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黑還是白金?一條裙子在網上炸開了鍋!關於裙子顏色的爭論不僅引發中西方網友們的熱議,甚至連BBC、NBC、衛報等西方主流媒體也積極參與討論,樂此不疲。
社交媒體的勝利?不,傳統媒體說了算!故事的起因是這樣的:上周,在遙遠的英國蘇格蘭西部赫布裡底群島舉辦了一場婚禮。婚禮前,新娘的母親發給女兒一張照片,並問道「照片中的裙子怎麼樣?」新娘和新郎都看到了這張照片,結果卻看出了完全不同的顏色,兩人產生爭執。隨後,他們將照片曬到Facebook上,讓朋友們幫忙解決爭論。
2月26日晚上8點,他們的共同朋友、婚禮樂隊成員之一的蘇格蘭歌手凱特琳·麥克尼爾(Caitlin McNeill)又將這張照片分享到個人Tumblr社交平臺上。「朋友們快來幫幫我!這條裙子是白色加金色,還是藍色加黑色?我和朋友們無法達成一致,」她在照片下面寫道。隨後,這張照片迅速引發網友們的大討論,並形成意見對壘,傳播的速度之快之廣讓人始料未及。
據BBC報導,麥克尼爾貼出照片三個小時之後,美國新聞聚合網站Buzzfeed轉發了這張照片,並截取了照片下方網友的討論內容,同時貼出調查問卷徵詢網友們的意見。而Buzzfeed的這篇調查文章點燃了網友們的熱情,對討論的傳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截至2月27日12:35,文章瀏覽量已超2400萬次。
據CNBC報導,對於Buzzfeed文章所帶來的巨大點擊量,其新聞副主任Jon Passatino顯得非常驚訝,他在Twitter上說,這篇文章打破了網站的流量記錄,同一時間有67萬人點擊文章,6小時內獲得1600萬點擊量。甚至連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都興奮不已,忍不住在其Facebook上告訴大家自己是白金黨。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Facebook上宣布自己是白金黨。英國《衛報》則稱,2月27日,Twitter的熱門話題中,有四條與裙子顏色爭議有關,分別為:#裙子(#TheDress),#白金(#whiteandgold),#藍黑(#blackandblue),和#裙子門(#dressgate)。27日早上,「#裙子」成為Facebook第一大熱門話題,不停地有人就這個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截至27日早上,220萬人參與了Buzzfeed的調查,提供了部分答案。大約三分之一的受訪者稱自己看到了藍色和黑色,其餘的人則稱看到白色和金色。
通過監控Twitter上的詞語「白金」,或許可以大概了解這場大討論是如何發展的。BBC貼出的這張圖表顯示,26日晚上8點左右,麥克尼爾在Tumblr上貼出照片之後,討論量仍然很微弱。直到晚上11點,Buzzfeed調查文章發出之後,詞語「白金」在Twitter上呈現爆炸式增長。到次日凌晨1點,開始出現「#裙子」標籤,隨後討論持續進行。
通過監控Twitter上的詞語「白金」(white and gold)和「裙子」(#thedress),或許可以大概了解這場大討論是如何發展的。是社交媒體賦權於個人,讓普通人都有機會獲得全球人關注嗎?不完全是!BBC分析稱,事實上,這場大討論能夠形成病毒式的傳播,得益於傳統媒體的競爭,因為討論量急劇上漲發生在Buzzfeed發布文章。Buzzfeed的巨大影響力,引發不少成熟媒體相繼轉載或報導該事件,試圖利用這場討論為自己的流量分一杯羹。其實,裙子呈現不同顏色的原理不過是經典的光學錯覺,但是各大媒體爭相報導,才是引發其病毒傳播的關鍵因素。
為何不同的人會看出不同的顏色?BBC援引倫敦大學學院神經學教授Beau Lotto的回答稱,「人類的大腦已經進化到不看絕對事物,而看不同事物之間的差別。」例如,同樣一種顏色,在陽光下和在路燈下會呈現不同效果,因此我們的大腦不得不聚焦於不同顏色的關係,而不僅僅是顏色本身。Lotto稱,我們「只能推測」為什麼有的人看到的是藍色,而有的人看到黑色,可能是因為有些人關注的是裙子不同顏色之間的差別,而有的人關注裙子本身顏色與其環境背景顏色之間的差別,還有一些人會將電腦顯示器的色彩,以及所處房間的色彩納入眼睛對裙子顏色的最終處理中。
美國科技新聞網站《連線》則從生物學角度分析了同一件裙子呈現不同顏色的原因。《連線》刊文稱,這場爭論不僅關乎社交媒體,更關乎原始生物學,說明人類的大腦和眼睛已經進化到可以看到陽光照射下的各種顏色。
光要進入眼睛,首先要透過晶狀體,不同波長的光對應不一樣的顏色。光線打在眼球後部的視網膜上,色素感光後通過神經連接將信號傳入視覺中樞——在那裡,大腦將這些信號處理成圖像。儘管嚴格來說,這光是在物體上反射出來的,受限於光源的波長組成,但是不用擔心,你的大腦會自動辨認射過去的光本來是什麼顏色,並將這個顏色從該物體的「真實」顏色中削去。「我們的視覺系統會捨棄有關光源的信息,而提取反射光的信息。」華盛頓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傑伊·奈茨(Jay Neitz)說,「我研究色覺的個體差異已經長達30年,這條裙子是我見過最大的個體差異案例之一了。」(奈茨看到的是白色和金色。)
通常情況下,這套系統運作得很好。然而這張照片裡則觸碰到了感官的邊緣地帶。這可能是因為人的大腦神經就是這麼編碼的。人眼演化得適合在日光下看清東西,但是日光的顏色會變化,其變化範圍從黎明時的粉紅色,到正午的藍白色,而到黃昏時又變回了粉紅色。威爾斯利學院研究顏色與視覺的神經科學家比維爾·康威(Bevil Conway)表示:「當你看見這張照片時,你的大腦正在根據日光矯正這種色差。所以如果人們認為光源是藍色從而忽視藍色的部分,則他們看到白色和金色;而如果他們忽視金色的部分,則他們看到藍色和黑色。」(不過,康威自己看到的是藍色和橙色。)
當環境變化的時候,人的視覺感知也會相應發生改變。康威說:「大部分人都會覺得白色背景上的藍色就是藍色,但有些人可能會把黑色背景上的藍色看成白色。」他甚至半開玩笑地提出了一個猜想:既然白色-金色的視覺偏差能夠解釋在強烈的日光下看到的裙子的顏色,那麼「我想夜貓子大概更有可能認為裙子是藍色和黑色的」。
裙子零售商賺得盆滿缽滿 有顧客想要白金版本的裙子白金?藍黑?對於銷售這件「顏色模稜兩可」裙子的英國零售商Roman Originals來說,只有一種顏色:綠色!
據NBC報導,伴隨著網際網路的爆炸式討論,Roman Originals藉此也賺取了超額利潤。該公司位於英國伯明罕,其創意總監伊安·詹森(Ian Johnson)稱一直以來該裙子就是暢銷品,通過官網和實體銷售渠道,平均一周可以賣出一百條,公司於2014年底開始銷售這條裙子。
「銷量已經遠遠超過平常,」詹森說,「這看起來像一個不錯的黑色星期五。」27日早上,僅僅半個小時,這條裙子就在Roman Originals官網賣出了300條。「目前,官網上僅該裙子頁面的訪問量已高達100萬,」詹森說。
「這絕對不是我們的營銷活動,完全是意外之喜,」詹森說,公司可以跟蹤額外的庫存,並且現在仍在接受訂單,「我們可以保證,庫存可以滿足今天(27日)的需求量。但是這個星期的需求能否滿足,還得再看。」
現在藍黑裙子已供不應求,銷售商正在以最快速度生產白金裙子。詹森還稱,除了這件藍黑裙子大賣,還不停地有人打電話想要這件裙子的白金版本,「電話快要被打爆了!我們不停地在接電話,過去45分鐘差不多接了150通電話,」詹森說,公司正在試圖計算,以多快的速度生產出人們需要的白金裙子,估計大概需要幾周的周轉時間。
維根斯坦會如何回應顏色之爭?一條裙子引發了全世界人民的狂歡,倫敦大學哲學系的巴裡·C·史密斯教授也不例外。他在BBC上發文,分析如果維根斯坦面對討論,會如何應答?
史密斯稱,奧地利哲學家路德維希·維根斯坦以指出人們日常思考中的錯誤而聞名於世。當他的學生伊莉莎白·安斯康柏(Elizabeth Anscombe)告訴他,很容易理解為什麼人們認為太陽繞著地球轉時,維根斯坦反問道,「為什麼人們這麼認為?」「恩,」安斯康柏說,「看上去就是這樣的。」維根斯坦隨即回應道,「如果地球繞著太陽轉,會是什麼樣子呢?」答案,很顯然是:「也是這樣的。」
所以,維根斯坦會如何回答裙子的真實顏色呢?當顏色區分已經達成普遍共識的今天,人們突然發現對於同一件裙子,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顏色,維根斯坦會如何分析呢?畢竟,同一波長的光進入了每個人的視網膜。為什麼有人看到的是藍黑,有人是白金,還有人是橄欖綠或者其他呢?
史密斯稱,維根斯坦可能會給我們看馬庫斯·斯特羅(Marcus Jastrow)的鴨兔圖(Duck-Rabbit)。
鴨兔圖當你看到這幅圖時,你可能既會看到鴨頭,又能看到兔頭。你不可能同時看到兩者,但是你可能一會兒看到這個,一會兒看到那個。維根斯坦稱這是「視線轉移」,因為你可以將長長的突出部位看成兔子的耳朵,也可以看成是鴨嘴。同一樣東西,觀看的角度不一樣,得出的形象可以完全不同。
所以這件裙子也是同樣的道理嗎?可能有人會懷疑。畢竟沒有多少人表示,他們可以在藍黑和白金之間任意轉換,一會兒看到藍黑,一會兒又是白金。相反,只有在不同的演示器,或者不同的光照條件下,人們才可以看到顏色變化。
再次回到鴨兔圖,不難發現不是我們看到什麼,而是我們認為自己看到什麼,最終影響了事物的面貌。大多數白金黨稱,這件白色的裙子被照射了藍色的光。事實上,他們想說的是,白色的裙子在藍光照射下是什麼樣子。
對其他人而言,他們的視覺系統沒有削減掉藍光照射後的藍色,所以不認為是白色裙子被藍光照射,反而認為是藍色裙子被白光照射。在「我們看到的是什麼」,和「我們認為我們看到的是什麼」之間是思考,而思考才是讓我們對同一件東西看出不同結果的原因。
在這件裙子的案例中,不管看到白金還是藍黑,都不是裙子原本真實的顏色,但是不同於維根斯坦的「視線轉移」,這樣的差異並非由注意力的轉換或者不同深層意識而決定,而是我們視覺系統的不同分類方式幹擾了對顏色的辨別。
維根斯坦曾戲謔般地引用了《李爾王》中的一句話作為《哲學研究》的卷首題詞:「我來教你什麼是差別。」這一次的爭議,是個完美的例子。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