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你痛苦萬分卻又無法離開?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2020-12-05 澎湃新聞

圖片設計: 番薯丫 | 責任編輯: 小阿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導言

大家好,我是簡裡裡。

最近好幾個朋友來跟我說自己或身邊朋友在痛苦之中想要離開、有能力離開又很難離開。

幾年前,我寫過一篇這樣的文章。現在看來,當時少提及了一些觀點:一個人是否會進入施受虐的關係,和其外在擁有的資源、成就、強弱無關,和創傷有關。任何人在某種情境下,都有可能進入一段「施虐與被虐」的關係。

在這樣的關係中,舊時創傷被喚起,成為強力的勾兌粘合劑。在被虐之中,人的羞恥感、熟悉感、疼痛感、被認可的渴望、被恨被愛、憤怒和求全之中有強烈的情感,「自我」在其中遊移不定消失不見。

是什麼使受害者無法離開?

1973年8月23日,斯德哥爾摩的兩個持械搶匪進入一個銀行,綁架了4名人質。他們劫持了人質5天。等人質獲救之後,在媒體採訪中,這些人質居然都對劫匪表達支持,甚至覺得劫匪是在保護他們免受警察的傷害。

其中一名女性和一個劫匪訂婚,而另一名女性發起了一個基金來幫助劫匪進行法律訴訟。

這種「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甚至協助加害人」的情景,當時被看來是如此地不可理解,後來被公眾定義為「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圖片來源:giphy

在心理學領域中,受害者和施虐者結成情感同盟的情形早已進入研究者的研究範疇。研究者認為,和施虐者結盟,其實是受害者在應對虐待和恐嚇之下發展出的生存策略。尤其是施虐和受虐的關係長期存在的時候,受害者只能(從心理上)和施虐者站在一起,否則就無法「生存」下來。

而所謂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絕不僅僅在極端情形下發生,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家庭關係、戀愛關係、人際關係中都以各種形式存在,施虐方不止是個人,有時候也會以職位、機構、組織的形式出現。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情形的本質,是控制和虐待的關係——如果你能理解這一點,就能理解為什麼受害者居然會為施虐者辯護了。

當然不是所有處在「控制和虐待」的關係中都會出現「斯德哥爾摩」的特徵,但一旦出現,有幾個常見的特點:

1. 對施虐方、控制者心懷感激;

2. 對於來解救的人或者家人感到厭煩或者仇恨;

3. 認為施虐方是有難處/道理的,他們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

4. 支持施虐者的行為,有的時候甚至會幫助施虐者;

5. 覺得自己沒有能力離開。

而以上的情形在什麼條件下會出現呢?

認為別人會對自己的人身或心理有威脅

這樣的威脅有兩種。一種是可見的暴力人身威脅;另一種是間接的、不那麼容易被識別的(常見)威脅:

比如說「你永遠都不能離開我,以前離開我的人都沒啥好下場」;

比如「你這麼差,除了我不會有人要你了」;

比如「外面沒有比我這裡更好的地方」;

比如「全世界只有我對你最好,別人都會傷害你」。

施虐者時不時給予受害者一些小恩小惠

因為受害者在努力尋找一切希望,這些小恩小惠可以是任何東西。劫持情形下,讓你活著就已經是「大恩大德」;而在一段虐待的關係中,哪怕施虐者只是簡單地「噓寒問暖」,都會讓人覺得「事情也許就快有轉機了」「Ta也不全是壞的」「Ta似乎也是一個在經受痛苦的人」。

就好像一個人,發現自己陷入了一段性虐待關係,ta先是覺得憤怒,可一想到對方在生活中還挺照顧自己的,就又很愧疚,「Ta其實對我挺好的,我怎麼能把ta想得那麼壞呢。」

▲圖片來源:giphy

尤其當施虐者向你展示ta柔軟脆弱的一面:Ta有酗酒的父親、難纏的母親,悲慘的童年,難養活的家……你便可能更加「同情」和「理解」ta,儘管施虐的行為一如既往,你充滿了「理解」和「希望」。

受害者主動或被動地(心理上或者生理上)和外界隔離

受害者往往覺得自己在關係中如履薄冰。Ta不得不完全按照施虐者的方式去思考和行為,「否則都是你的錯!」

這時候來自家人和朋友的意見,只會使ta招致更多的虐待。所以受害者會主動地隔離自己,與其說ta在和施虐者結盟,不如說,ta在試著隔離開那些會使得ta遭受更多虐待的來源。

覺得自己沒有能力逃離這個環境

施虐者往往會使得受害者覺得無比愧疚。「如果你離開,我就死給你看」「你走了孩子怎麼辦,都是你的錯」。在施虐/控制的關係中,被害者往往會體驗到自尊和自信的喪失感和無力感,而使得自己相信自己是沒有能力獨立/離開這個環境。

而一個處理家暴和暴力管理項目的諮詢師說,在控制和被控制的關係中,產生的影響就像「鐘擺」。即便受害者有機會離開,受害者會覺得恐懼、憤怒、甚至仇恨,而之後,他們會開始覺得愧疚、羞恥、焦慮不安……也許陷入這樣的情形都是我的錯。這非常容易使得他們轉身回到那個被傷害的情境中去。

▲圖片來源:giphy

壞事不會只出現一件,常常伴隨的還有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比如你的伴侶羞辱你,對你家暴。但是因為經濟、孩子或者其他原因你無法離開ta,你會開始想:「Ta平時對我挺好的」「可能只是ta最近壓力比較大」「下一次我更小心一點就好了」。

這就是「認知失調」的作用。

當人們在同一時候有著兩種互相矛盾的認知(可以是看法/情緒/信仰/行為),這兩種認知打架,從而陷入很緊張的心理衝突的狀態。這是如此難以承受,之後人們就會放棄或者改變其中一種認知,來消除這種衝突感。

而每一次放棄,並不意味著是「理性」的結果。多半是在當下情境下選擇的生存策略。

有科學家觀察過一個邪教,教義要求會員放棄所有的一切來入教。這個邪教相信世界會被洪水淹沒,如果你放棄得越多(你的財產/你的家人/你的生活),你就越有機會被拯救。

這聽起來是如此不可思議,而更不可思議的是,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在選擇相信它。研究發現,越是讓我們覺得艱難、不舒服、羞辱的儀式,我們就對它越忠誠。

當你投入得越多,你越要給自己找一些理由來說服自己。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被騙了之後,比如交了昂貴的學費、買了電視購物的殘次品,你調侃ta的時候,ta會很認真地反駁你。

因為,真相太痛苦了。

但請不要評價「受害者」

記得前段時間自殺的那個女孩包麗,輕生前還給PUA她的男生發微信說「遇到了熠熠閃光的你而我卻是一塊垃圾」。

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看,人們很容易去評判她,「怎麼這麼傻哇」「蠢得無可救藥」。可事實上,ta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表達:我要努力先活下來。

如果我們回去看看資料,會發現,越是畸形的環境,越是使得人們產生(外人看起來)「奇怪」的應對方式。我想大概如果換作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在陷入同樣情境的時候,做出相同的選擇。

如果你的家人或者朋友陷入這樣令人擔心的關係中,你可以做些什麼呢?

你要理解:

1. 你如果直接跟施虐者對著幹,你就徹底走到了對立面,「你看,就是你在破壞我們的關係!」;

2. 而你每次和受害者的聯繫,都會使得受害者被攻擊的可能性高一些;

3.受害者不是在躲避或者拒絕你。他們是在躲避引起被虐待的可能性。

▲圖片來源:giphy

你可以怎麼做:

1. 你如果時不時地去問ta,「你最近有沒有逃脫魔掌?」你很快就會被拉黑名單了。不如固定一個時間電話或者會面,只談一些貓貓狗狗。你的唯一目的是,讓受害者知道,當他們決定求助的時候,你在這裡。

2. 常常以家庭的身份,逢年過節問候。讓他們知道,家庭是在的。

3. 給受害者一定時間和空間。讓受害者感受到,無論他們做什麼樣的決定,我們都支持。不要因為他們沒有馬上改變而讓他們覺得我們拋棄了ta。

4. 不要輕易傷害施虐者。在改變尚未發生的時候,傷害施虐者只會增添受害者的負擔(他們甚至會覺得這些都是自己的錯造成的,如果不跟你訴苦,施虐者就不會受傷了!)。

5. 尋求專業的幫助。永遠鼓勵ta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本文首發簡單心理平臺。

改變是個過程。我們要做的是,給予這個過程開始以空間和時間,並提供穩定的支持。而當這個過程開始,和這個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一樣,會充滿反覆曲折。

請保持期待,並耐心等待。

對了,我們準備了6本關於這方面的書籍送給大家。如果你或者身邊的朋友此刻陷入糟糕的情感關係中,可以看看這本書。

參考文獻

[1] Rusbult, C. E., & Martz, J. M. (1995). Remaining in an abusive relationship: An investment analysis of nonvoluntary dependenc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1, 558-571.

[2] Joseph M. Carver(2014),Love and Stockholm Syndrome:The Mystery of Loving an Abuser

[3] Aronson, E. (1969).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A current perspective.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ume 4, pp1-34.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被性侵者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我只想說說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根據網上公開的資料:  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後,因歹徒放棄而結束。
  • 可能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人們的心理是複雜的,很多時候某一類特殊人群的心理是無法被其他人所理解的。比如說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患者。曾經在我國發生過這樣一個案件。2011年在洛陽,一個叫李浩的國家工作人員被捕,他涉嫌非法囚禁六名女性,並對六人長期性侵,而且導致兩人直接死亡。
  • 關於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你知道多少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又稱斯德哥爾摩效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症。是指受害者對施害者產生依賴或感情的一種症狀。受害者有時候甚至會反過來維護施害者的利益,從而反過來與對他進行營救或者幫助的人產生衝突、摩擦等現象。
  • 番劇中,愉悅犯和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有什麼關係?看熾天使就明白了
    在知乎上看到有網友問這麼個問題,「愉悅犯和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總是一起出現的嗎?「,作為一個二次元宅謎,我當時就想到了番劇中的一些例子,最經典的莫過於《終結的熾天使》中吸血鬼與普通人類之間的奇妙關係。本期內容我們就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聊一聊兩者之間的關係。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 人的依附心理丨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是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詞,而且不少人還會把其用作是嘲諷人的話語,甚至根本不能理解這種症狀,其實,這種症狀是普遍存在於每個人身上。斯德哥爾摩症狀又稱為人質綜合症,是指受害人在長期遭受迫害的情況下,對於犯罪分子偶爾施與的小恩小惠表示出感激,甚至在最後時反過來抵制救援者,幫助犯罪者的病態依戀情結。
  • 金庸筆下愛情中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不只天龍八部,其他幾部中也普遍存在孽情,最離奇的恐怕要算「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了,比如楊逍與紀曉芙,夏雪宜與溫儀,完顏洪烈與包惜弱,洪安通與蘇荃、韋小寶與7個老婆的愛情。 所謂「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說白了就是:女人質愛上了男劫匪。
  • 探討備胎情結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之間的關係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備胎情結這一現象呢,其實我們可以用「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概念加以解釋。「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受害者對施害者產生依賴或者感情的一種症狀。對於備胎情結,初看之下感覺跟所謂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沒什麼關聯性可言,但你細細研究會發現其實不然。
  • 「女魔頭」勞榮枝當庭翻供,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可能令她免於一死?
    這幾天,看到媒體的進一步報導,有律師認為勞榮枝當庭所述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情況,再加上案件證據存在瑕疵,法庭對她最後的量刑會有一定影響。不知道這個律師說「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時是語帶譏諷,還是真的認為勞榮枝的情況屬於這個綜合症。如果是後者,那這個律師真是大錯特錯了!
  • 淺析虐文背後的心理邏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是主要原因
    那麼,現在市場這麼火熱的虐文,到底是個什麼類型的言情小說?對此,筆者特意去觀看了幾本大熱的虐戀小說,看得簡直走火入魔,這才大致摸清了套路。女主角一定莫名其妙地被男主角搶走,因為他某個親戚的遺囑要求他必須娶女主角。
  • 很多女人遭受家暴不離婚,是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是一味地原諒,還是狠心離開?我的觀點是,對於那些有家庭暴力的男人,女人應該儘早離開他。但是生活中卻有太多的女人,會瞻前顧後,我離了婚孩子怎麼辦?離婚了再找,還能找到嗎?但是你現在不離開他,你和孩子的生活能得到改善嗎?家暴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無數次。
  • 張嫮目疑家暴女友張珂玄 女方稱已被男友折磨出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張嫮目疑家暴女友張珂玄 女方稱已被男友折磨出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時間:2019-09-04 16:19   來源:今日頭條 小月娛樂扒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張嫮目疑家暴女友張珂玄 女方稱已被男友折磨出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音樂人張珂玄在九月三日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了一篇男友張嫮目家暴她的長文,並且附有眾多圖片證明
  • 我是一個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病人
    我無關痛癢的回答,讓他失望至極,他瞧著我,緊緊攥著的拳頭好似要攥出血來,最後,只是默默地轉身離開,我望著他的背影,緩緩底下頭,眼淚如斷線的珠子,心想:「李妍啊,你真是沒用。」「小妍,你只是生病了,聽心理醫生的話好麼?你並不是真的愛他,你只是得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你…」「夠了,」我打斷他的話。捂著耳朵,使勁搖著頭,蹲在地上,此刻的我只想用力甩掉所有過去。「求你了,不要再讓我回憶起那段灰暗了行麼?我已經…沒力氣了,放過我吧。」我哀求著他不要再繼續說下去。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女孩遭綁架受虐待卻愛上綁架者,其妻嫉妒告發
    她在接受《人物》(People Magazine)雜誌採訪時說:當時她已經感覺到了有什麼不對勁,似乎隱含著什麼危險,「一個聲音告訴我要跑出去,從窗戶跳出去,不要回頭看。」但是,她說自己很傻,沒有理會頭腦中這個潛意識危險警報,而是爬回了車裡。就在這時,她發現了一個奇怪的東西——一個沉重的木箱,在她旁邊的座位上,一邊有個洞。「(卡梅倫)把這個木箱子放在後座上,」她說。「我不知道那是什麼。
  • 《邊境風雲》評: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式愛情
    《邊境風雲》海報   寧浩監製、程耳導演的《邊境風雲》塑造了一段突破人倫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式愛情顯然,這是一段標準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式愛情——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指的是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病症名稱來源於1973年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的一樁銀行劫案,此案中的四名人質最終抗拒政府營救他們的努力,從而給心理學家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早在「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被命名之前,好萊塢就有影片涉及此種心理。
  • 愛情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今天來跟大家探討一下愛情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剛剛莫妮卡又來舉案例,我們藉此粗淺的分析一下。 其實這種情感就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狗狗被活埋發出慘烈哀嚎聲 萬分痛苦像是在求救一樣
    狗狗被活埋發出慘烈哀嚎聲 萬分痛苦像是在求救一樣時間:2015-09-28 22:59   來源:股城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狗狗被活埋發出慘烈哀嚎聲 萬分痛苦像是在求救一樣 俄羅斯一男子在路上突然聽到隱隱約約從地底下傳來一陣陣哀嚎聲,聲音感覺萬分痛苦像是在求救一樣。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真的存在嗎?
    可凡事總有例外,比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舉個例子,假如很不幸,你被綁架成了人質,該怎麼辦?按照正常邏輯,肯定是「喂,110嗎,我要報警」。可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反應則是,「警察你們走開,不要傷害我和劫匪!」這……不是黑白顛倒、是非不分嗎?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剖析權力與情感的隱秘聯繫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揭示了權力與情感之間的隱秘聯繫,也讓我們看到不對等的權力關系所具有的複雜的表現形式,以及反對不對等權力關係的艱巨性。「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源於發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起綁架案。1973年某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在搶劫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劫持了四名銀行職員作為人質。
  • 你知道什麼是舊魚缸綜合症嗎?
    好吧,小編也是第一次聽說還有這種綜合症,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所謂的舊魚缸綜合症到底是個什麼東西。舊魚缸綜合症是水族館環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退化的一種狀況,特別是水化學。是什麼導致舊魚缸綜合症了解導致舊魚缸綜合症的原因就像了解您的水族箱是一個封閉的環境一樣簡單。就像一座新房子一樣,新魚缸乾淨整潔。像房子一樣,一旦有人搬進來,事情變得一團糟,在這種情況下,就是魚。過量的食物和魚類排洩物落到水箱的底部並積聚在礫石中或被吸入過濾器。水蒸發並在玻璃上留下殘留物。
  • 意142名女性慘遭殺害,其中83%源自家暴: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成幫兇
    剛剛大火的電影《少年的你》,易烊千璽釋演的小北在影片裡就曾說過,這世界是只有兩種人,要麼打人,要麼被人打。家暴的角色雙方就是打人與被打的關係,施暴者和受虐者的關係。這就是關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故事,在這個事件中人質相信,討好罪犯是他們唯一活命的方式,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讓受虐者從「不安全感」中脫離,一步步迷戀上被虐待的關係。在家暴的事件中,很多女性或多或少都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表現。暴力實施者在施暴之後會說:「都是你逼的!」,「我是太愛你了才會這樣。」,「我喝醉了,才打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