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真的存在嗎?

2020-12-06 秒聞視頻

俗話說「有仇必報,有債必還」,這比較符合人類的正常心理。可凡事總有例外,比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舉個例子,假如很不幸,你被綁架成了人質,該怎麼辦?按照正常邏輯,肯定是「喂,110嗎,我要報警」。可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反應則是,「警察你們走開,不要傷害我和劫匪!」這……不是黑白顛倒、是非不分嗎?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表現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人質情結、人質症候群,名字是很多。

其實指的都是: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參與和協助犯罪。在日常生活中,類似被家暴的妻子不願離婚,也會被形容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記憶大師》

對施暴者的縱容,就是變相地協助加害。《肖申克的救贖》裡,不願出獄的罪犯,也被認為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表現。

《肖申克的救贖》

很多判了終身監禁的犯人,他們最開始討厭監獄。所以拼命幹活,為了能有個假釋的機會。可是當這個機會來臨的時候,監獄裡有一個蹲了四十年的老犯人,布克他不敢出去了。布克不想出去怎麼辦呢?一貫和善的老頭兒,採取了過激行為……

最終布克被放出去之後,他果然對外部的世界完全不能適應,晚上睡覺睡不著,不管幹啥都要說報告,最後,這種心理壓力導致了他的自殺。這,就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只不過危險的「劫犯」,變成了監獄。最開始你討厭它咒罵它抗爭它,後來你發現抗爭不過,就一點點變得麻木了。你就開始適應它、順從它。後來你才發現,你離不開它了。

別以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離我們很遠,它其實就在身邊。比如有人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你並不喜歡它,可是慢慢做下來又覺得離不開它。覺得自己的能力也只能做目前的工作,對外部環境充滿恐懼。也就是說,從一開始的抗拒,到接下來的麻木,然後習慣,最後順從,順從之後就是依賴,一氣呵成。在這裡,那個「加害者」,又變成了讓你覺得了無生趣的「工作環境」。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來由

很少有人懷疑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真實存在,因為它的背後,是一起離奇的故事:1973年,瑞典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走進來一位穿著古怪的男人,他戴著玩具眼鏡和棕色假髮,塗紅了臉蛋,把鬍子和眉毛也染了深黑色。他,是來搶劫的。他和他的同伴,挾持著人質進入一場持續130小時的對峙。電視媒體以直播的形式報導了這起大案。結果,電視機前的觀眾,驚愕地見證了幾名人質的詭異表現——

這些人質竟然向著劫犯,不願與警察合作。被允許下樓去洗手間,這些人質也沒有趁機逃走;警察使用催淚瓦斯逼得劫犯投降,人質甚至堅持要求搶劫犯先走,以確保劫犯不會遭到警方的射擊。這一系列行為,被案發時協助警方的精神病專家、犯罪學家,評論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一種新型精神病症就此走紅,變得廣為人知,而案件中的幾名人質則成為它的第一批患者。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本質

案件發生後數年內,不斷有人採訪當事人,以探究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成因。最先為人們所知的,是兩名劫犯對人質施與的一些「小恩小惠」。比如,劫犯會好心幫女人質披上衣服,允許人質跟家人通電話,不太限制他們的小範圍活動等……但是,劫犯也並非一味「善良」,他們理所當然地把人質當作擋箭牌,來防範警察突襲。

這些細節強化了人們對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認知:兇殘的罪犯只要對受害者施以小恩小惠,就可以跟他們結成「奇怪的夥伴關係」。其實對於這些現象,心理學上也有另一種解釋:人質們一直是理性、利己行事的。劫持發生不久後,她們就意識到:如果跟劫犯保持良好的關係,自己就能保住命。換句話說,人質的順從表現,僅僅是一種生存策略。這種生存策略首先要求不破壞現狀,相比劫犯,人質們更恐懼警察,他們擔心警察的行動,會使得暴力升級從而威脅自己的生命。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公認的特徵包括:人質對警方的負面情緒;人質對劫犯的正面情緒;以及劫犯對人質的正面情緒。它相對於「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這種精神疾病來說,也許程度太輕,並且來得快去得也快,所以,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也並沒有被醫學界接受為一種真正的疾病,而更像一個媒體術語被傳播。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本質,也許更像一種臨時的利己選擇。在戀情中,也有一種「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很多人最依戀,最忘不了的人,往往是那個傷自己最深、最狠的人。其實中的差別就是,危及人身的「人質症候群」,是被動的服從,而戀愛中我們都有選擇權,可以及時止損。

相關焦點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剖析權力與情感的隱秘聯繫
    與之相應,對「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質疑和批評也一直存在。「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內涵與應用在精神病學和犯罪學的分析中,「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源於人質與綁匪面對面的接觸中,綁匪掌握對人質的生殺大權,使人質產生了極度恐懼,處於極度無助、無力和屈服的地位,看不到逃跑和生還的希望。
  • 《兩隻老虎》聊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提到綁架者與被綁架者之間的「同盟」關係,就要談談一個常會被提到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來自於一起真實的綁架案件:1973年8月,兩名劫匪劫持了位於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並綁架了一男三女共四名銀行職員作為人質,在與警方對峙130個小時之後,劫匪放棄了掙扎而被捕。
  • 愛情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今天來跟大家探討一下愛情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剛剛莫妮卡又來舉案例,我們藉此粗淺的分析一下。 其實這種情感就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舌尖上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在我內心,這是醫治鄉愁的良藥,那就是童年的味道,熟悉的味道——你聞到《舌尖上的中國》氣息了嗎?但是,作為生物相關專業畢業的理科生,我已經大致清楚,大多數野菜既不更有營養(野菜的營養普遍要比人工培育的蔬菜品種要低),也不具有那些宣稱的「醫療保健作用」,有些甚至有毒。《救荒本草》裡提到馬兜鈴,就非常肯定地說:「味苦,性寒,又雲平。無毒。採葉焯熟,水浸去苦味,淘淨,油鹽調食。」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十問:我為什麼「愛上」傷害我的人-虎嗅網
    在之後的新聞報導中,這個現象被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二、如何判斷受害人出現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有位研究人員這樣描述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現狀:「這個詞兒在新聞媒體中出現的次數可比醫療報告中出現的次數多多了。」
  • 《慶餘年》司理理愛上範閒,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還是被PUA?
    是得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還是被範閒PUA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可謂聲名顯赫,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很多電影電視甚至真實事件都有相關的情節。指的是經過相處,被害者對犯罪者產生了好感和依賴,甚至愛上對方並幫助對方的一種情結。這跟司理理和範閒之間的關係是不是很像?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有四個條件:人質真的相信生命正受威脅。
  • 《水滸傳》扈三娘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原來人也是可以被馴養的
    李逵人被馴化?這有點匪夷所思吧?再來看扈三娘。這就滿足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兩個硬性條件。第一,生命受到梁山威脅。第二,梁山很寬容的放了她。這和銀行職員對歹徒的感激是一樣的。所以,扈三娘忘記家恨,和「饒恕」自己的梁山恩人們稱兄道弟,又為了梁山赴湯蹈火直到付出生命。
  • 通過在漢代的兩個案例,淺析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荀巨伯回答道:「我跋山涉水來看你,你卻讓我背信棄義以求活命,我荀巨伯是這種人嗎,我能做這種事嗎?」說話之間,一隊胡兵已經闖了進來,不由分說就把兩個人抓了起來,然後帶到了胡兵首領面前。首領通過翻譯對荀巨伯說:「我的大兵一到,全城的人都逃避一空,你倆是什麼人,竟然敢留下來?」
  • 美國電影無人生還影評: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重口味愛情故事
    無人生還影評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愛情故事其實這部電影就是一個關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重口味愛情故事,一個心理變態但卻勇敢追愛的怪大叔,喜歡把年輕漂亮的姑娘囚禁起來,還劃破自己的靜脈賭的就是認定小姑娘一定會救她。
  • 意142名女性慘遭殺害,其中83%源自家暴: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成幫兇
    通常發生在戀愛、婚姻情感關係期間,也存在於同居關係之間。為什麼要施暴?家暴其實是一種情緒宣洩的極致,歸根結底源於妒嫉和佔有欲。施暴者也並非天生暴戾兇惡,一般情況下有其成長過程中不凡的經歷造成,暴力傾嚮往往是通過認知習得的,很多施暴人本身就是暴力的受害人,轉而施暴於他人。
  • 你可能患上愛情「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朋友嘆了口氣,我問她值得嗎,她說從小沒有爸爸照顧需要被保護的感覺,而且老雷也有自己的苦衷,他一定會娶我的。這姑娘,是不是傻了?02這姑娘傻嗎?當然。這種情況,我會將其歸入為「感情中的斯德哥爾摩」。所謂斯德哥爾摩症,即受到威脅或極端情況下,受害人對施害者的某種憐憫會轉為崇拜,甚至反過來為施害者辯護,甚至愛上對方。感情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簡單說就是,對方虐我千百遍,我待對方如初戀。
  • 水滸女俠扈三娘,只因患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最終造成其悲劇人生
    原因很簡單,扈三娘很可能患上了一種學名稱之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心理疾病。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叫做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它的大意說的是被害者與實施侵害行為的施暴者在相處過程中,逐漸對施暴者產生了一種由牴觸再到好感、最後發展成為一種依賴關係的心理過程。這種關係形成之後,受害者不但不會對施暴者有絲毫反對,而且還會反過來死心塌地的服從和幫助他。
  • 番劇中,愉悅犯和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有什麼關係?看熾天使就明白了
    在知乎上看到有網友問這麼個問題,「愉悅犯和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總是一起出現的嗎?「,作為一個二次元宅謎,我當時就想到了番劇中的一些例子,最經典的莫過於《終結的熾天使》中吸血鬼與普通人類之間的奇妙關係。本期內容我們就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聊一聊兩者之間的關係。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 《天龍八部》中的這個男人,其實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
    讓人沒想到的是,遊坦之即使被如何折磨,他仍然深深愛上了阿紫,就如一個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身為被害人,卻愛上加害人。更過分的是,為了練成化功大法,阿紫竟然命令遊坦之搜集毒蟲咬自己,絲毫不顧他的死活。生死存亡之際,遊坦之拾得了蕭峰遺留下來的《易筋經》,保住了性命。
  • 被性侵者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我只想說說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根據網上公開的資料:  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後,因歹徒放棄而結束。
  • 「女魔頭」勞榮枝當庭翻供,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可能令她免於一死?
    這幾天,看到媒體的進一步報導,有律師認為勞榮枝當庭所述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情況,再加上案件證據存在瑕疵,法庭對她最後的量刑會有一定影響。不知道這個律師說「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時是語帶譏諷,還是真的認為勞榮枝的情況屬於這個綜合症。如果是後者,那這個律師真是大錯特錯了!
  • 無症狀性預激症候群,真的安全嗎?
    預激症候群,又稱為WPW症候群,其根本原因為心臟內產生了除房室結-希史束-浦肯野纖維這個正常傳導系統以外的異常通路。心電圖上可見δ波者,稱為顯性預激,提示激動經旁路前傳;心電圖無δ波,但合併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者,提示激動經旁路逆傳。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的愛情,那個和罪犯一起生活的女人
    這首林夕作詞的歌曲,講的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的愛情。「逃避分開的孤獨,情願一起不舒服」今天要說的,便是一部關於被害者與犯罪者「情願一起不舒服」的糾結電影。
  • 關於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你知道多少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又稱斯德哥爾摩效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症。是指受害者對施害者產生依賴或感情的一種症狀。受害者有時候甚至會反過來維護施害者的利益,從而反過來與對他進行營救或者幫助的人產生衝突、摩擦等現象。
  • 金庸筆下愛情中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不只天龍八部,其他幾部中也普遍存在孽情,最離奇的恐怕要算「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了,比如楊逍與紀曉芙,夏雪宜與溫儀,完顏洪烈與包惜弱,洪安通與蘇荃、韋小寶與7個老婆的愛情。 所謂「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說白了就是:女人質愛上了男劫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