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同學媽媽給我看了他兒子畫的小畫《看看人家》,並配有文字:
我考試考了90分,媽媽說,你看看人家小明!
我考試考了60分,媽媽說,你看看人家小明!
小明考試考了80分,我考了90分,媽媽說,你看看人家小軍!
看出來了嗎?敲敲重點句式:「你看看人家……」,再想想看,你是不是經常在說在用?
「你看看人家」
相信很多家長在自己還是孩童時,就經常聽到媽媽念叨:你要是像隔壁誰誰就好了!反正就是別人家的小孩是寶,自己家的是草,心酸!那個時候就暗暗發誓,對自己的孩子一定不要這樣!
然而事實呢?成為父母后,遺憾地看著自己進入「你看看人家」的循環模式。不管孩子表現怎樣,總是忍不住拿來和別人的孩子對比,尤其是情緒不好時,說話更是口不擇言:你看看人家誰怎樣怎樣,再看看你,你就是一個廢物!當你多次重複這個詞「廢物」時,就像給孩子貼上一個標籤,難過的是,貼上容易,再揭掉非常難!
雖然知道不要老拿自家孩子與別人比,為什麼還要這樣呢?經某社會調查結果得過:是大家習慣性以結果行導向的方向去養育孩子,也就是以最快的方式得到想要的結果。你看看人家,也就是想讓孩子看看人家孩子的「成果」,再對比自己,然後知道上進努力。
但是,結果性導向適合職場,並不適應於養育孩子。職場都是成人,經過社會的洗禮已慢慢了解自己的付出與獲得的關係,知道學習別人,並尋找方法去獲得突破與進步,獲得階段性的成功;而養育孩子則是一條馬拉松賽道,大多數孩子需要的是,在跑道上父母正確引導、幫助不偏離軌道。「你看看人家」,就像是在跑道上,父母在後面拿鞭子趕著孩子,一邊喊:你看看人家多快,快跟上啊!想像下,這樣的場景下,你還有力氣加速前進嗎?
你看看別人?那你看見自己的孩子了嗎?
所以,「你看看人家」幫助孩子進步了嗎?
事實結果背離初衷。「你看看人家」只會讓孩子在行為上習慣性拿參照物,而忘記看到自己內心所想。久而久之,孩子即使抬頭努力,也會很容易被旁人帶偏,內心語言從「我想達到什麼目標」變成「不要輸給任何人」,這樣的思維導致的結果可想而知,一種是我什麼都不想做,反正比不過人家;一種是「為贏別人,不折手段」。
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孩子嗎?這樣的心態對嗎?
在《我們的孩子 看見、傾聽以及改變》(簡稱《我們的孩子》)裡,作者佐佐木正美認為,孩子健康成長所不可或缺的孩子健康成長所不可或缺的不是「不要輸給任何人」等催人奮進的話,而是孩子們自身互相產生共鳴的環境。當周圍的夥伴施展出了自己所沒有的卓越才能時,孩子不但不會嫉妒或覺得自卑,反而從心底敬佩夥伴,這樣的心態才是正常的。
如果總是以「你看看人家」,不要「不輸給任何人」的心態和語氣來養育孩子,只會只會讓人產生自卑或優越感。自卑感的反面是優越感。持有強烈的優越感的人,在內心某個地方也藏著強烈的自卑感。優越感也是一種可怕的情感,它會促使你輕視、鄙視他人。持有優越感的人會輕視因年老而能力下降的人,會對比自己有能力的人持有敵意、厭惡感、嫉妒之心,或諂媚比自己強的人。與此同時,他們還無法讓自己努力向前邁步,因為有優越感的孩子很怕體驗自卑感。
在《我們的孩子》裡,作者還鄭重提出:不光是不要跟別人的孩子比。家中同時培育多個孩子的父母應該更能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意思是自己家的孩子也不要互相比較,不要老說:「哥哥這個時候早已經會什麼什麼了」、「你看看你姐姐怎樣怎樣」之類的。
如果某個孩子學習能力很強,而另一個孩子只酷愛運動,這絕不是說擅長學習的孩子價值更高,應該獲得父母的愛更多,而愛運動的孩子價值更低,得到父母的愛就比較少。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應該是:父母疼愛你,既不是因為你學習好,也不是因為你運動能力強。即使你沒有什麼出色的技能,你也是父母眼中重要而又可愛的孩子。如果想讓孩子遠離歧視的心理,那父母應該具備平等培養方式。
你說:「你看看人家,每天多認真學習」,孩子想的是,「嗯,他很認真,學習很好,然後呢?」可見,這類結果性的展示,對孩子而言非常模糊。他更多多需要是家長看見孩子之後,細節性的引導、階段性的鼓勵。再你說「你看看人家」,不如稍停腳步,問問孩子,你自己想去往哪個方向?想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這樣,那自己應該做?……
跟孩子說,「你看看別人」前,不如先看見自己的孩子!
偏差式教育
如果說「你看看人家」是一般家長的習慣,其實這跟社會教育有著很大的關係。在東方國家,如日本、中國,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推行一種教育模式,即偏差式教育,在這種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孩子必須與他人競爭。用專業的語言來解釋「偏差式教育」,即試圖讓某群體中的孩子邊與該群體的其他孩子比較邊提升楓樹一種教育模式(譯註:偏差值是日本人對於學習智能、學力的一項計算公式,其公式為:偏差值=50+10X(個人成績-平均值)/標準差。但這不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模式。
作為擁有近50年的兒童心理臨床經驗,療愈了上萬家庭的兒童問題的專家佐佐木正美,在《我們的孩子》一書中,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我一直認為,比起學校的教育,家庭教育更為重要。如果父母在家中從心裡認可每個孩子所持有的多種價值,孩子在學校的成績排名等就不是大問題。如果孩子不管孩子是否聰明,容貌是否初中,是否擅長學習或運動,父母都無條件地愛孩子,孩子從心底就會升起一種「」「雖然我不是完美小孩,但我依然有爸媽對我完整的愛」這樣的肯定感覺。孩子的內心也因此被陽光普照。如果孩子因為學校推崇偏差值教育受其影響而自我懷疑,也是因為家庭沒有給孩子提供堅強的後盾。可見,正確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是照亮孩子內心角落的陽光,千萬不要父母先關掉了窗戶!
總的來說,想養育一個健康陽光的孩子,作者所有的語言圍繞的一句話關鍵是:父母無條件地愛孩子,看見孩子,傾聽以及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