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關注,後閱讀,您的關注就是小編最大的動力!(用心創造出更加精彩的資訊)
真假美猴王1戰,殺的是孫悟空?還是六耳獼猴?
《西遊記》是明代小說家吳承恩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神魔小說的經典之作,其中大概暗含了我國無數的經典書籍,比如素有「山雄偉、海奇闊、經廖幻」的《山海經》、《神異錄》、《左傳》、《史記》等。
在《西遊記》中主要介紹了唐僧一行人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取到真經的故事,在途中,因為孫悟空本性不受拘束以及嫉惡如仇的特點,偏偏唐僧太過心善,導致孫悟空經常被趕,比如在「三打白骨精」中,孫悟空就被唐僧趕了三次,第一次因為孫悟空的求饒,作罷,第二次孫悟空施計說讓唐僧把自己的禁錮取下來,也算了,但是到了第三次,唐僧不管孫悟空再怎麼說,就是要趕他走。還有之後的等等,例如趣經女兒國,本以為是最簡單,卻是最難得一難。
我們這次說的也是一個由於孫悟空被趕走引發的故事。
孫悟空本就只是花果山天生地養的一個頑猴,要不然他這麼聰明,日後必成大器,菩提祖師在教了他72般變化與筋鬥雲之後,為什麼執意要把他趕走?就是因為知道他日後必會闖出大禍來,日後的大鬧天空,推倒人參果樹等豈非就是大過?也因為不受拘束的特點,被觀音菩薩以及唐僧騙著帶下了金箍,也就只能死心塌地的跟著唐僧。
唐僧太老實,也太心善,整日裡管著孫悟空,喜歡賣弄自己的孫悟空當然是不堪忍受這種不寂寞,只不過因為頭上的金箍之痛,所以只能忍著,而且一路上跟著八戒和沙僧打打鬧鬧,也算是樂趣十足。
孫悟空是最喜歡打打鬧鬧的,所以在第五十六回《神狂誅草寇,道昧放心猿》中,他看到那些強盜搶劫他們時,他心中暗喜:「造化,造化,買賣上門了!」在他的心中,只有好與壞之分,並沒有強與弱的區別。唐僧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相處,自然是知道孫悟空的心性的,所以他剛離開就又轉回去,並告訴八戒去勸阻孫悟空:「趁早與你那師兄說,叫他棍下留情,莫要打殺那些強盜」,不過孫悟空怎麼會等到唐僧反應過來,在八戒過來問的時候,他還誆騙八戒,那是腦漿!八戒當然是不信孫悟空,在看到實情之後,立刻就向唐僧告狀。
唐僧這一聽,不得了了,立刻就與孫悟空劃清界限,得了您嘞,以後咱橋歸橋、路歸路,那些冤魂索命,也不跟我相干。這下好了,孫悟空又被趕走了。
孫悟空向來是一個心高氣傲的,這下子被趕走,怎麼有顏面回花果山去,想去自己的好朋友那裡吧,就害怕他們問起,自己更丟人,一來二去,覺得就怨觀音,非要讓自己保護唐僧西天取經,這下子好了,他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了。拈起一個口訣,就奔著珞珈山來了。觀音當然知道悟空的來意,再算出後面的事情之後,就對他說,你且等著。
悟空這一走不要緊,活活惹出了一樁麻煩,而這個麻煩把孫悟空自己都難倒了。
正在珞珈山等著師父找人過來請他,真就等到了沙僧,但是誰知道這個沙僧還沒有見到自己就直接開打,問明原因之後,孫悟空不幹了,捻了口訣就騰雲而去。果然正如沙師弟所說,自己被冒名頂替了,孫悟空的這急性子,直接開打,誰知道這個「孫悟空」不止跟自己想著一樣,連武功也是不低,連續問了觀音、唐僧與八戒、天界眾神之後,終於在冥界的諦聽那裡有了消息,不過這個諦聽太老實,他不說,直說讓悟空去面見如來。
問題就出在這裡了,為什麼這個諦聽聽出了誰是孫悟空為什麼不說呢?而後來面見如來之後,打死的孫悟空到底是哪一個呢?之所以會引發這一討論,卻是有依據的,因為細心地觀眾發現,自從真假美猴王一役之後,從前的那個機靈正義的孫悟空還在,但是叛逆的他卻不見了,一行人開開心心的到了西天。
在這裡,筆者主要是給大家總結的普遍認為有道理的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真假美猴王一役,死的是孫悟空,活下來的是六耳獼猴。
真假美猴王,因為實在是相似,最後孫悟空想到了到陰間去查查戶籍,因為戶籍是不會造假的,誰知道因為自己年少時一時糊塗,導致現在無跡可尋,不過幸好地藏王菩薩坐下神獸諦聽有辦法,但是這個諦聽卻閉口不言,只說要想要「辨明」,就需要到如來那裡去,大家想一下,這裡面或許真的有深意,只不過諦聽不能說,還找了一個恐怕生出禍端的藉口。
後來到了如來那裡,如來一通說,大家終於明白,這個跟孫悟空一模一樣的猴子,原來是六耳獼猴,說他「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也就是孫悟空的所有事情他都知道,但是為什麼他以前不出現,現在出現了呢?或許就是如來的有意為之,大家都知道,孫悟空天不怕地不怕,除非你做的真的很對,不然能把天捅個窟窿。因為唐僧聽經時睡覺,就被他打下凡間歷經生死,他怎麼能夠容忍將來有一日,孫悟空時時刻刻的出現在自己的面前,所以他就找來六耳獼猴,暗中結果了孫悟空。自然日後的這個「孫悟空」很溫順,辛辛苦苦、老老實實的護送唐僧到了西天。
另一種說法,真假美猴王大戰,原只是孫悟空下的一盤棋。
孫悟空與六耳獼猴到了冥界,剛開始地藏王菩薩說的是「聽個真假」,而後面當知道真相之後,雖然裡面說了他不說的原因,但是他的話恐怕是另有深意,他說「辨明」二字,雖然如果理解的話,這個詞語也可以說的通,但是如果深究的話,「辨真假」和「辨明」的意思可可完全不一樣,而且後來觀音菩薩說的也是「辨明」。孫悟空的本事他們都是知道的,特別是腦後的那三根救命毫毛還是觀音給的呢。
所以你看,到了如來的面前,孫悟空第一時間並不是直接讓辯真假,而是讓「辨虛實」,之後就是說自己護送唐僧到底有多麼辛苦,一通的抱怨,如來眼觀六界,當然知道孫悟空的想法是什麼,但是現在他要用孫悟空,就只能順著孫悟空的話,順便編出來一個大家都沒有聽過的六耳獼猴,在眾佛面前,給足了孫悟空面子,並且讓觀音護送孫悟空回去,這下子孫悟空面子裡子都有了,也不好說什麼,之後就高高興興的跟著唐僧繼續西行。
你認同哪種說法呢?歡迎大家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