得的涅槃的常樂我淨之果。這裡講到的常樂我淨就代表涅槃,涅槃是常住不壞的,是究竟超越了苦樂之樂的大樂,是真我,永遠都是涅槃是真如法界,是清淨無染的,周遍常寂光的。
所以它具足了這四種德,叫做涅槃四德。這裡用這個代表涅槃,無住涅槃。你想現在見聞覺知生滅的初步心中想遠契,要聽明白什麼叫做遠契。比如:握手,兩個人一握手,就說,跟你特別有緣,相契。這叫做近契,不叫做遠契。什麼叫遠契呢?我看到那個終點,現在我這裡有好多起點,我就按照那個終點選擇我現在的起點,一定要直通終點而不是其他的岔路,這叫做遠契如來常樂我淨。
其實表明什麼?以因地而趣果覺,是直通的,不能出錯。因地,一定要在生滅中,覓到它的不生滅性,才能在果地,證到它的不生滅性,而在生滅中證它的不生滅性。這個講起來是非常微妙又很難聽懂,遠契懸在那,兩個人懸在異地,但是一定要相契合,也就是說,你開始種種子,邁步的時候,跟終點在同一條軌道上,就是這麼個意思。
所以這裡以生滅的因,生滅中覓不生滅的因心,而遠契不生滅的果德,以因同果。阿難,如果你想這樣的話,你應該怎麼樣呢?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你的根本是什麼呢?生死。為什麼有生死呢?因為有生滅,生死本身就是一種生滅。你就要依照不生,在生死中依照不生不滅的圓湛性,必能成就,這叫做依不生滅,圓湛性成。只有依著根性中不生不滅,守著這個,將來才能成就常樂我淨的涅槃果德,除去這條路別無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