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島溼地再現原生動物新物種

2021-01-08 央廣網

  央廣網上海3月10日消息(記者唐奇雲 通訊員戴琪)記者今天(10日)從華東師範大學獲悉,《Scientific Reports》雜誌於2月28日發表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範鑫鵬副研究員課題組的研究論文,報導了有關發現於上海崇明島溼地的一纖毛蟲原生動物新物種。該物種被命名為顧氏拉姆蟲(Lamtostyla gui)——以題獻我國著名原生動物學家、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顧福康先生,彰顯他為中國原生動物學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

  《Scientific Reports》雜誌發表生命科學學院範鑫鵬副研究員課題組的研究論文(本文圖片:央廣網發 華東師範大學供圖)

  崇明島東部溼地位於鹹水、淡水交界處,是生態過渡帶,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一直以來,該區域吸引著眾多領域研究者的目光,但有關原生動物分類學與多樣性的研究卻十分匱乏。近年來,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原生動物學課題組系統地開展了有關該區域的調查研究,逐步揭示了崇明島溼地豐富的纖毛蟲原生動物資源和獨特的區系特徵。2017年,課題組曾報導了一個以「崇明」命名的新屬,崇明隱縫蟲(Arcanisutura chongmingensis);2年多後,再次發表文章命名該地區發現的原生動物新物種,顧氏拉姆蟲。

  原生動物是微小的單細胞真核生物,而纖毛蟲則是其中分化最為複雜的一個門類。顧氏拉姆蟲隸屬纖毛蟲中的高等類群—腹毛亞綱,該類生物具有明顯的背面、腹面結構分化,分類學者通常可利用活體一般形態、纖毛圖式等顯微水平特徵辨別不同種屬。針對顧氏拉姆蟲,本次研究基於種群大量個體的觀察統計,刻畫了其顯微水平分類特徵,該種的建立將拉姆蟲屬(Lamtostyla)物種增至15個;此外,利用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技術顯示了其生動的蟲體表面形態和細緻的細胞器形態。其中的細胞器超微結構的是對腹毛亞綱、小雙蟲科物種的首次認知,這為未來從細胞學水平歸納該科的共有衍徵提供了第一份證據。

  基於不同手段顯示的顧氏拉姆蟲非分裂期形態(a-c,掃描電鏡,d-j,光學顯微鏡)

  顧氏拉姆蟲表膜微管、纖毛器及射出胞器的超微結構(透射電鏡)

  作為形態學(經典分類學手段)的重要補充,基因測序及系統發育分析可驗證、甚至糾正分類學者依據自身經驗形成的觀點。本研究通過測序獲得了顧氏拉姆蟲的多個標記基因(包括SSU rRNA、LSU rRNA、ITS、COX)序列,這成為國際基因庫(Genbank)中為數不多的小雙蟲科物種序列。以此為基礎,文章分析了新物種所處的系統位置,進一步證實了該物種所在的拉姆蟲屬存在非單系性的問題。

  原生動物的細胞發生與高等動物的個體發育一樣,是系統發育簡單而迅速的重演。研究細胞發生過程,除了可以了解物種特定結構的形態如何建成,對於理解物種所處階元的系統發育也具有重要意義。基於實驗室培養,本研究獲得了顧氏拉姆蟲無性二分裂過程中纖毛器與核器的形態發生過程,建立了該物種的細胞發生學模式,通過比較,提出從發生學角度解釋拉姆蟲屬非單系的可能性;同時,通過大樣本觀察統計,揭示了細胞發生過程中原基數/原基斷裂數的異常可導致非分裂期不同個體間分類特徵的變異,這為在分類學實踐中如何對這些特徵賦以權重提供了客觀依據。

  顧氏拉姆蟲個體發育(無性二分裂)的正常(左)與異常(右)模式

  從動物學角度,顧氏拉姆蟲的詳細記述為解決纖毛蟲原生動物的分類學、系統學的存疑問題積累了一份新資料。從崇明島生物多樣性角度,再次發現新物種暗示了崇明島溼地這一多樣性熱點區域存在潛在的原生動物高度多樣性,這也從這類微小生命的視角凸顯了在崇明生態島建設中保護溼地的重要性。

相關焦點

  • 崇明島溼地又現原生動物新物種
    圖說:顧氏拉姆蟲模式標本產地——崇明島北灘溼地 受訪者供圖(下同)芸芸眾生的上海本土生物本來就千奇百怪。最近,科學家們又在這個大家族裡發現了一個以前沒見到過新物種——纖毛蟲原生動物。發現地點在崇明島溼地,發現者是華東師大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範鑫鵬課題組。
  • 上海崇明東灘:千鷸萬鶴自在舞(美麗中國·夏之溼地)
    圖為夕陽下的東灘溼地。  黎 軍攝(人民視覺)  開欄的話  溼地是重要的生態系統,被譽為「地球之腎」「物種基因庫」。我國溼地資源豐富,目前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的有47處。在全球溼地生態系統退化的背景下,近年來我國溼地保護率大幅提升,管護成就舉世矚目。從今日起,本報推出「美麗中國·夏之溼地」系列報導,以圖文並茂的方式,深入報導中國政府和人民在溼地生態修復、建設、管理等方面的努力。    本報上海5月10日電 (記者姜泓冰)正是初夏草長鶯飛時。
  • 上海:崇明島野生動物棲息地將安裝視頻監控、紅外相機等設備
    視頻監控、紅外相機等技防設施,將逐步在上海崇明島的野生動物棲息地、遷徙通道、盜獵案件多發地段等區域逐步安裝。7月17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獲悉,目前,市政府正在進行《上海市建築垃圾處理管理規定(草案)》的制定工作。
  • 江永永明河溼地發現新物種
    原標題:江永永明河溼地發現新物種新湖南客戶端12月6日訊(記者唐善理 通訊員 申華躍 吳炳賢 石勝超)國家林業局溼地保護管理中心和湖南師範大學的專家組,近日對擬建江永永明河國家溼地公園進行了現場評估和考察調查,考察中發現新物種1種和魚類新記錄種1種。
  • 湖南永州市一擬建國家溼地公園發現新物種
    中國園林網12月6日消息:近日,筆者從湖南省永州市林業局獲悉,據今年湖南師範大學調查顯示,江永永明河溼地發現新物種1種和湖南省新記錄物種1種,均已通過學術界鑑定,目前新物種尚未命名。
  • 上海崇明西沙溼地,等到最美時節,盡享滬上溼地生態
    上海,是個不缺人文都市的地方,也是老洋房居多的城市,最近因《安家》這部電視劇,又被網友們挖出更多價格更高的老洋房,那麼這樣一個擁有金融、高端、人文、小資,又車水馬龍,且充滿著城市鋼筋水泥的森林裡,有沒有別樣的風景呢?
  • 南沙溼地再現52隻黑臉琵鷺
    12月5日,工作人員在廣州南沙溼地發現了52隻黑臉琵鷺,規模巨大,創下了南沙溼地歷史新紀錄。早在今年1月8日,南沙溼地也曾發現25隻黑臉琵鷺。2月初,在廣東沿海溼地——陽江海陵大堤溼地曾發現大規模的60隻黑臉琵鷺。專家介紹,廣東特別是南沙溼地優良的生態環境為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沿海溼地成為候鳥樂園。
  • 上海哪座島珍稀植物最豐富?哪家城區公園鳥類最多?
    溼地養育著上海近70%-80%的野生動植物種,為鳥兒、魚、浮遊動物、底棲動物和各種植物提供著棲息環境。  溼地還是上海城市生產和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黃浦江上遊的河流與湖泊溼地、寶山區羅涇鎮的寶鋼—陳行水庫、長興島上的青草沙水庫和崇明東風西沙水庫等人工溼地構成了上海最主要的水源地。
  • 馬達加斯加發現罕見食肉動物新物種
    ,這是24年來發現的第一個食肉動物新物種。 早在2004年,杜瑞爾野生動物保護信託基金會一個研究團隊在考察竹狐猴的途中,偶然在一個湖泊中首次發現這種動物。當時,那隻杜瑞爾獴正在湖泊中遊泳。研究人員對這種小動物進行了初步的檢測,他們猜測可能發現了一種新物種,並為其拍了照片。隨後,研究人員對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中收藏的其他種類的棕尾貓鼬的標本進行了分析。分析結果顯示,這種動物是一種新發現的物種。
  • 西溪溼地被「土著」動物入侵!最讓人頭疼的卻是它
    新增了哪些物種,和我們又有怎樣的聯繫?不妨來看看。,部分生活在錢塘江的物種漸漸在西溪溼地落腳,如淡水貽貝和無齒相手蟹等。如無齒相手蟹原本是錢塘江流域的土著小螃蟹,這次在西溪溼地9個樣點都有發現,周家村和煙水漁莊數量較多。這種蟹對農作物和田埂有較大破壞作用。夏季,西溪溼地管理者會動員大家夜間集體下水捕捉,不過,這蟹個頭很小,是無法食用的,只能用開水燙死來處理。這次的監測中,還有一種大家不太喜歡動物——老鼠。公園方面表示,由於溼地沒有人居住,老鼠數量很少,一些人流活動密集及建築集中區域有一些存在。
  • 西沙溼地,好久不見!
    西沙溼地,好久不見!-12 11: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西沙溼地公園於
  • ...錢塘江 斑嘴鴨 黑臉琵鷺 1983年 鳥類物種 愛鳥 溼地 水鳥 野鴨...
    遷徙的鳥類飛行路線太長,超出了體能範圍……」  數千畝灘涂鳥兒為啥不多歇歇腳  綜合了全國鳥類遷徙圖譜,杭州的錢塘江一帶是從東北遷徙過來的鳥類的重要中轉站:遼寧飛來的鳥,到天津濱海地帶中轉,再到沿海灘涂逗留,再飛江蘇鹽城一帶,然後飛往上海崇明島,再從崇明島到錢塘江。  「差不多就是這麼一段段飛過來的,錢塘江這一帶溼地對遷徙候鳥非常重要。
  • 浙江再現「消失」物種,這是啥情況?瑪雅預言或將成真?
    浙江再現「消失」物種,這是啥情況?瑪雅預言或將成真?這種再現的生物其實就是溼地玉鳳花,在135年前,其實就已經消失了,所以一度人們都以為是滅絕了,但是如今卻又出現在了大眾的眼前,而之所以會出現,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浙江溼地的環境在變好,溼地的環境如今又適合它的生長。
  • 青海玉樹再現「四不像」,2020年還有哪些物種重現我國?
    中華鬣羚是一種稀缺性的物種,在我國也分布得有,其中包括甘肅、青海、浙江、安徽、湖北等地都可以看到它的足跡,而近些年來,我們屢次看到中華鬣羚重現我國,引發大家的好奇,如今又出現了,我們就來看看這個生物的情況。中華鬣羚再現青海玉樹中華鬣羚其實就是我們說的「四不像、蘇門羚」。
  • 不要再說上海的鄉土動物是三黃雞了!上海動物園建設中的鄉土動物區...
    你能說出幾種上海本土動物?一項針對上海市民的街頭調查結果令人大跌眼鏡,大多數市民能說出「獐」,除此之外,不少人的答案是蟑螂、臭蟲、跳蚤,而更多市民則覺得「三黃雞」才是土生土長的上海動物!  可見,建立一個專門展示本地動物的展區,讓上海人了解自己的家底是多麼必要——上海,這個建立在溼地之上的城市,並不是一座鋼筋水泥森林,更有500多種各具特色的脊椎動物。
  • 上海崇明島覽海林克斯 一個有腔調的高爾夫球場
    上海人喜歡用「腔調」一詞來表達對事物的認可度。一個人被贊有腔調,那意味著他被整個群體所認同;一座球場被贊有腔調,那意味著該座球場已成為球友心中不可多得的好球場。位於上海崇明島的覽海林克斯球場,蠻有腔調  愛爾蘭人的鄉愁  究竟什麼樣的林克斯球場才是震撼人心的?這是一個讓許多知名球場設計師可以思考一生的問題。其實,一座林克斯球場是否能讓人感受到偉大和震撼,球友或許是最好的評判者。
  • 西沙溼地公園——上海唯一能看到自然潮汐的地方,還有很多小螃蟹
    最近盤算了一下,發現在上海時,我去的次數最多的居然是崇明島的西沙溼地公園,這個公園是去崇明島必去的公園之一。之所以去過那麼多次,可能是因為那裡很美,又免門票,而且很清淨。站在公園裡的瞭望塔可以看到一望無際的灘涂,飛翔的鳥兒,還有遙遠的大海。這裡特別適合看夕陽。
  • 你熟悉的崇明西沙溼地,正在歸來...
    西沙溼地因修葺仍處於閉園中 闊別已久,思念尤甚 在等待的時間裡,找尋不變的風景 重遊之前,先來場「雲遊」過把癮吧~
  • 鴨綠江口再現這一世界瀕危物種!79隻,數量為20年來最多
    鴨綠江口溼地再現世界瀕危物種黑臉琵鷺79隻,數量為20年來最多!6項:如果一塊溼地定期棲息有一個水禽物種或亞種某一種群1%的個體,就應認為具有國際重要意義(簡稱1%種群標準)。根據2018年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黑臉琵鷺被列為世界瀕危物種,世界種群數量約為2300隻,1%種群標準為20隻。此次觀測到3%-4%的黑臉琵鷺種群,是自1999年以來最多的一次黑臉琵鷺觀測紀錄,同時也意味著保護區支持1%種群標準水鳥增加到16種。
  • 你熟悉的崇明西沙溼地,正在歸來……
    西沙溼地因修葺仍處於閉園中闊別已久,思念尤甚在等待的時間裡,找尋不變的風景重遊之前,先來場「雲遊」過把癮吧~ ① --- 位於崇明島西南端② --- 總面積1500畝③ --- 上海目前唯一具有自然潮汐現象和成片灘涂林地的自然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